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35025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由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楼,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言论,并且还要控制范围,这种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它成为了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这样来防止泄密。
D.朱庆余《宫中词》中的“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句,叙说宫女见面也不能随便说宫中事,怕泄密,可见唐代保密要求的严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私自拆阅,拆阅者就是“罪皆死不赦”。
C.《卫禁律》规定戍守边城者,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守卫者和主管者徒刑。
D.唐律从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作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诗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A.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B.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C.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来看,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对一切社会来说,这个关系有着共性,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也有着共同的基本原则。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公利是一个基本原则,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中国古代关于义利公私关系的思想,肯定义以为上,要求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私利服从公利的基本精神,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然而,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又有不同的情况,对这个关系的处理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原则。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也有着古代等级制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具体说,在传统思想中有着把义与利、公利与私利对立起来,否定和压制个人私利的情形。汉代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典型的表现。以后宋儒更以万恶之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甚至灭尽人欲,更表现了这种否定和压制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在法家那里也有类似的情形,法家要求百姓私利服从公利,同时提出立法去私,也要求当权者大公无私。韩非说: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他把公利与私利的关系等同于人主与匹夫的关系,以人主为公利的代表;实际上,这也就是以人主一人、一家的私利为天下、国家的公利。这就不能不导致对普通百姓物质利益的否定和压制。清初黄宗羲曾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尧舜时期,他们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后来的君主则不然,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把天下看作自己的产业;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天下的公利,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私利服从公利的原则精神是正确的,但其实际的实行却是压制了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是传统思想中深刻的矛盾。

传统思想中的这种矛盾,有深刻的根源。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从而反映这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也是不同的。在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里,一般来说,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总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也总是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的公利,要求人们服从其私利。在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社会条件下,儒家所提倡的义,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等级制的需要。荀子在讲到以义制利的时候曾经具体提出了进则近尽,退则节求的原则。他说,对于国君,其物质利益不可能完全满足,但可以尽量求接近于满足;对于像守门人那样地位低贱的人,其物质欲望不可能完全去掉,但可以尽量节制。一方面是尽量满足,另一方面是尽量节制,这就是其以义制利的具体内容,清楚地反映出等级制的特点。就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人们对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水浒传》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那里,梁山好汉与官府之间,对于一切问题的义与不义,都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梁山好汉认为是替天行道的义举,官府都认为是大逆不道,是抢劫,是造反。但他们的原则却是一个,就是以义为取舍的根据,不取不义之财。所以,基本精神是一个,但社会公利、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义的具体内容更因人们的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基本精神是正确的,具体内容则是服务于等级制的。

我们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就是要继承其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精神,而批判和抛弃其具体的、时代性的内容;要继承其以义为上、见义思利、私利服从公利的原则,而对于传统的义的内容则要加以改造。在我们的社会里,社会的公利与个人的私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每一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和提高,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天我们提倡的义,应该反映公利与私利的这种统一的关系,树立公利与私利统一的义利观。

(摘编自钱逊《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是社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B.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存在着公利与私利对立的情形,这是统治者维系自身利益造成的。
C.社会制度决定了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又决定了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决定了公私矛盾。
D.新的义利观,要对传统思想进行扬弃,更重要的是赋予传统“义”的内容以时代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继承了荀子以义制利、否定和压制个人追求私利的思想。
B.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乏积极意义。
C.法家的立法去私,将公利与私利转换成人主与百姓的关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D.梁山好汉与官府都认可以义制利的观点,二者对“义”的具体内容的理解是一致的。
3.下列选项,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所法混淆了私利与公利的界限。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见利思义的观点,仍可作为当代社会的标准。
C.“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价值观,是一种道德追求,并不反映公利与私利的矛盾。
D.“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是墨子为了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而提出的主张。
4.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对于某网络主播偷税被罚13.41亿人民币的事件,请结合本文的义利观,谈谈你对偷税这一行为的看法。
2022-01-23更新 | 2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

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

(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

材料二:

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

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


[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
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
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
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2.下列诗词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     
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B.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
3.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
2022-01-18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和万事兴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使家庭和谐。
C.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历史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后越来越严重。
D.传统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可以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父慈子孝”时谈及父慈对子孝的作用,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B.文章用引用和对比手法论证中华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
C.文章在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对于当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D.文章先总论家和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截然不同,但都受到重视。
C.子孙后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衡量人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就看夫妻间一方对另方的态度。
2021-11-23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