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62391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但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广东卫视日前推出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让中医药进入大众视野,展现了中草药文化的神奇魅力。神秘、玄妙、晦涩难懂,是多数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观感,因此敬而远之。中医药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既需要大众媒体提供平台,也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年初,一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让瑞士日内瓦刮起强劲“中医风”,展示了中国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姿态。最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统的中医药也成了让各国老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生生不息的岐黄之术将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中医文化传播也应该“掀起你的盖头来”。

(摘编自《让中医药走出秘境》)

材料二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16日在北京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人群,结果显示,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51.0%。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摘编自《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大数据出笼,国人有了中医健康养生指数》)

材料三

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

人员分类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博士后博士硕士
2007中医专业

15

28

53

6

0

0

1

西医专业

176

481

888

1078213120
中西医结合专业

0

2

10

6000
2017年中医专业

87

155

341

39062483
西医专业

313

627

1186

16791241266
中西医结合专业

13

28

51

742621

(选自《中医调查报告》)

材料四

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71日正式实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法》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民间祖传、师承的不少中医从业人员因为学历、专业等问题,难以取得中医医师执业资格,《中医药法》提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摘编自《<中医药法>为民间中医执业、中药保护开辟新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境神草》——制作单位是——广东卫视——制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B.《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调查对象是——全国不同人群——调查内容是——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
C.《中医药法》——适用范围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医药——法律性质是——中医药行业首部综合性法律
D.《中医药法》——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医师资格获取方式——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及省级主管部门考核合格——执业注册后——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个人开业或在医疗机构内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富中国元素的中医药在国外备受推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医药成了各国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也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处方。
B.《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中医健康指数不高,并分析了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和群体差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从《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增长的势头迅猛,不久中医就会赶超西医。
D.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中医药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是未受到国人的足够重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 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 本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成都前段时间就因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收获点赞。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成都总府路每到晚上 10点,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开启夜宵模式。饮食男女们一拨接一拨,试图在餐桌上把 2020 年被疫情占据的春天吃回来。两个月来,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

当然,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也不可缺位。成都去年就开始实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允许占道经营;同时也明确了安全前提,如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并规定了占道时间。这些细化的举措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 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摘编自《地摊经济 让城市更有活力》)

材料二:

地摊经济指通过摆地摊获得生活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势,以前,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一直受城市有关行政部门严监管,因其常存在影响城市市容等问题。2020年,为适应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示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据有关新动态,目前全国各地区针对地摊经济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规范。随着地摊经济有序发展,同时零售巨头纷纷加入,共同促进地摊经济的转型升级。电商巨头纷纷加入,先后推出了地摊经济扶持计划。6 月 2 日京东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组织超 500 亿的货源,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新路通还联合京东数科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 10万元的无息赊购,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和百万家地摊。5月26日美团宣布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消费券通过引流为小店增收,美团到店综合业务联合本地生活服务商家开展安心消费月 计划,为复工复产小店提供流量扶持,美团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了累计 209 个额度的优惠利率扶持贷款,外卖新开的用户还可获得一个月免息贷款。5月29日,阿里巴巴发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阿里1688将全部通过工程直供的新批发模式触达摊主

(摘编自《京东苏宁美团等企业助力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材料三:

当前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城市治理也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精细化管理方是正道。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这是清醒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无论摆摊设点还是社区环境,都关乎市民生活品质,关乎市民良好体验。

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其利弊得失,须细加研判。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方面加大力度。近日,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这是值得各地借鉴的。

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显然,惟有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之道,城市才能更健康。简单的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这是需要避免的。

(摘编自《央视热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

1.对材料中“地摊经济”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摊经济的“三低”,让它有了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独特优势。
B.地摊经济如寒冬里的庇护,是世界最能体现人间烟火味,最能安抚凡人心的经济。
C.不应让管理顾虑拖累保民生,事实证明,有序放开地摊经济可保就业还有助复工。
D.全国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因其体现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成了著名的打卡“地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取代“琴棋书画诗酒花”成为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B.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响应政策号召扶持地摊经济,纷纷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和无息赊购。
C.文明办不将占道经营等作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为地摊经济松了绑,但并不意味地摊经济可一放了之。
D.地摊经济不能从根本上保民生保就业,在疫情冲击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3.如果你是二三线城市市长,你会如何对待地摊经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
2021-07-0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按照传统的说法,小麦起源于西亚。先由野生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天然传粉,进化成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又与粗山羊草“通婚”,才得到穗大、籽粒多的普通小麦。在西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着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按照考古学家在中亚许多地方发掘的小麦遗存推论,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一万年以上。

判定农作物的起源栽培史,一方面靠历史文献记载。另一方面靠所发掘的古代文物资料和与这种作物亲缘关系密切的野生种的分布情况等。从考古学和实际情况看,中国也可能是小麦的发源地之一,只不过较之西亚稍晚而已。从许多出土小麦文物不难看出,中国最早的小麦栽培证据距今至少已有5000年,在距今40003000年前,小麦不仅在中国西部已有广泛栽培,而且在南部,东部和中部也有种植。

当然,仅以出土小麦文物来断定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地。似乎有些太武断,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发现野生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但若中国不是小麦的原产地,在黄河中游和伊犁河谷许多地方,却早就有大片的粗山羊草原生群落,在西藏高原亦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而且周代还有《麦秀歌》,湖北当阳有“麦城”、山东商河有“麦丘”等地名,这些又作何解释呢?看来中国是否是小麦的原产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编自谈宜斌《我们天天吃的小麦从哪里起源》)

材料三:

2021年一场罕见秋汛,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概15天,小麦晚播,加大了用种量,施肥量这两项成本。面对秋汛影响,各地千方百计稳住冬小麦播种面积。河南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县级“三夏”指挥长,对贻误农时未完成播种任务的,追责问责;河北对“立冬后种麦”的每亩补助150元,全省冬小麦面积不仅没有减少,比上年还有所增加。努力耕作,能播尽播。最终全国冬小麦面积基本保持与去年相当,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202111月,小麦刚播种,中央财政就向主产区下达专项资金14亿元。20223月,在返青拔节期,中央财政先后安排16亿元和20亿元支持小麦生产,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200亿元补贴。5月夏粮收获前夕,中央财政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100亿元补贴。一波波真金白银的支持,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稳住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小麦生长要受农时节律的支配,也更考验科技的精准度。回顾2022年小麦生产历程,有一场硬仗可以说是产量争夺战的关键。这就是2022年小麦苗情管理上的“促弱转壮”。农业农村部紧急组织专家制定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方案,小麦一返青,100多名机关干部和中国农科院30个科技小分队,就深入到全国11个主产省的田间地头,指导小麦田间管理。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力量也都压到生产一线,指导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在“准”字上下功夫。比如说,过去小麦播种后常常浇“蒙头水”,现在得看是一类苗、二类苗还是三类苗,不同种类,浇水的时机也不一样。再比如施肥,一块地面积有多大?小麦长得怎么样?产量目标是多少?根据这些要素,绘制出小麦长势图和施肥处方图,再按照这两张图专门配制肥料,就做到了“订制”施肥,一点不少,也一点不浪费。科技正以令人惊叹的姿态出现在粮食生产领域,为“中国粮”强韧性,抗压力提供了强劲动力。

(摘编自仲农平《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中,我国小麦产量和种植面积均有波动,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是呈正比关系。
B.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中,2019-2021三年中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连年下降,但是小麦的产量稳中有升。
C.小麦产业上游农药,化肥与机械的投入,决定了小麦的存活率和播种收获效率等问题,是小麦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
D.小麦的下游应用行业十分丰富,下游产业包括面粉、酿酒、饲料等行业,为小麦的价值增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说法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这种说法最关键的证据是,今天在西亚广泛分布着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
B.小麦的栽培史超过一万年,中国最早小麦栽培证据距今至少5000年,不能仅从出土小麦文物来断定中国也是小麦的原产地。
C.中国是不是小麦的原产地的问题,至今尚没有定论,但从考古和实际看,中国可能是较之西亚稍晚出现的小麦的发源地之一。
D.周代的《麦秀歌》湖北当阳有“麦城”以及山东商河有“麦丘”等地名,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是小麦起源地的历史文献或文化资料。
3.中国粮食的自信可以理解为中国粮食具有韧性,请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小麦生产保持韧性的原因。
2022-10-26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兰考最高的一棵泡桐树,它长在兰考111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长了近60年!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一棵树,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仿佛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神州大地,矗立在亿万中国人心中。

60年前(1962年)的126日,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报到的日子。“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此时,“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东坝头镇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也是焦裕禄治沙的试验点。该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感慨,当时最高的沙丘有9.9米。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准了治理“三害”的良策。今年82岁、曾陪同焦裕禄查看风口和沙丘的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说:“焦书记就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兰考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吃透了‘三害’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形成在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融合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①“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

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焦桐”巍然屹立,被一棵棵新种的泡桐簇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又一代泡桐生生不息,在兰考大地茁壮成长。一棵一棵种,一代一代传,泡桐树种上了,沙丘固住了,30多万亩风沙盐碱地被全部改造成良田。兰考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仙海说:“到1984年,兰考农桐间作达20万亩,被评为中国泡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如今,行车在兰考沿线公路及黄河大堤兰考段,那一望无际的农田、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不见树木而举目黄沙茫茫的荒凉景象。

卞九灵说:“拍摄影片《焦裕禄》时,在兰考已难觅沙丘,外景地只好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东坝头镇建筑队队长王庆“叫苦”:“过去兰考沙多成灾,现在沙子难觅。盖房子,得去几百里外买沙子。”兰考县曾经申报一个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评审专家在兰考考察几天,连风沙影子都没看到,项目自然泡了汤。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没想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竟然成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的兰考,农桐间作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6万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之一,逐步形成以桐木民族乐器、桐木家具、桐木板材等为主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年产值100多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现代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已成为兰考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突破320亿元,有500多家企业,带动就业8万人。

“风沙小了,生态好了,粮食也是连年丰收。”兰考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1962年,兰考的风沙盐碱地上小麦亩产仅12公斤,如今已超过730公斤。曾被‘三害’“逃荒’标注了几十年的兰考,今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产小麦育种基地。”李明俊说:“目前,兰考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达标率均居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多年位居省直管县第一,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色GDP’战略部署,也是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焦桐”,环抱4.33米,高24.6米,华盖如云,傲然挺立。谁能想到,当年的它却是一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那一天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种树,当天种了50亩泡桐生态林。活干完了,路边还剩下一棵小泡桐苗。一般的泡桐苗有3米,但这棵泡桐苗不到2米,短了一大截。”魏善民说,“焦书记看到后,把小泡桐苗捡了起来,创个坑种上了。②他说这棵泡桐苗个子矮,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比其他树长得还快,扔了可惜。”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小泡桐苗已成为一棵长在兰考人民心中之树!

魏善民表示:“父亲魏宪堂在义务守护‘焦桐’8年后,于1971年把守护‘焦桐’的责任交给了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把这棵树看护下去。以后我年纪大了,来不了了,就让孩子过来守护……”魏善民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精神之树,更是一棵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之树。

2009年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内三次来到兰考指导工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摘编自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裕禄找到的治理“三害”的良策,依靠的是他做事的身体力行、对问题本质特点的深入探求等。
B.焦裕禄教群众治沙,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语,所说的办法贴合实际,且着重给群众描述实践效果。
C.“贴膏药”“扎针”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使用比喻修辞更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D.王庆的“叫苦”、兰考申报防风治沙项目的“泡汤”等,都是通过对比展现如今兰考治沙成功的现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采访卞九灵首先强调他村干部的身份,这样使新闻可信度更高,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
B.结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析,本文许多内容已不新鲜,因此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
C.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如魏宪堂自发守护“焦桐”,后来把责任传给儿子等行为都体现了时代风貌。
D.本文把兰考泡桐是治沙、生态、富民、精神之树的相关材料精心串联起来,把主题蕴含在新闻事实中。
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体现的意蕴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高”是从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高越。
B.强调兰考的区域面积和“焦桐”生长的年份,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
C.把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树称为“焦桐”,表现了兰考人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美。
D.三个“矗立”体现的意思由小到大,再现了焦裕禄思想进入人们心中的路径。
4.材料第二段引用的内容来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为何开篇都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
5.长篇通讯在刻画人物时往往会重视用“以言见人”的写作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语句通过“以言见人”手法深化了作品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2023-10-14更新 | 2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