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243171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与酒

李永生

团长嗜茶。

团长是安徽太平人。他们那个地方产茶,产一种叫太平猴魁的好茶。团长家是茶农世家。

闻着茶香长大的团长,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团长说,茶农子弟不嗜茶,犹如忘本也!

军校毕业后,开始带兵。从排长干起,几年后升任团长。每到一地,便买本地茶喝。团长说,喝当地茶,也是品读此地文化和历史!

嗜茶如此,酒,却是点滴不沾。

团长长这么大,就喝过两次酒,第一次是他六岁的时候,爷爷花甲大寿办喜宴,老寿星宠孙子,筷子头儿沾酒让他嘬了几口,他便兴奋得小脸通红,变得手舞足蹈,围着桌子乱跑,嬉闹蹦跳了一阵后,往他娘怀里一扎,立马睡着。谁知他睡了半天不见醒来,爹妈忙请来郎中,郎中给他灌了一碗醒酒汤才见他睁开眼。

后来又喝过一次酒,十八岁那年,他喝了一小盅自家酿的米酒,结果和六岁那年情况相差无几,先是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爷爷看到后,玩闹似的给他灌了点猴魁茶水,没想到竟让他清醒了不少。

自此后,团长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一滴。

团长总结出一套理论:酒壮形色,令人昂奋,却也惹祸,猛张飞不就是醉酒后鞭打麾下将领引来杀身之祸?带兵者,酒后激动,草率行令,指挥失当,岂不是拿将士生命作儿戏?而饮茶则正好相反,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

自己不饮酒,却并不反对别人饮。军中弟兄,不乏善饮者,军人沙场征战,一碗热酒下肚,也就增了几分胆量和豪迈。军人,更喜欢的还是那杯中之物。

抗战初期,日本鬼子以破竹之势,打得国军一败再败,团长窝火,为此夜不能寐,整日站在军用地图前,咕咚咕咚灌茶水。

终于想出破敌之策,派出一支奇兵,在八路军县大队配合下,偷袭鬼子的炮兵阵地,不仅炸毁了鬼子十几门大炮,还毙伤三十名鬼子。

报捷电话打到师部,师长大喜,赏大洋五千,外加十坛美酒。师长是团长的老长官,自然知道他的心腹爱将喜欢喝茶,没忘记给团长捎来一包好茶,竟然还是团长家乡的太平猴魁。团长摆了庆功酒。弟兄们大碗喝师长赏赐的御酒,团长以茶代酒,喝师长给的猴魁。茶酒过半,参谋长仗着胆子说:团座,这是咱的第一场胜利,您就破个例,和弟兄们喝一杯吧?

副团长忙摆手:团座是沾酒就醉。

参谋长喝高了,语气也就不那么客气了,说:团座,今儿高兴,您不能冷了弟兄们的心。参谋长这么一说,几个营长连长也跟着起哄。团长被逼到了这份上,一拍大腿说:好,那就喝一点。

团长捏起酒杯,皱着眉头,滋溜喝干。不一会儿,团长便觉得有一股热气汩汩直冲脑门,变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团长大着舌头说要跟参谋长学划拳。弟兄们知道团长酒劲儿上来了,忙劝他说下次下次。团长不干,撸起袖子,折腾好半天,忽然一下子出溜到桌子底下……

这一口酒,让团长呼呼大睡了一夜加半个白天。参谋长觉得不好意思,跟他道歉。团长反倒说了一大堆喝酒的妙处: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

没多久,团长带领他的团奉命南下参加淞沪保卫战。

团长的部队守一座城,打了三天三夜,一个团的人几乎伤亡殆尽,副团长和参谋长也都牺牲了,最后全团就剩下团长和七名士兵。团长知道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七位弟兄身上全部绑上了手榴弹。他们旁边,刚好有一家酒铺,他们在一堆坛坛罐罐中竟然找出半坛子老酒和几只酒碗,七人列队,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团长也拿起一只空碗,竟有点不知所措。一个士兵喊一声:团座,您也喝一碗吧!一句话提醒了团长,忙也为自己倒上一碗,他知道此去再也不能回来,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团长高喊一声:弟兄们,干——

壮士们一饮而尽,八只大碗同时咔嚓摔碎在地。

也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太平猴魁茶的作用,那一刻,喝过酒的团长周身气血沸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猛虎,随手拎起一把大刀,带着弟兄们呐喊着迎着鬼子冲了上去。

……团长的遗体被赶来增援的兄弟部队抢了回来,灵柩被护送回老家。耄耋之年的爷爷望着孙子的脸庞,颤抖着说:乖孙,喝酒了?这回,你要睡多久?

团长被安葬在茶山脚下。新茶采摘后,总有人先给团长敬上一杯好茶。墓前,茶香缕缕不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长借三国时期张飞酒后鞭打士卒将领而被属下趁其睡着斩首而亡的例子,说明带兵者不应饮酒失度,拿全军将士性命当儿戏。
B.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团长认为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这也是团长能想出破敌之策力挫日军的原因之一。
C.庆功宴上,团长因参谋长和几个连长营长起哄,被逼无奈喝酒,却意外发现喝酒好处多,表明团长对带兵者喝酒态度彻底改变。
D.淞沪保卫战中,部队只剩七名士兵,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自己却拿出空碗不知所措,表明团长此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团长和“茶与酒”的故事,使叙述自由灵活。
B.文章开头结尾互相照应,团长嗜茶,牺牲后葬于茶山脚,墓前茶香不绝。
C.爷爷望着孙子的遗体说的一番话颇具感染力,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D.茶与酒的矛盾贯穿文章始终,文章围绕“茶与酒”表现团长崇高的精神。
3.文中多次写到团长“喝酒”,表现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
4.茶和酒通常不可以一起喝,但是文中团长最后茶酒混喝,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山秋韵图

冷江

明朝末年,池州出了一个丹青圣手,姓高名天云,字雅亮。祖上是池州望族,高天云五岁随池州名士吴宇琪学画,十岁拜在吴中巨匠唐仲鲲门下。十年磨砺,终得真传,在吴氏淡墨山水技法基础上,加入了唐门画法中的没骨和着色技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时人送雅号云魔,概指其画千变万化、气象万千。

高天云有一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所求字画,均需按先来后到交付,不为任何人破例。

他曾用百日之功,夙夜忧心,画成《溪山秋韵图》,自称平生一绝,无论众多达官显贵慕名巨资求购,高天云皆以画尚未告竣为由,婉言谢绝。

当其时,大明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故都南京的一批文人名士以言兴社、以文结党,很快波及江南,蔚然成风。先是以反魏忠贤为旗帜的东林党声震朝野,后又有张溥等大儒一呼百应,复社势头一时无二。

池州时属江南省,沿长江顺流而下,不出半日即可抵达南京。江水相依,池州众多文人名士,纷纷加入复社,其中吴应箕更成为复社领袖,名重江南。吴宇琪是吴应箕族兄,自然也是复社重要成员。受其影响,高天云或明或暗,频繁参与复社的各类活动。

朝廷为控制江南局势,派大批锦衣卫混入各地,刺探舆情,甚至实施刺杀行动,手段凶狠毒辣。一天接到举报,有人告吴应箕在池州百牙山聚众集会,私刻禁书。当地衙门会同锦衣卫前来弹压。数百兵丁迅速将小小白牙山包围。正当锦衣卫要冲入人群拿人时,高天云站了出来。

池州知府干咳一声,对高天云道:高先生,我等公干,切莫滋扰!

高天云将知府请到一边,悄声道:请大人转告锦衣卫左大人,上月所言《溪山秋韵图》,因尚未完工,未敢造次奉上。今日看大人颜面,我当克日完成,三日后可派人来取。

知府大喜。高天云正色道:在下还有一不情之请,今日我等文人墨客聚会百牙山,吟诗作画,只图一乐,别无他意,还请大人代为陈情。

知府面露难色,高天云道:大人尽管放心,我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吴应箕先生!

知府这才应允道:也罢,有你高先生担保,我自去劝锦衣卫诸大人。不过……

高天云笑道:五日内,大人可派人来取您要的那幅《池阳十景图》!

两幅画救了复社领袖,一时成为美谈。也有同好为高天云鸣不平的,叹息一世绝学《溪山秋韵图》从此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

明室南渡后,清军兵临长江,兵锋直指南京。江南各地一片惶恐。吴应箕自南京回到池州,在牯牛降招兵买马,举义旗勤王。为资助吴应箕,高天云将多年画资悉数捐出。

池州官绅百姓连夜竞相逃往稠岭山中,高天云独让妻儿老小暂避,只身仍留城内。有人劝他也避避风头,高天云正色道:国不存,家何在?

清兵大举渡江,南明不战而溃。吴应箕联合徽州的金声义兵共同抗清,终因寡不敌众,退居牯牛降。清兵进入池州城。各家各户未能逃散者,心惊胆战,四门紧闭。唯独高天云大开四门,高坐中堂,品茗读书,怡然自乐。

清溪大道上,一名汉官在众多清军骑兵的簇拥下,一路疾驰,来到高天云宅前。汉官命众兵士在前院驻留,只令一名兵丁手捧贺礼进入高家。见高天云端坐中堂,不禁微微一愣,上前作揖道:先生莫不是有云魔之称的高天云大画师?

高天云也不起身,微微一笑道:小民正是高天云,不敢妄称大师!我看大人眼熟,莫不是大明锦衣卫指挥史左福海大人?

汉官挺直腰杆朗声道:高先生好眼力!如今我乃大清国和硕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保举南京太常寺卿。亲王久慕先生大名,今派我前来拜见,一点薄礼,不成敬意!当下让随从献上贺礼——十两黄金!

高天云微微一笑道:多谢亲王厚爱!小民世受大明厚恩,虽无一官一职,亦不敢临阵倒戈,这与反犬何异?

左福海听了不免恼羞成怒,但仍竭力克制道:亲王喜好书画,先生何不将《溪山秋韵图》献于亲王?

高天云道:大人为何如此健忘?此画当年是小民亲手献于大人的!

左福海冷笑道:高天云啊高天云,莫要再演戏了!当年那幅画你以假乱真,蒙骗本官,害我差点儿丢了性命。今日交出真迹来,我不但不治你的罪,还保举你为池州知州!

高天云仰头大笑:小民只懂作画,不懂做官!

左福海终于不耐烦了,厉声呵斥: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今天不交出画来,我让你全家死无葬身之地!

高天云凛然不惧,肃然起身,手指左福海大骂:你为虎作伥,猪狗不如!

左福海急了,大叫:来人哪,给我抓起来!

就在这时,高天云怒目圆睁,一口鲜血遽然喷出,正好喷了左福海一脸。左福海狼狈不堪,门外清兵手执刀枪夺门而入。高天云口中鲜血往外喷流不止,身体缓缓向后倒去。高家被洗劫一空,从此,《溪山秋韵图》不知去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天云不仅作画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画技高超,而且他一视同仁,不因求字画人地位的高低而改变先来后到交付字画的规矩。
B.高天云悄声告诉池州知府《溪山秋韵图》尚未完工,三日后可派人来取,解释了上文婉言谢绝众多达官显贵巨资求购的原因。
C.高天云以身家性命担保复社领袖吴应箕,知府应允劝锦衣卫诸大人不再查问吴应箕聚会、私刻禁书一事,表现了知府对高天云的高度信任。
D.“国不存,家何在”“小民世受大明厚恩,虽无一官一职,亦不敢临阵倒戈,这与反犬何异”等语句写出了高天云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好叹息《溪山秋韵图》明珠暗投,高天云笑而不语,表明高天云早有打算,不会把《溪山秋韵图》交给左福海,这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对高天云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多处“笑”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挺身而出、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的文人名士形象。
C.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显张力,丰富了主人公高天云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以《溪山秋韵图》为线索,串联全篇。整篇小说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3.作者冷江的作品具有“悬念迭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传奇性。
2023-09-09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人行(节选)

王愿坚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因此,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而现在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矬在来回拉动。

一星期以前,他带着他的连队踏进这茫茫的草地,这草地是多么平坦啊!可是眼前这路却变得坑坑洼洼:水草那么滑,简直站不稳脚;草根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摔倒……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把怀里的车前菜叶子翻了翻,拣了两片嫩叶,摸索着放进指导员的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两个人把吃这种野菜叶子叫做“增加营养”。

好不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说什么,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了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同志,你为什么这样想?……”他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没说出口。他只顾发愁: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那个人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师长向他们三个人看了看,默默地从枪筒上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这个同志伤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他知道师长是个严厉的人,不由得有些心慌。“背上他走!”“我,我已经背了一个……”“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说完,师长扭转身,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思索着这个似乎不近情理的命令,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面前很快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对,背上他!”想着师长的话,他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

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

他慢慢地歪倒了。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裁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

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星期以前”草地平坦,而“眼前”却湿滑难行,这引起了王吉文的恼火与沮丧。
B.“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一句中的“又”字说明了王吉文健康状况很差。
C.师长眼中“焦灼、痛苦的神情”说明他之前可能遇到过其他红军战士无法走出草地的事。
D.王吉文看到师长他们后“失望”的原因是,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余力帮他救助黄元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王吉文、小周、黄元庆、师长等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
B.本文结尾用开阔亮丽的环境衬托了人物欣慰、充满希望的内心,对大雁的描写则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C.三位红军战士是不可能走出“无垠”的草地的,作者没有明说,是为了符合本文浪漫主义的风格。
D.师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使王吉文的坚韧顽强、为营救战友积极寻找方法的可贵品格更得以彰显。
3.情节前后照应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启示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与前人对话,为自身人格完善寻找借鉴,为理解当下社会与世界寻找参照。请谈谈这篇小说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2024-02-2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的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为什么小说在第四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2.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藏族士兵为代表的群体。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2022-02-17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