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89 题号:18159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不可违逆的定格,谁违反了这一社会
化了的定格,便被视为叛逆的行为,便会为社会所不耻。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姻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于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财,男不得娶妾,犯着流之七年。
材料三   1913年章太炎在报刊上登征婚广告: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请回答:
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习俗的原因
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据材料三分析,章太炎的征婚广告有什么特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2013-12-02更新 | 2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呈垂直结构,等级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这种等级结构既严谨又可松动,其严谨性表现之一是等级差异鲜明,权利义务截然不同,特权者恒有特权,贱民恒受压抑。这种等级划分和各等级的社会地位是由法令确定的,是依照人们的品级、身份、门第、职业划定的,也是依靠习惯形成的,因此很难改变;另一表现是等级监督严格,法律规定不同等级成员有不同社会地位,不得错乱,违犯者将被纠正,甚至会被判罪。而且人们还要受到政府的、等级成员内部的监督,不许伪冒其他等级。自清末以来,旧有社会组织开始演变,不少传统组织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时代气息。家族进一步民众化,反对族人吸食鸦片。个别地区个别宗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庭立宪”,还吸收血缘关系以外者参加宗族等。会馆、公所作用扩大,不少会馆、公所研究商情、商务,成为商战阵地,同时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并开办近代教育等。有的专业行会,把雇工也包括在内。此外,政治团体的出现也为社会群体注入了生机。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022-11-28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怀乡风尚。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姻。学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很少有实业家出身名校,而出身名校的实业家多数变得“文雅”起来,即不再一门心思追求生产和利润。最终,英国绅士的价值观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中“驯化”了工业主义。

——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与传统做官的读书人多半要还乡不同,新学制下的大学(早期也包括中学)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农村学校和入学儿童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乡村中人的读书愿望不高,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本已为数日少的乡村读书人也向城市流动。农村中剩余乡绅的文化水平大不如前,对自己的道义约束也日渐松懈。

——摘编自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怀乡之风”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9世纪后期的英国相比,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化风尚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2022-09-11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