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202900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支持其政治势力的杠杆,从而造成了“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的局面。《晋书·王述传》记载,王述出身于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而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并且因此在政治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只要提一下“王与马,共天下”和南朝朝代更换的频繁,就可明白这一点。因此,九品中正制虽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由于其不仅妨碍了经济的发展,更阻碍了进一步的中央集权,而且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进一步中央集权的封建政府,因此其最后还是被科举制所替代。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二状,三品。这样则使得人才的任用和升降,表面上看似要通过朝廷和呈报皇帝,实质上却掌握在地方的中正手里。

材料二   科举制除对“工商之家”做出“不得预于士”“不得入仕”的规定外,允许一般人和有文化的农民以至部分官员都可以根据个人的文化程度和志趣,自愿地向各级官府报名并选择某项科目来参加考试。因而在其实施以后,不仅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而且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扩大选取各种人才的范围,增强竞争机制,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完善封建社会的管理,并且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强盛。科举制度虽然也由地方州县推荐人才到封建中央政府参加考试,但也仅是推荐,录取与否基本上完全由中央政府的吏部,以后由礼部决定。任用之权也掌握在吏部手中,很明显考选和任用之权都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来了。吕思勉评价道“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才,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可奈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以上均摘编自李海林《浅谈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下,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我国民俗文化中普遍有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为价值观勉励子孙后代。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在历史上,中国的科举制度为不少周边国家作为先进文化学习和引进。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可以与中国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材料二   科举制度西传至英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时间大事
1847深入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密迪乐出版了《杂录》,他提出:“要强烈呼吁英国政府,建立一个对全国人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来提高英国行政人员的工作水平”。
1853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充分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
1855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公开竞争性考试。
1870英国枢密院颁布了关于文官制改革的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

——摘编自张丽霞《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对中外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
2023-10-1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士子中第后并不直接投官,要做官还须在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后由吏部再试,合格后才能任用,宋代取消了吏部考试,举子一旦考中,由皇帝赐给等第后,即可直接做官。宋代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农民乃至工商杂类人员开放,打破势家豪门对仕途的垄断,大大削弱了血统门第关系在社会领城中的作用。唐代取士不多,每年录取人数不过六七十,而宋代科举取士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考试防弊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严防考官和举子作弊。

——摘编自黄登纪 夏时华《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特点探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国家要求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各级党委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张君峰《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此时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英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文件名称,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工业革命如何“点化出”英国文官制度。
(3)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建立的优越性。
2023-06-15更新 | 2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科举考试基要没有实行“糊名”制,考生的姓名都写在卷面上,这就使主考官有了“对人不对文”的方便。考生在应试前,往往多方奔走,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社会名流,希望能再向主考官推荐。虽然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入仕的均等机会,但社会下层贫困之家无法接受教育,大多数人就不可能去应试。而且当时又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费异类”及部曲、杂户、奴婢等身份之人,不得入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到了宋朝,中国社会再度进入一个鼓励个人奋斗的时代,科举制成为当官的最主要途径。科举最实质性的创新点还不是通过考试当官,而是“自由投考”,几乎任何一个男性,只要他肯读书,就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科举的录取规模在宋代也有了实质性增长,唐代平均每年录取70人,宋代年均录取360人。据统计,北宋有宰相71人,科举出身者65人,占92%;副宰相153人,科举出身者139人,占91%。中国读书人的状元梦,从宋朝做到了1905年,就保持社会的流动和开放而言,自有其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科举异于唐代的表现,并据此归纳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你更倾向赞成唐、宋哪个朝代的科举?试加以说明。
2023-12-28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