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徐松《登科记考》载,中晚唐时籍贯可考的进士共470人,其中籍贯在北方五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的共245人,在南方五道(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的有225人。这一分布情况缘于(       
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B.科举制度的完善C.南北经济均衡发展D.人文环境的变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B.赋税标准发生质变
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D.统治政策有了调整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行前后户口数量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A.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B.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C.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D.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昨日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D.打破了“世卿世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这一现象(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B.表明选官制度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D.体现出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A.彰显了学在官府B.体现了国家意志C.凸显了公平原则D.滋生了结党营私
7 . 《新唐书》卷52《食货志》载:“税法即行,民力未及宽,而(781年)朱滔、王武俊、田悦合从而叛,用益不给,而借商之令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增其本道税钱,每缗二百,因诏天下皆增之。”由此可知该税法(     
A.实际上增加了百姓的负担B.基于镇压地方叛乱而实行
C.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扩大收税对象来增加收入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百校大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     
A.豪强势力的膨胀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察举制存在隐忧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
9 . 583 年,隋文帝宣布废除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规定其僚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其举措旨在(     
A.强化中央机构职能B.防止地方官员坐大
C.牢牢控制用人权力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一方面,仍以族内长者亲授学业、耳提面命的传统模式为主;另一方面,受私学置馆授徒之风影响,由延师授业发展为“家馆”的教育形式,且家馆数量日益增多。这一现象(       
A.淡化了人们的门第观念B.凸显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发展D.阻碍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
7日内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检测(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