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5 道试题
1 . 康熙年间,江南等地出现的包买商开设“账房”或“行号”,这种“账房”或“行号”拥有大量的织机和原料,或自行设机督织,或将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为其生产,在账房周围有众多的小机户及织工受其支配。账房的出现说明了(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B.生产出现明显的分工
C.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D.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
2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该材料反映出(     
A.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动摇B.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C.工商皆本思想得到认可D.江南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3 . 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03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4 .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时期制约新型经济经营手段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9-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讲明至清中期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这里“新的经营手段”是指(       
A.与官营手工业合作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D.机器大生产的开始
2023-08-14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每周一练(八)
6 . 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作)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这表明当时该地(     
A.是徽商的活动中心B.是全国纺织业龙头
C.海外贸易非常繁荣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7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在文化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分析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缓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

——摘编自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设厂热潮”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部门,同时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有着大量的发明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有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各项技术,如冶金技术中的灌钢法;同时古代中国陶瓷、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中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摘编自黄文莲《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无论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手工业,也无论是手工工场还是家庭手工业,大多是在商业资本的支配下徐徐发展。从1875年的磁州煤矿到1890年的大冶煤矿,在中国第一代的14家新式煤矿中,无一由原来手工采煤的土窑业转化而来。在商人包买主广泛控制下的手工棉纺织业,也无一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机器纺织工人。中国近代手工业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一些手工工场开始使用机器。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始终以分散的个体生产为主体,没有摆脱“悉听小民自为”的家庭生产之境况。

——摘编自陈庆德《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趋势的内在基础。
2023-03-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9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