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2 道试题
1 . 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总理衙门时,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建立牌坊——“克林德碑”;1918年11月,北京兴奋的人们将其改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区和平会议上,会议决定将其改为“保卫和平碑”。这反映了(     
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B.五四运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C.一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近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2024-03-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学者黄仁宇曾提到“《南京条约》的苛刻待遇,满汉官僚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双方文书要用平等语气往来……反而使他们不安”。满汉官僚的不安最可能是因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外交礼仪变化将冲击传统政治制度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D.被迫接受西方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2024-02-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外交思想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剿夷抚夷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商战抗夷“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以夷制夷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后半叶是国际法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国人对国际法的认识逐渐深入。李鸿章认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在面对日本武力挑衅时指出“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即理诎。”薛福成在《论中国在公法外之害》指出:“各国之大小强弱,万有不齐,究赖此公法以齐之。虽至弱小之国,亦得藉公法以自存”“西人辄谓中国为公法外之国,公法内应享之权利,阙然无与……近年以来,使臣出驻各国,往往援据公法为辩论之资,虽有效有不效,西人之旧习已稍改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盖国之强弱相等,则借公法相维持,若太强太弱,公法未必能行也”“所立之约,就通商一端而言,何其矛盾之多也?如一国有得,各国均沾之语,何例也?烟台之约,强减中国税,则英外部从而助之,何所仿也?华船至外国,纳钞之重数倍于他国,何据而区别也?”

——摘编自韩小林《洋务派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运用》


(1)据材料概括国人对近代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人对近代国际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6年,驻华时间长达33年的德国公使巴兰德被长期负责非洲事务的专家申克和海靖接替;英国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则首次赴远东工作,任驻华公使;1898年,美国以军队出身的康格接替驻华13年的登比。由此推知,这一系列的外交调整(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2023-11-08更新 | 3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材料二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现代化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梁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来说,选派专门人员出使外国或常驻外国,不仅是世界大势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清政府囿于体制的限制,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风气未开,“以天朝自居的清政府难以割舍万国来朝、恩赐四方的传统朝贡体制,也不愿放弃以‘不平等’态度对待域外民族所产生的优越感”。因此,一直迟迟未能向国外派驻使臣,直到18758月,清政府谕旨任命候补侍郎郭嵩焘为首任驻外公使。这标志着清政府在外交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非同小可的一步。18771月,郭嵩焘到达英国伦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次按照国际外交礼仪向英国元首递交国书,第一次开展夫人外交,第一次制订驻外公使章程,开创了中国驻外公使的肇端,在中国外交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郭嵩焘的出使也标志着清政府在中西对抗中,最终服从于西方,接受了西方的使节制度,逐渐被纳入到国际关系的轨道中。

此后,清政府又相继向德国、日本、西班牙、秘鲁、美国等国家派遣公使。在近代国际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不畏强权,折冲樽俎,力争国权,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1876年,清政府颁布了《出使章程十二条》,并相继颁布了与此相关规定,中国的使节制度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驻外人员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11年清朝灭亡,清政府共在19个国家设立了使馆、分馆,派遣了50余位出使大臣,几百名参赞官、翻译官、随员。这些使馆的建立成为中国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派驻的使节也起到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除了公使馆外,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到清亡时,中国驻外领事网已基本形成。晚清在世界各国总共设置了四十五个领事馆,其中总领事馆十三个、领事馆十六个、副领事馆七个、名誉领事馆九个。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六个)、日本(四个)、南洋(包含澳大利亚、新西兰、檀香山,十四个)、中北美洲(十一个)等海外华民聚居地区。在海参崴、秘鲁、南非、莫桑比克也分别设有一个领事馆。在欧洲也设立了领事馆,但大都为名誉领事。

——摘编自苏全有主编《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外交制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0-30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8 .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9 .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明代)凡番贡多经琼州,必遣官辅护”“各遣指挥、千百户、镇抚护送至京”。永乐年间,朝廷派遣使臣到安南、占城、暹罗、真腊、爪哇、苏门答刺等国,恢复太祖之制。由此可见,明代(     
A.秉承朝贡贸易体制B.推崇平等的对外贸易观
C.宗藩体制开始形成D.对外贸易呈现繁荣局面
2023-10-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两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延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息,成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类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很严,往往必须以国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细梢末叶,朝延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细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

——摘编自楼助《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

材料二   刘坤一(1830-1902),湘军宿将,随曾国藩之后,投身洋务外交活动,与李鸿章、张之洞一起成为晚清地方权臣,对晚清洋务外交活动产生过重大影响。18759月,授两广总管,次年任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总督地方过程中,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坚持开放,反时闭关,力求主动,讲究实效。在他意来“中西通好通商,将与天地相始终,即有圣神文武之主起,而内修外攘亦不能闭关绝市”。刘坤一所主张的这种通好,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中外和约为基础的。“对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极为不满,认为“中外交涉之件,应办便办,不可推卸。刘坤一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在“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基础上,特别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例如他在办理教唆防范民教冲突过程中,不是一味弹压,而是注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通晓教案,从建议结,绝不容洋人把持。刘坤一“借夷制夷,合众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外交现念,也源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充分认识。在他看来,晚清中国国贫民穷,无力与西方各国对抗: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既有合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而最现实的外交策略就是,运用高明的外交手段,操纵合宜,借夷制夷,才能使中国的利益和主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张“不但邻国宜结,即使敌国可结亦结。能结邻国,即多一助我之邻;能结敌国,即少一图我之敌”。

——陆霞《论刘坤一的洋务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地方权臣刘坤一的洋务外交思想。
2023-10-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