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6 道试题
1 .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纲》中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史上变动最激烈之时期,经济方面主要是从贵族御用工商及贵族私有的井田制而转变为后代的农工商兵的自由业,遂使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下面对战国“崭新的面貌”解读正确的是(     
A.贵族政治已转化为官僚政治B.民营工商业完全取代“工商食官”
C.华夏族与戎蛮夷狄完成民族交融形成汉族D.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土地国有制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商君列传》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就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耕织是生产之本,而工商业则是末业。尤其是从商者不事生产,他们只是转贩农民生产的粮食、丝织品、布匹等,只会妨碍农民的利益。商鞅实行授田制后,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赋税来源和兵源。这直接关系到耕战政策的实施,所以他把“事末利”和“怠而贫”者同论,法律上治以重罪。法家的法,不但没有保护新兴的工商业者和农民的地位、利益,反而使他们的负担因严刑苛法而更重。严刑苛法、赋役加重再加上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农民更快地破产,以至于扩大了奴隶的队伍,使其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同盟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际效果。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约在晚周最后一个世纪,社会出身不明的商人的队伍扩大,他们的财富能使他们取得土地和权力。一个新的地主和官吏阶级以这种方式形成,它是整个中华帝国史中一直作为统治精英的学者——绅士阶级的鼻祖。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A.经济发展助推政治关系的变化B.战国抑商政策较为松弛
C.土地兼并受到周朝统治者认可D.地主阶级在春秋时形成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公元前594年起,各诸侯国农民缴纳的实物税代替了原来的个人劳役,实物税可直接缴给中央政府而不是给种植者所依附的封建主,这样就造成了封建主和依附者之间的传统关系的逐步解体。据此可推断,这一现象(     

A.阻碍了小农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加强了各诸侯国中央权力
C.切断了农民与新兴地主的联系D.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   1992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按《史记》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后于定陶“治产积居”“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贡“学於(于)仲尼,退而仕於(于)卫。废(卖出)著(囤积)鬻财於(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些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出现B.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经商谋利已成为社会主流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石申是战国中期魏国的天文学家,他非常重视天文观测,为了准确测定天体的坐标,他自制了一个“天体测量仪”,石申用它测量了120颗星在天空中的坐标,创造了120个星宿(星座)。他把这些观测成果制成了一部《石氏星表》,这个星表比西方最早的《托勒密星表》还早出现几百年。石申利用他的观测仪器,测量了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道,这个轨道叫作“黄道”(意思是“光明之路”)。经过多次测量,石申发现黄道相对于天赤道是倾斜的,他测得的倾斜角与当时的实际数据23°44’仅仅差了23’。石申还留下了最早的“黑子记录”,他记录道:“日中有立人之像”。不仅如此,石申还发现了太阳边缘的“日冕”。石申对不定时出现的彗星进行了观测,他用“索”(绳子)“拂星”(轻轻甩动的样子)“扫星”(笤帚)和“彗星”(大扫帚)四个名词给彗星归类。后来,它们被统称为“彗星”。

——摘编自赵之珩《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和甘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石申取得的科学成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申能获得这些科学成就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联盟团队2023-2024学年高三3月联考文科综合试卷(全国乙卷)-高中历史

8 .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又言“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据此可知,管仲主张(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发挥市场作用调整生产
C.戒奢从简与民休息D.掌控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史籍记载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从材料中选择证据,阐述对“新陈代谢”的理解。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说明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春秋战国时期,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孔子要求君主先正已而后正人,天下即可垂拱而治;老子主张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韩非子认为不从事劳作而生活供给却很充足,不担任官职而名声显赫,是不公正的。这些政治主张,反映当时(  )
A.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D.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