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浙江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专营,将过去由“少府”所经营的盐铁收入,划归大司农负责。汉宣帝时,盐官在产盐区,负责招募百姓,分配煮盐的场地和主要煮盐工具,收购产品,经营食盐外运;在非产盐区,则要设仓储存,组织转运。盐的销售,也由官府负责,或设肆专卖,或者通过特许的小盐商进行分销。

——摘译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北宋中期以后,盐的销售逐渐由官府直接专卖的官运官卖制转变为官府间接专卖的引钞盐制,商人凭盐钞购盐运销,钞盐钱悉聚于中央,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宋室南渡以后,国家更是依赖于钞盐收入,榷货务总收入中,盐的收入占80%以上。

——摘编自胡小鹏《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

材料三   明代,官府退出了盐业直接生产经营环节,只成为盐资源的占有者和盐业的管理者,商人垄断各地盐业运销,并且可以世袭罔替,成为盐斤运销者和政府盐课征收的代理人,由原来的普通商人转变为由政府认证的政治性专商,行盐有岸、销盐有界,国家取消市场竞争使其得以垄断经营,即使专商与专商之间,也是纲、引、肩、厘等各地互不侵犯。盐务官吏、官署只负责管理盐斤收放、榷税、缉私等。

——摘编自毕昱文《中国古代盐业国家专卖制发展及启示探析》

(1)分析材料一中汉代实行盐业专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盐业政策的变化。
(3)指出中国古代盐业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盐业政策发展演变的认识。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口流动】

材料一   河西水源丰沛,土地肥沃,雄吴、险津环峙,是屏蔽吴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摘编自刘玉球《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等

材料二   人口流动贯穿于明代始终,全国范围持续不断的自发的人口迁移,在明中叶形成高潮,而有组织的大移民则再未出现过。灾荒、过重的徭役负担、人地矛盾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由于流动人口的持续和大量出现,政府起初努力制止流动的发生,而在事实上无法控制流动发生后,采取了顺应形势的人口管理政策——附籍,即允许流动人口在所在地区安插落户,并在当地承担国家赋役。明代中期流出原籍的民众仍以从事农业为主,晚明则不同,随着明代社会的发展带来分工的细化,农业依然是一部分人的选择,但更多的是从事其他行业。离开农业的人有做乡绅家人者,有给官府做事打工者,有从事手工业、商业者,还有就是行走于江湖的游民。同时,政府社会控制的放松,也令人们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摘编自张兆裕《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向河西地区移民实边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明代人口流动与汉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流动人口主要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晓一门儒家经典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上述措施(     
A.利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为官D.促使察举制开始出现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关于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的物种交流情况,它反映了(     

A.西域已经纳入中国疆域B.中原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当时推行开明民族政策D.丝绸成为市场主要媒介
昨日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安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桑弘羊在《盐铁论·本议》中论及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类专卖等政策:“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由此可见,西汉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巩固边防以维护统治
C.打击豪强大贾的势力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7 . 《汉书》记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据此可知汉代刺史(       
A.有举荐人才的权力B.立军功者才可出任C.监督维持地方治安D.负责运输军需物资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汉武帝晚年,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国号也改为“新”。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年号“更始”,也是“从新开头”的含意。这些现象(     
A.反映统治者思想迷信B.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
C.符合董仲舒的宇宙观D.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史记》与《汉书》中有关列传的比较。据此判断,影响史学著述的主要因素是(     
史书《史记》《汉书》
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刺客﹑侠客、滑稽等西汉人臣之传记,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加人外戚、皇后、宗室,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体例体例、编次、传目自由,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而展开体例严谨,突出名礼,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A.主流观念B.史家素养C.政治形势D.史料多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