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封城位于中国的心脏地带,由道路、河流和运河与各地相连接,这使得肥沃的南方、东南地区的粮食和其他商品可以很容易地被运到京城;开封城的规划比之前更加开放,有人居住的街巷和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甚至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化的郊区。在这个地方,有权势的人、富人、有教养的人、追求时尚的人以及四处谋生的流浪者都混住在一起,成为城市人,在这个地方,金钱、房产和经济上的成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作为京城,开封还有不足之处,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王朝敢在开阔的华北平原上选择城市并将其定为都城,因为这样易受北方游牧部落的军事进攻,而且难以防御。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开封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开封作为都城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A.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B.导致宋朝积贫积弱
C.推动了王安石变法D.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3 .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材料中订约的双方是(     
A.北宋与辽B.南宋与大理C.南宋与金D.宋与西夏
2024-03-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中心的南移、科学技术的辉煌”上述概念描述的是(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2024-03-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王朝不可能和以下哪个朝代发生战争?(     
A.辽B.金C.元D.西夏
2024-03-0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宋朝著籍户数由642万户增加到2088万户,人口峰值约11275万,年平均增长率达9.2‰。宋代的住房形势较此前历代更为严峻,租房是宋人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官员到老百姓,都存在租房居住的现象,甚至军队也需要通过自己租房来解决居住的问题。租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士兵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但使士兵脱离了正常的军营生活,对士兵、对社会都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摘编自梅波《宋代租房现象研究》

材料二   茶叶成为主要饮料是在唐宋时期,宋代产茶的区域较唐朝扩大一倍以上。据统计,北宋中叶种植茶叶的面积有80万亩,年产量约相当于今6万吨以上。当时饮茶成风,“略与饮食埒者”。甚至周边少数民族因饮食习惯而需要茶叶,推动茶马贸易的繁盛。

茶叶种植分为官营和民营。民营的种植户多半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时人向神宗的报告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整理自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材料三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糜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在唐宋时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

明朝时实行税茶和榷茶垄断茶利,同时规定官买余茶的政策,从而集中了大量本色茶叶,这就为“以茶治边”政策提供了茶源。因此,朱元璋指出“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即通过官定比价推行不等价交换,以达到控制西北诸族,“以茶治边”的目的。“令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将不可胜用”,这种贵茶贱马的互市政策成为明代奉行不移的祖宗旧制。

——摘编自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出现租房兴盛现象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种植规模扩大的影响,简要说明茶叶种植所带来的徭役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明朝“治边”之策。
2024-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总结性考试(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

材料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8 .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亮色,也有不同的时代积弊,请将下列左侧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与右侧的时代弊病相对应。(用序号表示)


          时期                                                          弊病
秦朝(                            A.财政和国防虚弱,饱受少数民族侵扰
汉朝(                            B.藩镇节度使叛乱,造成王朝由盛而衰
唐朝(                            C.对内大兴文字狱,对外切断正常往来
宋朝(                            D.豪强势力过度膨胀,逐渐削弱了皇权
明朝(                            E.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利用特务监视臣民
清朝(                            F. 赋役繁重和刑律严酷,引发农民反抗
2024-02-2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军队驻扎地的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A.加重人民赋税负担B.造成财政压力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提高商人地位
2024-02-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及历史事件。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4-02-0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