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面为明代财政收入(部分)表。该表主要可用于研究明代(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32.9

1552

2659

13.3

32

243.3

1571

3061

62.6

32

310

1602

2837

39.5

14.8

458.2

1621

2780

12.9

20.6

755.2

A.百姓税收负担的趋向
B.财税制度变革必要性
C.白银货币化及其影响
D.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
今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后期,江南的富商大贾对精神享受也不乏追求,喜看戏听曲,通俗小说时常放在案头、夹在行囊,他们还盖造园林、把玩古董、收藏书画、研习诗文,其中不乏行家里手,有些甚至具有较高的文艺修养。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       
A.商人政治地位极大提升
B.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C.明代文学艺术登峰造极
D.传统四民社会结构解体
今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明代很多商人因为遵守职业道德而被视为“廉贸”“良贸”。如南海商人梁某, “为杉商,公平正直,不苟取,人皆悦服……(死后)众商以杉易金,买棺殓之……建庙以祀,祷无不应”。这反映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深远B.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传统观念变革剧烈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T8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农具类型比较齐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如水转连磨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南方的水碓既被用于运碓成米、转磨成面,还广泛被用于引水灌溉稻田。在畜力缺乏的地区,还出现了“代耕法”,以耕架代犁,“一人一手之力足敌二牛”。长江三角洲和岭南一带,蚕桑业特别发达。棉花的种植遍布天下。据称,松江200万亩耕地“大半植棉”。烟草自东南亚传入后,很快推广,至明末“北土亦多种之”。

材料二   据记载,嘉定城乡各地,“民间机杼之声相闻也”“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在松嘉棉织区不仅有以织布为业的机户,也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轧花业与弹花业,还有专门从事棉布加工的浆染业和踹布业,以及棉布再制品行业,如松江的暑袜业……当时从事个体经营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染匠、窑匠、石匠、弹花匠等,被称为“百工杂作”。此外,雇工大量出现。如万历年间,分散在苏州“机坊”和“染坊”里的织工和染工就各有数千人。景德镇的制瓷业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各地的矿工也随着民营矿业的发展,人数也日益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天石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今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今日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将明清的城市分为开封型和苏杭型,开封型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充满着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据此可知(     
A.苏杭型城市存在经济转型的趋势B.明清政治腐败严重
C.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D.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今日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许于宅前后多占地、相亭馆、开池塘……不许过三间”;而到了嘉靖以后,陕西、豫北等或绅或商的住宅多为多开间尤其是五开间,并成为这些地区民居基本形制。这表明(     
A.奢靡之风影响社会风尚B.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降低
C.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道:“物有贱而必须(需),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翻山越海)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这一认识(     
A.阐明了士农工商之间的关联B.旨在批判明朝海禁政策
C.强调了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D.根源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10 . 明朝开国之初兵戈未息,卫所主要是由军官率领的旗军组成。等到各卫所创建就绪,屯田所获自食有余时,就要通过一定的申报程序,由军的原籍州县把他们的妻子等亲属送到卫所,以家庭为单位,拨给亩数不等的屯田、马场、桑枣园或菜果园。这表明明初卫所(     
A.巩固了自耕农经济B.主要职能发生变化
C.分割了地方行政权D.在经济上自给自足
昨日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