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史为鉴与唯物史观】

材料: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提出中国的历史研究要采用“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发展的时序,所谓“中外”,就是历史发生的空间条件,包括中国和世界,己方和彼方。中国的历史研究就是要用这个方法去发现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


问题:
以“中国问题”为主题,自拟标题,并列出一份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目录或提纲,用“古今中外”法说明你的构想。(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尖锐,思想变革急剧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陈独秀的思想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1897年,经历科举失败的陈独秀感叹到:“在一两个钟头当中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之后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

——陈独秀《实庵自传》

材料三   1903—1915年间,他曾在日本(留学)、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参与过“暗杀团”、“岳王会”、“亚洲和亲会”、“欧事研究会”等反清反帝组织及活动,还创办、协办过《安徽俗话报》、《甲寅》杂志等报刊。辛亥革命期间三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材料五   要扫除游堕的消费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的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

——陈独秀《谈政治》(1920年9月)


(1)依据上述材料,陈独秀经历了哪些思想的洗礼?
(2)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之交陈独秀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认识?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考历史二模卷

3 . 如表为晚清部分皇朝经世文编内容统计。其内容变化集中反映了(     

《皇朝经世文续编》

(葛士濬编,1888年刊行)

选辑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四朝重要奏稿、文章,在沿用1827年《皇朝经世文编》各门目的基础上,增加洋务、算学、疆域诸纲

《皇朝经世文三编》

(陈忠倚编,1898年刊行)

选辑光绪年间经世文,新增变法、约章、聘使、邮政、操练、制造、工程、船政、矿务、外洋、国势等诸目

《皇朝经世文四编》

(何良栋编,1902年刊行)

选辑辛丑条约签订后新出经世文,洋务更名外部,增加富强、国债、税则、钞法、银行、赛会、公司、公法、议院、善举、埠政、治道、史传、地志等

A.“中体西用”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B.西学输入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C.晚清政治力量和政治倾向的变动D.民众对西学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圆创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月联合测评(一模)历史试题
4 .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今日更新 | 41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3月,《小丑》杂志上发表了米勒的一幅讽刺漫画《欧洲与中国》(如下图),这幅漫画代表了当时西方舆论界和外交界多数人对中欧关系的认识。漫画中,一位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笑容高傲,摇晃着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保姆说道:“只要系统地进行教育,总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并强调了“教育者”的行动重点。


——李牧群译《严肃的幽默;漫画中的历史与世界》(俄文翻译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19世纪末多数欧洲人对中欧关系的认知,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饬令湖北全省官销《时务报》,随后,多省官员效仿,饬令各级官府购阅《时务报》等报刊,推广范围遍及全国。在当时有利于(     
A.扩大洋务运动的影响B.清廷专制统治的强化
C.助推革命理念的传播D.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遂宁市、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英法美等国是否可以享有?说明理由。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甲午战后, “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 “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康广仁在《与易一书》中写道:“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的言论反映了(     
A.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B.戊戌变法成效显著
C.顽固派阻碍变法推行D.变法失败原因复杂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世纪前中期,   “French Revolution” 中的“Revolution” 一词在中国多译为“作乱”“大乱”等; 1890年,王韬在《重订法国志略》 中将它译为“革命”,1898年后为梁启超等人广泛采用。这反映了当时部分先进中国人(     

A.提升了外文翻译水平B.倾心于法国式革命道路
C.吸收了现代政治理念D.致力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