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20世纪初,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并发表诗歌高呼“兴女权”“民族主义”“种族革命”“女子国民”等理念。同时,一些男性以女子笔名高呼“妇人从古系兴亡,岂独匹夫责有与?”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D.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昨日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为1908年《时报》刊登的漫画《将来一斤之菜价》,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鼓励工商政策加重市场混乱B.社会动荡影响经济民生
C.白银大量流入引发通货膨胀D.新政运动提高百姓收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初,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夺取了云南、四川、广东、浙江、吉林、蒙古等十几个省区的重要矿权。其中沙俄夺取了中东铁路沿线的采煤权,美国夺取了粤汉铁路沿线的采煤权,英国夺取了山西、河南、云南七府、安徽铜官山等处的煤炭和稀有金属等采矿权。材料表明(     
A.列强在华利益冲突的加剧B.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A.清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B.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地方势力威胁清朝中央集权D.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异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末社会主流思潮】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更与日俱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作品及成书时间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
(1902年)
梁启超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
(1908年)
碧荷馆主人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新中国》
(1910年)
陆士谔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下表为中外各国关于“祖国—母亲”的经典表达。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伊苏克拉底
(前436—前338
我们在这片乐土出生,能够让至亲具名写信给我们的城市。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
1793年出版的
《法兰西共和教义问答》
儿子的灵魂安慰道:“母亲,不要哭泣,你的儿子为祖国而死。”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我是共和国母亲,你的热血将为我赢来自由,也将抚慰我的伤痛。”
1941年苏联画家托依泽创作
《祖国母亲在召唤》
宣传画上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
1925年闻一多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5年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
1959年巴金
《我们伟大的祖国》
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1984年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据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等整理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择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前政治文献中“革命”一词的用法,几乎完全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例如法国大革命。但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众多新含义开始出现,例如以诗言志的“诗学革命”、打破不平等的“女界革命”和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然后“社会革命”“家庭革命”“文学革命”等术语出现,其含义均为这些领域发生彻底变化和相应主体在该领域实行根本变革之意。材料旨在说明(      )
A.传统“革命”是顺从天道的周期性王朝更替
B.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
C.新“革命”观反映了中国对西方道路的反思
D.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革命”含义的更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研究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世界各国均要行走的历程,向外部世界学习则是后进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国在原有的地区注国际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一个失去诸多主权的弱国,中国要努力恢复平等地位,这一过程并非每个国家所必经的。这两件事中,本应以第一件事为根本,为要务,但在近代中国(也不限于中国,若干后进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这两件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件事则成为第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法做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去做第二件事竟成为历史发展主线争取国家的独立平等被置于比兼取社会发展更为优先的地位。

材料二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规划,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民国史之中的部分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引起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曲大陆学者撰写,共产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执笔。这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介石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介石的派系属性 发掘出蒋介石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位于台湾的学术机构每年接待许多大陆学者参观访问、调阅民国档案、参与台湾学界的学术活动,在我所任教的大学每一学期都有许多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选修我的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从材料一中提炼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从做好”的原因。
(2)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专著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何补益之处? 这种撰史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4-04-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99年,胶海关在德占青岛设立,当时总税务司拟定的《青岛设关征税办法》中将青岛表述为“德国属界”,并报送总理衙门查核,总理衙门致札总税务司明确表示该用词不妥。1899年颁布的《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最后正式使用了“租界”字样。由此可见,清政府(       
A.领土主权意识增强B.关税权保持自主C.国际地位得到提升D.外交政策已成熟
2024-04-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