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国抗战的开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4 道试题
1 . 1936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提出“民主共和国”较之苏维埃制度在地域上具有“更普及的民主”;1937年5月,陕甘宁苏维埃政府不仅吸收了国民政府的议会制,还规定法院具有“审判独立”的权力,“不采取司法与行政并立”的模式。这些举措(       
A.改变了根据地政府的组织结构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发展和完善了根据地民主政治D.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昨日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规定“富农应照普通农民一样,平均分得土地”“应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由”。1937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这些规定(     
A.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B.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C.服务于敌后根据地的需要D.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对于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用“走向战争”四个字高度概括。他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关于危机,也有学者解释:大危机英文叫Great Depression,它含有危险(Danger)和机遇(Opportunity)的两重内涵。


试以“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面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     
A.是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D.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务一】谶语

谶语是中国古代反映重大政治变动的神秘预言,《史记·项羽本纪》中,“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谶语。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证了这一谶语的史实。
【任务二】军歌

军歌能够体现一支军队的时代使命。《国民革命歌》最初由共产党员邝墉在1926年编写,其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曲后来被广泛采用,并编入《国民革命军歌集》印发给部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运动最大的功绩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任务三】民谣

民谣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传着“40年代全民扛枪,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都想把大款当”的民谣。


(3)依据材料,任选两个年代的民谣内容,指出能反映这一民谣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时代主题。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消除封建军阀,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革命道路探索。但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以失败告终。特别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并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孙中山决心同苏俄合作,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认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摘编自许艳民《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发动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向全国人民呼吁:“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完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此时国民党当局也认识到,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合作无以抗日,所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抗战。在此形势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摘编自盛平瀚《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不同,并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材料二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材料三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提炼材料三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祭黄帝陵文》(毛泽东)载: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泱泱大国,让其沦胥?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此篇祭文发表于1937年4月5日,表明共产党人(     
A.借黄帝之名要求各党团结抗日B.决定贯彻实施全面抗战的路线
C.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决心以全民族的方式抵抗侵略
7日内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南粤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缅怀历史。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雕塑,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2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3   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小型张(见下图),主图“和平与正义”表现的是冲破铁丝网的和平鸽。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1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2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列举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场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上图的寓意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中国近代史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记忆中的西北地区】

材料   “到边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流行的口号。《良友画报》开辟专栏反映西北地区风土民情。

1932年9月,良友全国摄影团从上海出发,在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行程共五万余里,采摄照片万余幅。由此形成的系列报道“全国猎影记"中的“西北印象”报道了对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考察印象。西北在“全国猎影记”中留下了“尚未开垦之富源”的印象,说明“中国并非真的穷,不过偶然拿着钥匙挨饿罢了”。

1935年,开辟了“良友读者旅行列车”,除摄影记者自行前往采访外,还可以由读者投稿。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西北的河套、蒙古、青海,以及西南的康藏地区,展示了西部边疆地区土地广大、物产丰富、风俗特异、民风淳朴以及周边列强对西北、西南的觊觎。同时还记录上述地区大量的特色风景和文物古迹。

1936年至1937年,推出了“西游记”十篇。专栏作者庄学本,此行是护送班禅大师返回西藏,并且沿途考察西北与黔藏等省的社会、语言、物种等,行程路线为由首都南京出发,经西安、潼关、陕西、甘肃、青海入藏,行程万里。专栏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和保卫国族的暗示。

——摘编自王若梅《(良友画报)关于西北地区的论述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楚,史论结合)
7日内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T8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