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直到12世纪前后,中世纪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我们宁愿认为,这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的表现。从罗马程式的世界到13世纪末,儿童没有自身的特点,只是身材缩小的成人。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作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亲自抚育孩子、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18世纪,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

——摘编自[]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材料二 1、图2是近现代两部电影中的场景。图1是电影《雾都孤儿》(1922年)剧照,同名小说1838年出版,图片所示为奥利弗等童工在拆麻绳;图2是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卷头发》(1935年)剧照,图片所示为美国孤儿院的午餐时刻。


      
                    图1     电影《雾都孤儿》剧照                                                                 图2       电影《卷头发》剧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儿童地位的变化”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反映的儿童的不同生存状况并给出合理解释,评估图片中电影场景的史料价值。
2023-11-07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12世纪前后,中世纪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我们宁愿认为,这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的表现。从罗马程式的世界到13世纪末,儿童没有自身的特点,只是身材缩小的成人。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做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亲自抚育孩子、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18世纪,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

——摘编自[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材料二图1、图2是近现代两部电影中的场景。图1是电影《雾都孤儿》(1922年)剧照,同名小说1838年出版,图片所示为奥利弗等童工在拆麻绳;图2是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卷头发》(1935年)剧照,图片所示为美国孤儿院的午餐时刻。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5世纪以来“儿童逐渐被发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5、图6反映的儿童的不同生存状况并给出合理解释,评估图片中电影场景的史料价值。
2023-09-1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康德认为在他们(哥特人)确立了势力范围之后,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堕落,史称“哥特式风格”,最终以狰狞怪相结束。当今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却认为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没有发明哥特风格,人们称之为哥特,其实不过是对历史的歪曲。然而这种歪曲,却因为康德及类似的文化名人的评判,被人用来排斥整个中世纪。面对历史争论,我们应当(     
A.选择善的事实,作为历史事实B.用以论带史理解历史问题
C.考察史料来源,评判史料价值D.及时纠正前人的历史偏见
2023-07-25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18世纪,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急剧没落;18世纪后期,法国工业革命逐渐展开,进步的资产阶级以思想斗争的形式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这给孟德斯鸠提出了反封建反暴政的思想主题。针对法国政弊,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其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地阐释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原则。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立法权属于议会,它代表国家意志,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意志,由君主行使;司法权由人民选出的人员组成的法院行使。孟德斯鸠强调三权不仅要分立更要相互制衡,突出法治原则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其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但其开出的解救社会的药方不过是阶级分权和分工。

——《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按表现形式划分,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从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角度,分析该材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评价孟德斯鸠的主张。
2023-04-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初始阶段一系列的发现和跨文化交往有关。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从而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谱系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这摧毁了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石。敏锐的思想家首先觉悟,并起来呼吁民众质疑和抛弃旧的世界文明图景。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还受到与中国的跨文化交往的影响,启蒙运动期间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与欧洲文明迥异的中国文明在这股“热”中被理想化了,常被用来借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并据此提倡“开明专制君主”模式。他同时也盛赞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的史书充满理性,没有迷信和虚构,这些都被用于揭示法国宗教文化的非理性,以及鼓吹法国需要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启蒙运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1718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容,各有何差异?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内涵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2-08-1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被冠以“历史学的世纪”之名。一个时代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这个时代与社会的反映或折射。这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雄视天下,可谓志得意满”。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同属性”,发掘德意志的历史则是最有效的途径。19世纪30年代,德国史学家兰克通过对近代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分析研究,系统总结贯彻了“如实直书”的原则,运用史料批判方法严格考订各种史料,强调以第一手档棠文献材料为基础来撰写历史,但第二手史料绝不是完全没有用而必须被舍弃的。兰克继承并发扬了自修昔底德以来的政治军事史传统,在他看来,历史著作的主角只能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人物,民族与国家,正是兰克等人在史学科学化,专业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德国成为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中心。

——摘编自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兰克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兰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023-11-1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对理性的信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作法则,更促使启蒙思想家去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称为启蒙运动的史学杰作。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曾这样评价吉本的研究:“从逐页的注文可见,其征考的文献之广,辫析史事之勤,也就是讲求理性验证之严格,在19世纪西方史学大兴史料研究之前,是难见其匹的。”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那种对史料的审慎批判态度,直接影响了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并为其奠定了基础。启蒙思想家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理性批判态度,较为适当客观的评判原则,促进了历史学朝科学化迈进。

—摘编自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研究:以十八世纪的法国为中心》

材料二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历史进步”的观念完全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循环论。然而对“历史进步”的信仰在20世纪初受到了挑战,理性的历史研究并没能阻止非理性的世界大战。二战后,人们愈发意识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生产力提升、强化了人对自然的控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冷战造成了人类生存危机、人文精神失落等问题;高速发展的信息化促使精神文化的生产进入普通的商品生产的轨道;世界范围内各种反叛的革命激情高涨。后现代主义史学从历史著述的形式、概念和原理中来审视现代历史学。詹京斯在《历史的再思考》中把历史学家的著作看成历史学家本人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所包容的故事编集。

—摘编自刘华初《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史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史学理论革新的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探寻不同历史事件间的关系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某历史老师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备课查阅的部分资料:

《蒙娜丽莎》油画、《大卫》雕塑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华夏出版社,2010
赵琪:《康德思想深受牛顿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法)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20
(美)卡罗尔·布拉姆:《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商务印书馆,2015
1787年美国宪法签署时的情景(绘画作品)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译林出版社,2016

材料二   探究主题

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相互影响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2023-04-2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六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72次组卷 | 1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