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0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表所示为“唐玄宗的部分敕文”。这表明当时(     
时间敕文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采访处置使,“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以六条检察非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令采访使处置,“牧宰无政,不能纲理”“其余常务不可横干。其便宜令中书门下即简择奏闻。朕将亲览”
天宝九载(750年)“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
A.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B.监察官的职权受到限制
C.中央对藩镇势力妥协D.司法权统一收归于中央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1426年,又在南榜和北榜中各拿出部分份额,指定录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这几个西南省份的士人。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统治的稳定性B.促进全国尚学风气的形成
C.完善人才选拔制度D.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朝廷对转运使实行离任财政考核,以定额、递年数为基准,凡亏5%以上至10%罚俸,10%以上降差遣,增收10%以上则予以破格提升。随后规定各州县商税、盐酒茶等禁榷收入同知州、通判、幕职、知县的考核挂钩。这些考核的制定着眼于(        
A.增加赋税收入B.强化中央集权C.安定社会秩序D.鼓励民间贸易
昨日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一)历史试题
6 . 《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秦官,掌监郡,汉省。”材料中的“▲”是(     
A.县丞B.郡尉C.监御史D.游徼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昨日更新 | 11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如表是明初关于北方学校教育的部分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时间主要内容
1381年令“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1387年命吏部迁南方学官之有学行者教之,增广生员,不拘额数,复其家
1391年命礼部颁书籍于北方学校
A.提高了北方士人的文化水平B.缩小了区域经济的水平差异
C.实现了南北教育的均衡发展D.缓解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570年,欧洲就有些学者知道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考试制度。法国的大思想家如福禄特尔、狄德罗、百科全书学者及桂纳等都承认他们受了这些早期著作的影响,而桂纳还希望法国采行中国的考试制度。其后,法国学者布吕内蒂埃(18491906)又承认法国教育实在是奠基于中国公开的学术考试制度之上,并认为法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思想无疑也是渊源于中国的制度。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社会化大工业及城市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国家事务千头万绪,必须加强政治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素质的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考试制度受到西方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员选拔制度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朝推行荐举,初衷是招揽“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八类英才。在重开科举之前,“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形成了举国荐才的局面。朱元璋信赖荐辟,除他个人经历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朝廷对人才需求较大,但以制度性的科举考试选拔,却无法满足完善国家行政的紧迫性。况且,荐举的信息源经由各地官员上报至中央,使朝廷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上具有主动性,能为新兴政权提供稳固的社会、政治基础。

材料二   随着国家机构逐步完善,朝廷内外已经注意到荐举制的负面影响,即“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给国家制度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朝廷曾一度罢废了大臣举官之法,但仅靠科举,又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天下之才,自非一途所能尽”。正德初年,吏部侍郎王鏊上疏提议,在“科贡之外,略仿前代制科或博学宏词之类,以待非常之士……每六年一举,所取不过十余人”,借此网罗遗才。正是基于上述客观环境与时代共识,荐举虽然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但作为祖宗家法,仍一直与吏部铨选并存。

——以上均摘编自解扬《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明代荐举及地方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荐举制盛行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朝的荐举制。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