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1 道试题
1 . 古代官衙大门面南而建,左下列砖墙两道,呈“八”字形布局,墙上张贴圣谕、告示、判词、科考录取名单等信息。清代考据家王引之认为,“盖卿大夫有临民之权,临民者,无不南面。”材料中衙门的设计主要反映了(     
A.尊卑等级理念B.无为而治理念C.亲民为民理念D.君权神授理念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试卷 -高中历史
2 . 对下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朝代法规措施
宋朝《御史台仪制》“令台谏、侍从各疏朝政阙失以闻”
明朝《宪纲》“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询民间疾苦,廉察风俗,申明教化”
清朝
前期
《钦定台规》雍正元年“凡城、仓、漕、盐与御史并差,自是台省合而为一
①位高权重是监察官员的主要特征②不同朝代监察制度有所调整各具特点
③监察权完全独立保证了高效运行④监察制度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昨日更新 | 12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表所示为“唐玄宗的部分敕文”。这表明当时(     
时间敕文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采访处置使,“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以六条检察非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令采访使处置,“牧宰无政,不能纲理”“其余常务不可横干。其便宜令中书门下即简择奏闻。朕将亲览”
天宝九载(750年)“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
A.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B.监察官的职权受到限制
C.中央对藩镇势力妥协D.司法权统一收归于中央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朝廷对转运使实行离任财政考核,以定额、递年数为基准,凡亏5%以上至10%罚俸,10%以上降差遣,增收10%以上则予以破格提升。随后规定各州县商税、盐酒茶等禁榷收入同知州、通判、幕职、知县的考核挂钩。这些考核的制定着眼于(        
A.增加赋税收入B.强化中央集权C.安定社会秩序D.鼓励民间贸易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一)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朝推行荐举,初衷是招揽“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八类英才。在重开科举之前,“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形成了举国荐才的局面。朱元璋信赖荐辟,除他个人经历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朝廷对人才需求较大,但以制度性的科举考试选拔,却无法满足完善国家行政的紧迫性。况且,荐举的信息源经由各地官员上报至中央,使朝廷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上具有主动性,能为新兴政权提供稳固的社会、政治基础。

材料二   随着国家机构逐步完善,朝廷内外已经注意到荐举制的负面影响,即“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给国家制度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朝廷曾一度罢废了大臣举官之法,但仅靠科举,又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天下之才,自非一途所能尽”。正德初年,吏部侍郎王鏊上疏提议,在“科贡之外,略仿前代制科或博学宏词之类,以待非常之士……每六年一举,所取不过十余人”,借此网罗遗才。正是基于上述客观环境与时代共识,荐举虽然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但作为祖宗家法,仍一直与吏部铨选并存。

——以上均摘编自解扬《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明代荐举及地方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荐举制盛行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朝的荐举制。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清代的封印制度承袭自明代,康熙年间即定封印期间官署停止公务活动,休假月余。雍正十三年(1735年)底,直隶总督李卫以想面聆圣训为由,奏请进京随班行礼,恭贺乾隆帝登基的第一个元旦令辰。乾隆皇帝则批复李卫不必前来,留在保定与家人团圆,尽享天伦。这一批复体现出,清代(       
A.官员恪尽职守的要求B.革除谄媚之风的决心
C.封印制度的弊端明显D.以“孝”治天下的观念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10 . 汉朝初年,官僚大多出自郎官与吏。郎官主要来自荫任(如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子一人为郎)、赀选(家资满五百万,得为常侍郎)。吏的来源虽无客观标准,但家贫者亦难以被“推择为吏”。及至武帝,设立岁举孝廉为常行科目,“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这说明,武帝选官制度改革(     
A.推动豪强地主发展B.加强社会阶层流动
C.促进大一统的巩固D.强化对地方的监察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