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7 道试题
1 . 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
C.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D.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也都会举办一系列临时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物馆的雏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这就是珍奇屋(珍奇柜)。瑞普斯的珍奇柜里摆放着大量玻璃材料的科学仪器、罗马女神的瓶画和肖像画,鹿角、蜘蛛标本杂乱地堆着,最上方还有一个美洲人的头盖骨。

珍奇屋反映了当时西方贵族的隐秘心态。一个橱柜里往往摆放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东西:非洲原住民的木雕、中国的青花瓷、太平洋深处的鱼、美洲山谷中的矿石。拥有了它们,仿佛就囊括了整个世界。对这些带有异国情调物品的喜好刺激了西方人去征服其他国家,满足自己的欲望。珍奇屋还是推广自然知识的场所。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

——(法)克里斯蒂娜·达韦纳:《珍奇屋》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753年,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动力机械厅陈列有古老的风车、水轮机及蒸汽机等。钢铁厅陈列有用模型展现的14~19世纪英国冶炼工业的发展过程和1865年英国巴罗公司第一台贝氏炉模型。纺织厅陈列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最早的纺织机。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奇屋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博物馆在欧洲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山东书院六府分布统计表

府名明代清代明清合计
书院数量所占比例书院数量所占比例书院数量所占比例
济南府2325%7434.26%9731.5%
兖州府2122.83%5927.31%8026.2%
东昌府1516.30%2612.04%4113.3%
青州府1819.57%2712.50%4514.6%
莱州府1010.87%136.02%237.5%
登州府55.43%177.87%227.1%
总计92100%216100%308100%

——《明清山东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近代演变》

材料二   济宁(兖州府)“当河槽要害之冲,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当南北咽喉……我国家四百万石滑艘皆经其地,士绅之舆舟如织,闵广吴越之商持贸易鳞萃而蝟集。

——康熙《济宁州志》卷二风俗/卷八艺文

泺源书院(济南府),雍正十一年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岁发帮金膏火。巡抚乃倡捐修葺……

——乾隆《历城县志》卷十二《建制建置考·学校》

材料三   泺源书院规定:书院学生“一、为学莫先于立志;一、为学莫要于寡欲;一、为学当敦实行;一、为学当秉虚衷;一、为学当勤讲读;一、为学当慎交”

——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七《学校》

指出明清山东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释。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体现了该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A.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B.符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要求
C.具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色彩D.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时期的官文书到汉唐时期的官报,官方一元化的信息主导传播方式源远流长。宋代官方报纸(邸报)的发布受到严格控制,当时还实行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报纸检查制度逐步形成,消息的报道有严格规定和一定程序,许多章奏不能在邸报上发表。明末,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京报,就其操作工序而言,最多只是官文书邸钞的翻版,实为官报的附庸。朝廷不允许民间独立办报,一般民众和士人不能在报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不能发表自己撰写的政论性文章。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材料二   下表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概况 (部分)

报刊名称创办者栏目宗旨
《中外纪闻》康有为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评论、时评等开通风气, 广联人才, 为变法先声
《国闻报》夏曾佑、严复等上谕、外电、论说、内外新闻等通上下之情, 通中外之故
《时务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宣传变法维新, 救亡图存
《渝报》宋育仁等辕门抄、上谕、奏折、论文、国内外新闻、译文、物价表等广见闻,开风气
《湘学报》唐才常、谭嗣同等史学、掌故(时务)、舆论、算学、商学、交涉、各报近事节要等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
《蜀报》蒲殿俊等谕旨、论说、奏议、批评、纪事、文汇、译丛、附篇一以监督行政, 促进宪政之成立:一以指导社会,鼓铸宪政之精神
《新青年》陈独秀国外大事记、国内大事记、通信等传播新知识, 塑造新青年

——据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全貌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说明理由。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下图所示残卷抄写于150年前后,据此可以说明(       

A.莎草纸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出口物资B.莎草纸是传承古希腊文明的重要载体
C.希腊文化的中心已经东移至埃及一带D.促使新一代印刷书诞生的条件已成熟
今日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法国卢浮宫早期是在塞纳河北岸建起的具有政治权威象征的卢浮防御城堡,14世纪被改造为豪华宫殿,正式成为皇家珍玩和档案收藏之所。1793年,新成立的法国国民公会决定卢浮宫对公众开放,成为公共博物馆。据此可知(     
A.政治运动助推文化的大众化B.法国宫廷文化日益普及
C.法国民众文化素养普遍提升D.法国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多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英国文化部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列为工作重点。这一协议的履行(     
A.彰显博物馆个性B.有助于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
C.维护文化多样性D.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加快,夷汉杂居,文化交融。君臣之礼外延模式进入重构期,东亚封贡体系脱胎而出,由此形成以汉字、儒学等为要素的东亚区域世界。隋唐以后中国尽管经历了分合动荡,但文化认同的传统仍得以延续和发展。明朝的建立,从观念和实践上巩固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东亚文明体系。

——摘自张乃和《大国的社会性质、历史类型与文明形态》

材料二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路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三

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1)解释材料一“文化认同”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变局”中的文化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昨日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模拟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