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6 道试题
1 . 如表所示为“唐玄宗的部分敕文”。这表明当时(     
时间敕文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采访处置使,“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以六条检察非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令采访使处置,“牧宰无政,不能纲理”“其余常务不可横干。其便宜令中书门下即简择奏闻。朕将亲览”
天宝九载(750年)“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
A.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B.监察官的职权受到限制
C.中央对藩镇势力妥协D.司法权统一收归于中央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朝廷对转运使实行离任财政考核,以定额、递年数为基准,凡亏5%以上至10%罚俸,10%以上降差遣,增收10%以上则予以破格提升。随后规定各州县商税、盐酒茶等禁榷收入同知州、通判、幕职、知县的考核挂钩。这些考核的制定着眼于(        
A.增加赋税收入B.强化中央集权C.安定社会秩序D.鼓励民间贸易
昨日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一)历史试题
3 . 古代科举经历了从唐代考试科目众多到宋代以后进士科一科独大,考试内容从考“十二经”“三史”等到只考“四书”“五经”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程序的完善B.主流思想的强化
C.社会结构的变动D.文官政治的发展
7日内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4 . 唐开元年间,扬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中言:“(朝廷)收入既少,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髻同类,用以争先……势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门阀士族垄断了科举制度B.官僚贵族分享取士的权力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D.选官制度维护了皇权稳定
7日内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河崔氏为魏晋以降的高门士族,有世代相传的家学传统和严格的家风,其子弟自蒙学始即沿袭儒家经典,素以通经闻名于世。到了唐代中后期,崔氏家族的家学传统却由通经转变为文学诗赋。这反映出(     
A.传统家学的颓败B.唐代诗歌的繁荣
C.门阀士族的崛起D.科举选官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下图是江南贡院各个独立的考室,南京江南贡院是现存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宋太宗淳化三年规定,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会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谓之“锁院”。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后世一直沿用此制。这体现出宋朝(     

A.科举制度日趋严密B.南方占据文化优势
C.考官决定科举结果D.科举制度日益固塞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树立官员楷模,激励官员高效勤勉地治理地方,常常借德政颂表彰地方官员。唐朝德政颂已形成固定程式,先序后颂,内容丰富,还原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其序文主要介绍官员的身份、家族背景、任官经历等基础信息,最重要的是官员在任期内做出的成绩,内容充实。德政颂所歌颂的对象并非随意确定,必须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唐六典》记载:“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经官方多重查验写就的德政颂,其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撰拟德政颂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大多由翰林学士或札部侍郎完成,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发出官方对官员的赞赏。因此德政颂兼具颂文的华丽铺陈之美和公文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唐代德政颂包含了百姓的评价和帝王的考核两种标准,但最终被确定为歌颂对象的官员必须符合官方的管理需求。唐代德政颂所记载的地方官员的事迹和为官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对今天的地方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陆婷婷《唐代德政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德政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德政颂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论检奸。(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亲,郡口二十万举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监察御史)奉制巡按,持有制命、掌分察巡按郡县。

——摘编自《旧唐书》

(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兵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

——摘编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对地方监察管理的相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宋至清前中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南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北宋政府规定,本路籍贯者不得担任本路一级长官,也不得在家乡州县任地方长官;后来又增加一条:禁止官员在自己产业(田产)所在地任官;北宋晚期,回避法又增加了新内容,即官员必须回避在长期居住的州县任职。宋代回避制度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确保吏治清明C.强化地方治理D.践行民本思想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箴记载了大量优秀官吏的从政经验与为官之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箴文化。商代《小人之攸箴》箴谏对象是商王,反对盘庚再次迁都。西周《虞人之箴》劝诫周王吸取前代天子沉溺田猎而亡的教训,规范天子行为。春秋《耄箴》系卫武公为鼓励臣下直言进谏而作。隋代戴逵作《皇太子箴》,唐初张蕴古《大宝箴》谏唐太宗。唐玄宗的《令长新戒》则是专门针对县令群体作的官箴,要求他们体恤贫苦,劝农养富,勤劳躬亲。宋元明清时期,官箴书的创作者主要为官员士大夫,如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张的《仕学规范》等,所规诫对象主要是文武百官。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主动将官箴刻为铭石立于衙署堂前。

——摘编自时晓红《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在传统官箴历史演变过程中,始终将“修身、立德、公正、廉明”的政德内容放在重要位置。《周礼》“六廉”说基本涵盖为官者应具备的德行素养。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举孝廉”,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考察官员。唐代选任、考核和监察官员,都将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清代孙嘉淦提出“居官八约”,概括了事君、共人、清廉等丰富内容。

——摘编自王杰《古代官箴的教化功能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箴对象的演变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官箴文化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