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断的交融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后出现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后出现的隋唐王朝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中国,当国家强盛的时候,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如汉朝对西南、西北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元明清对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政策等。各少数民族在交往中也向往和学习中原文化,儒家文化教育、中央集权制度、开科取士、农耕文明也传到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然而,各民族的矛盾斗争也时常存在,如王莽对匈奴的政治贬损和侮辱性政策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进入中原,使人口大减,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1923年,国民党明确提出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的任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为其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和民族平等、自决自治的新内容。1929年,国民政府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事务,蒙藏委员会对蒙藏等地区发挥着政治联系和监督的重要作用。从1929年到1932年,国民政府坚持“为土著人民谋利益”的原则,相继出台《筹备移民殖边办法》《蒙古农业计划案》等文件,“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基点,一方扶植其发展,一方力求各民族的精诚团结,并以尊重及融合各民族的宗教习俗”为重要途径,在北部地区大力推行移民放垦政策。

——摘编自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材料三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创举。民族区域自治下,各民族平等地享有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消除了民族间的相互歧视与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各方面的自治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雪雁《民族区域自治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民族政策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渠道更加通畅,对民族分裂势力及外来侵略的抵御和抗击更加有力。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天下一统”的思想,各民族特别是建立过局部政权和全国政权的民族在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大一统时期,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政策包容性比较突出,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历史上的移民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开拓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摘编自王欢、于连锐、孟静静《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是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内容非常丰富。如孔子倡导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礼记·王制》中记载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董仲舒所概括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些主张不仅为解决当时民族问题提供智慧,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有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因素及意义。
(2)材料二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的认识及主张,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事选择其一予以说明。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西汉时胡汉区别明显,被匈奴俘虏后的李陵身穿胡服,自认为已不同于汉人,胡服成为胡汉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后期,由于汉灵帝喜好胡服,胡服开始在京城内外流行。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胡汉族群间的区别消失B.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
C.华夷一体观念影响深远D.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4 . 汉武帝时,东北的夫余王国与汉朝建立臣属关系,长期受玄菟郡管理。《后汉书》记载:“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预)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郡国并行制逐渐完善B.节葬已成为社会风气
C.汉朝与夫余关系密切D.各民族差异完全消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禹贡》成书于先秦,书中将所知的地域划分为九个州,是我国最早描述地理分区的著作。下图是宋人所绘的《〈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其地理范围与先秦《禹贡》九州范围基本吻合,图中的两条主要河流分别是黄河和长江。图中九州名称不仅字体大于其他地理事物的名称,且标注也整齐划一,俨然有意凸显九州存在的一体性。九州组成了“天下”,而“天下”也涵盖了九州。


材料二 下图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一幅绘于北宋时期的《华夷图》。在图中,正上方中间刻有“华夷图”三字,中原地区位于中央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周边异族处于地图的边角。图中的文字标注较多,主要叙述周边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历史沿革。


材料三   万历年间,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带来《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的四个角分别是北半球图、南半球图、九重天图、天地仪图,向人们展示当时欧洲的宇宙天地观念。为了减轻中国人的抵触情绪,利玛窦将中国从图的偏角处移到大体中央的位置。明代的统治者,包括万历皇帝均目睹过《坤舆万国全图》,盖那时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真实形态已有所闻。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单长城:《从四幅古地图看“天下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和《华夷图》体现的天下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存世的大量史料中,有很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书写、镌刻在一起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史料。

材料一   汉文、佉卢文合璧马钱是汉朝时期鄯善国(本名楼兰)的货币,其一面用汉文篆字标明币值,另一面正中为一马或骆驼图案,钱币周围一圈是佉卢字母,为佉卢王的名字。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821年)唐朝和吐蕃会盟于长安,翌年又会盟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后在逻些立唐蕃会盟碑。碑正面西向是汉、藏文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76列,右半汉文直写楷书6行,文义相同。


材料三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车里宣慰司印的一侧有道光十五年正月年款,另一侧有道字一千二百五号。印身还刻有礼部造等文字。此印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皇帝颁赐给车里宣慰司的官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的相关史实,至少选择两个时期的合璧文字史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7 . 南越王陵基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墓前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主室正中。墓葬中出土有“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泰子”(太子)龟钮金印等。这可用于说明(       
A.南方各民族深度交融B.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C.华夏认同观念的萌生D.南越与汉朝的朝贡关系
2024-03-10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卷(六)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是1975年对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部分考古调查结论。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从舍根墓群的考古结果看,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陶罐、陶壶、马具和海螺等饰物已经成为促进该地区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
辽代韩州城遗址、豫州城遗址及墓地等考古遗存,说明古代通辽地区作为东部“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传播、扩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通道
进入清朝以后,通辽地区进入由游牧向定居转型的社会发展状态
A.少数民族地区封建经济发达B.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
C.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遭到废弃D.民族间文化交流居于主导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 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 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 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 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 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 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喝,熙帝载兮振万世!

——摘自班固《燕然山铭》

(1)材料记载的是        时期的        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种民族交融的方式及史实。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方式的特点。
2024-02-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对比研究表明,汉朝兵马俑中,步兵数量减少,骑兵成为主要兵力,战车数量亦大幅减少。据此可推知(       
A.汉朝军事实力强于秦朝B.汉朝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
C.王朝战争主要对象不同D.农耕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