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2 . 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000多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朝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朝(     
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
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昨日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耿寿昌建议“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朵,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巢,名白常平仓。民便之。”常平仓的设置(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B.有利于稳定物价和改善百姓生活
C.减轻了赋税以缓和阶级矛盾D.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明律》卷四记载:“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至永乐年间,养济院已遍及明朝各府、州、县。这表明明朝(     
A.承袭前代优抚弱势的传统B.开始关注鳏寡孤独的生活
C.以严厉法规惩治官员腐败D.建立起较完备的优抚体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降,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寡妇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等。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救济的方式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东盛产品种繁多的经济作物,粮食主要靠广西、江西及湖广提供。《雍正朱批谕旨》中提到雍正年间广东“即丰收而乞余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乾隆年间,由东北开往天津的粮船有数百艘。“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当时“全国粮食的供应情况是江浙仰给于湖广、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甚至辽东(安徽、河南、辽东供应麦、豆和杂粮)”;福建除大量种植玉米、甘薯外,不足部分则仰给于江浙、台湾、广东,并通过这些地域而仰给于湖广、江西、辽东等地。

——摘编自魏小英、曹敏《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刍议》

材料二: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和粮价,缓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清廷规定各地地方官员必须收集粮价、气候和降雨的信息,并改进了明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和雨泽奏报系统,以全面掌握各地的粮价动态,并预测和核实从各地收集到的粮价信息。粮价和雨泽的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皇帝从不同来源获得相关的信息。皇帝根据国家从各地收集到的信息调节粮食生产、调拨政策,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摘编自李伯重《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建立荒政信息收集系统的积极影响。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六国时期,随着战争爆发,社会矛盾日增,鲜卑国家经常展开多种社会救助活动.永宁中年前燕发生水灾,武宣帝多次开放粮仓赈济灾民。公元348年,文明皇帝下令“两千石令长,不规劝惰农,不开辟土地,刑法处置”,“寒者衣之,饥者食之,贫者全无资产者,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公元359年,景昭帝下诏给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赠予粮食与布帛。后燕成武帝见战后“积骸如山”,亲自主持“吊祭之礼”,献武皇帝对战士“厚加抚接,人感其恩,皆乐为致死。”南凉祠部中郎史皓曾对康王进言,“不学礼,无以立、应建学校,开库序,选者德硕儒来教化子弟。”康王遂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鲜卑社会救助次数规模及种类虽与原来汉族政权存在一定差距,但对当时产生重大作用.

——摘编自张艳丽《北魏恤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六国时期鲜卑国家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六国时期鲜卑国家社会救助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9 . 1072 年,诏“司农寺出常平粟十万石, 赐南京、宿、亳、泗州,募饥人浚沟河”。沈括受命体举其事,并令其“相视开封府界以东,沿汴(河)官、私田,可以置斗门,引汴水淤溉处,以闻”。从中可知(     
A.古代救灾赈灾机制僵化B.社会救济与募役法相结合
C.社会救济机制走向完备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明代正统之后,流民的数量大为增加,政府通过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吸引流民回乡复业。成化年间,“荆襄寇乱,流民百万”,明宪宗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明朝这些举措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控制人口规模C.稳定统治秩序D.推行社会救济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 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 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