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6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58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1959年起中央按照“总额分成,一年一变”核定地方收支,地方收入不再按照不同类别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地方支出也不再区别地方正常支出和中央专案拨款支出。该决定(     
A.是“左”倾错误的表现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把地方财政统一到中央D.旨在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2 . 中共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打上时代烙印的口号,如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②“打倒军阀,除列强”③“人民公社好”④“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②④③①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列是1957与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表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1960年增长率
农业43.3%21.8%—22.8%
轻工业31.2%26.1%—4.7%
重工业25.5%52.1%22.3%
该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B.是否有先进理论做指导
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务一】谶语

谶语是中国古代反映重大政治变动的神秘预言,《史记·项羽本纪》中,“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谶语。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证了这一谶语的史实。
【任务二】军歌

军歌能够体现一支军队的时代使命。《国民革命歌》最初由共产党员邝墉在1926年编写,其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曲后来被广泛采用,并编入《国民革命军歌集》印发给部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运动最大的功绩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任务三】民谣

民谣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传着“40年代全民扛枪,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都想把大款当”的民谣。


(3)依据材料,任选两个年代的民谣内容,指出能反映这一民谣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时代主题。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发表于1958年的一幅漫画(下图)中写道“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以下对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A.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因二战经济日益凋敝
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取得巨大成就并超越了英国
C.大跃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于求成,要求“赶英超美”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经济陷入“滞胀”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据此可知(       

年份

项目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A.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B.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阻碍工业化建设
C.“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下图所示的作品(     


A.揭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方向B.证实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气象D.表达出民众对农业机械化的向往
9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反映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2024-03-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3-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