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占有较大比重的落后农业经济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毛泽东继承发展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将农业科技进步明确为全党必须为之奋斗的伟大任务,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逐渐生成。他认为,首先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为此,组建了农业机械部和地方农业机械厅局,全国成立农业机械院校培养人才。他提出了“土洋并举”的循序渐进农业机械化实施方针,主张既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粮食生产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毛泽东认识到粮食问题的解决是艰巨的,他提出要改善耕作环境与提高农业化学水平,特别强调重视化学肥料和防止土壤硬化问题,强调研发优良作物品种和多种农作物的结合生产的重要性。另外,还号召领导干部踏实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农民扫盲工作,强调要注重汲取农民实践经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毛泽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得以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泽、刘友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生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上海等沿海工业城市发展的滞缓,我国内陆地区兴起了诸如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和镍都金昌等一大批“明星”工业城市。这些“明星”工业城市的兴起(       
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B.加剧工业分布不均衡性
C.得益于三线建设的展开
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3 .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在西部地区建成了包括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和战略核武器等30余个工业及科研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由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D.国家进行了大规模三线建设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二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中国西北半壁曾有过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前,中国绿洲与中亚绿洲沿路商旅络绎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然而,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1500年以后,随着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北框架逐渐转换为东西框架,西北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丧失殆尽。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加深,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次第开放,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畸形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兴工业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于沿海各省,从战时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此种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战备的考量,中央政府制定了偏向内陆的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正是在这一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安排下,彼时国家投资明显向内陆倾斜。 1952~1978年间,内陆地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其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31.9%提升至40.1%。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东部快、 东北和中西部慢的不平衡增长格局。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和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加上最早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有望藉此塑造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摘编自冯建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胡焕庸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历程,指出民国时期工业布局存在的隐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发展格局而做出的努力,谈谈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到1975年,我国共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贵州铝厂等钢铁工业企业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逐步形成了重庆、贵阳、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新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十堰),汽车年产量占当时全国的1/3。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B.国家工业体系逐渐趋向合理
C.积极贯彻民族共同繁荣理念D.三线建设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2024-03-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平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建设问题的指示》,决定“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只搞续建工程和配套工程,不搞新建工程”,规定“每年冬春用于水利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必须切实遵守中央‘三三制’或者‘四一制’的规定,即在冬季的一百天中,用于水利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只能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绝对不准超过”。中央的主要意图是(     
A.克服国家经济困难B.提升水利工程质量
C.确保大型工业发展D.降低自然灾害影响
2024-03-19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卷
7 . 1956年5月,浙江温州永嘉县燎原社试点“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将之称为“包产到户”,到1957年4月,燎原社85%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这表明(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完成B.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部分干群的创造激发了生产活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2024-03-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模拟(七)历史试题
8 . 如图是1964年第7期《人民画报》海外版封底刊登的“鹦鹉牌呢服装”整版广告,其广告语为“款式新颖,美观大方,选料上乘,缝工精细,规格齐全,尺码标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国民经济体系趋于完备D.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2024-03-18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10 . 根据国家三线建设规划,1964年国家计委批准唐山铁道学院陆续迁往四川,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内迁是三线建设时期高校内迁的缩影,这主要是为了(       
A.培养科技人才B.应对紧张形势
C.改善工业布局D.增强国防力量
2024-03-1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