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0 道试题
1 . 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太和十六年(492年),“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魏统治者的做法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继承正统B.顺应民族交融历史潮流
C.追忆先秦时期诸位圣贤D.废除鲜卑贵族统治特权
2024-04-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     
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
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
2024-04-0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历史试卷
4 . 有学者认为: “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与以上观点最为一致的是(     
A.南朝几乎全无制度的创新B.北朝是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C.孝文帝改革左右隋唐复兴D.北朝率先实现局部统一局面
2024-03-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辽太祖“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言“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这些现象说明(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B.边疆民族文化发展较为迅速
C.文明的地域差距在缩小D.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2024-03-29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风俗习惯是一文化现象,它有着很深刻的背景和渊源,风俗习惯的演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有许多涉及到了社会风俗的改变。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
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2024-03-2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某史学家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表示,他一心想要用华夏文化改变蛮夷,却“矫枉过正”,过分重视“文教”而“鄙视武力”,导致“六镇兵卒”被摈弃,地位“形同奴隶”。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A.实现了鲜卑族汉化目标B.照搬了东晋的政治体制
C.开启了“重文轻武”体制D.为北魏的解体埋下隐患
2024-03-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3-1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友,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大地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尽管国共两党的政见有着根本的分歧,但是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汉奸傀儡卖国贼之外,在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中,没有哪个政党或个人提出中国可以分治。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的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这一典型事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有关民族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的表现。
10 .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的士人南渡,北方地区出现了“礼乐文章,扫地将尽”的局面,但到了太和(477—499年)年间,李彪等儒生为北魏政权起用,一时间出现了“斯文郁然,比隆周汉”的文化盛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政权推行文化改革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汉族官僚政治地位提高D.政治大一统局面实现
2024-02-2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0级)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