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民族与世界,个体与整体,在对立与统一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期间蒸汽动力制造产业的出现,将对外贸易导向一个新视野。随着曼彻斯特及其他地方工厂出现的整体性纺织品生产过剩现象,其任务变成积极地寻找这些大量制造商品的新消费者,而将焦点摆在他们想象中庞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新的贸易目标在亚当·斯密所著之《国富论》中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念,找到其最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正当性。掌破仑战争的结束,让欧洲列强有余力从事海外扩张,而炼钢及其他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技术促成了军事的现代化。由于《南京条约》及其后续条约的影响,导致清朝在双手被反绑于背后的情况下,进入了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新时代。

——整理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二   1897年盛室怀在中国创办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一方面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另外一方面又解决了以往“官督商办”企业所未能克服的“官扰”难题。但是,通商银行过于依赖政府,也依赖于外国,为此,张自洞称之为“不宫不商,亦官亦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银行。张民此语揭示了通商银行内部的官商关系和外部中西关系的复杂。

——整理自巩为为《盛室怀与“官助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三   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方式向欧洲各地输出革命,废除了统治西欧长达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他提出国家基本主权与义务的概念,强调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民族自决权、对境内外国公民的管辖权等,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这为维也纳会议以国际公法方式确定划分国界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木生《1815年维也纳会议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侵华的动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角度说明19世纪中国在对“西方扩张及激烈国际竞争”的回应。
(3)根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战争的政治影响,
2023-08-0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十大城市,17501950年(单位,千人)

序号17501800185019001950
1北京900北京1100伦敦2320伦敦6480纽约12300
2伦敦676伦敦861北京1648纽约4242伦敦8860
3君士坦丁堡666广州800巴黎1314巴黎3330东京7547
4巴黎560君士坦丁堡570广州800柏林2424巴黎5900
5江户(东京)509巴黎547君士坦丁堡785芝加哥1717上海5406
6广州500杭州500杭州700维也纳1662莫斯科5100

——转引自《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说明:上表仅摘录原表前六大城市;上表自1850年起,人口统计范围不再是城市而是城区)

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一座城市,以“之城”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撰写一篇城市简史的短文。(要求:概括出该城的历史文化特征、结合历史背景论述其历史变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3-04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曾概括了本土想象对上海的看法:在经济层面,上海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殖民层面,上海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在道德层面,“上海既是罪恶的渊薮,同时也是文明的渊薮”。

——摘编自熊月之《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选择“本土想象”的某个层面或全部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可以对现有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质疑或提出新的观点;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1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4 . 【对外政策的演变】

材料一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外交并不是我们现在社会中处于平等关系下的与别国的外交关系,而是清政府的被迫外交,中国的国门是被迫打开的,是在一次次战败后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中,开始了这种屈辱的外交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对华夷思想的反思,国家意识的萌发,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在突破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从“夷务”到“洋务”词语的变化,洋务运动中洋务运动时期的“外须和戎”,从对外实行羁縻政策到“以夷制夷”政策的确定,无一不体现了传统外交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摘自张静《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向,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2024-01-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华,路易十四也于1685年向中国派出了5名传教士,他们在整理历法、修理火炮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因在中俄尼布楚战争中担任翻译有功,受到朝廷表彰。康熙皇帝不仅允许西人“在华行教”,还与路易十四互赠礼物。为拓展对华贸易,法国从16601712先后成立过三个“中国公司”,但均因种种原因先后破产。

——摘编自曲星《中法关系的缘起及历史演变》

材料二   部分近代中国人眼中的法国大革命

人物观点
王韬既谴责法国革命“弑君”和违犯“天理国法”,同时责怪法王路易十六“与民众好恶不同”,以致身败名裂
邹容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
李大钊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

——摘编自马胜利《两个民族的自视与互视——中法关系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200310月到20047月在中法两国互相举办的“文化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国以“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为主题向公众展示了深厚而富含生机的中国文化,在中国则以“以人为本和革新”“浪漫与创新”为主题向中国民众全面展示法国文化。“中法文化年”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法工商界也加入了“中法文化年”赞助委员会。

——摘编自白琨《“中法文化年”对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法两国交往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家“中国公司”破产的可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对法国大革命看法的异同点,并以史实说明法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文化年”对国际交流的启示。
2023-10-1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府在香港推行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思想,实施“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这使得……与中国内地交通联系不方便的香港,只有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才能够弥补资源稀缺、劳动力不足等方面的劣势。香港不仅拥有世界天然良港——维多利亚港,还是北美、欧洲等地的经济贸易活动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也占据着亚洲航运和贸易的中心地位。香港时差的特殊性,使其弥补了欧、美两大金融市场开市和收市时间上的间隙,从而保证国际金融交易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运转,这为其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同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的一贯支持的政策也不容忽视。

——摘编自高成华《香港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材料二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当时经济规模最大、启动最早、业务功能最齐全的保税区。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行主动探索。2013年,我国正式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希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贸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服务全国、促进各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王德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香港自由港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自由贸易区和近代香港自由港的不同。
2023-11-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如何应对英军入侵?当时清朝内部实际存在两种态度:一种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与琦善为代表,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是对手,主张妥协(当时曰“抚”)了结;另一种以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与侵略者作坚决斗争。当英军兵临天津海口时,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备薄弱,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竭力主张妥协。英军军舰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拦江沙封堵,大型军舰无法驶入内河,而且秋冬将届,北方即将封冻,援军和运输船皆难于北上。因此,只得将计就计,同意南下。道光帝见英军退去,如释重负,赞扬琦善“片言只语,远胜十万之师”。对于林则徐和邓廷桢,则先是申斥,随后革职查办。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设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英人Davis甚至说琦善的军备已尽人事天时的可能。时人及以后的历史当然不信中国反不能与“岛夷”敌,他们说中国所以败全由宣宗(道光帝)罢免林则徐而用琦善。……实则林文忠(林则徐)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张妥协的理由,概括英军撤离天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中国的维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2023-11-1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023-09-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五单元单元测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023-11-02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