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以月亮新知批评月食救护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的焦点。在京师同文馆所教授的天文学知识中已包含对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与推算。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也屡见不鲜。在晚清报刊中,曾出现较多批评清廷月食救护礼制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并未能动摇清廷月食救护的活动。进入民国后,月食救护才不再被作为国家制度予以强制执行,但民间社会依然盛行着传统的救护月食活动。知识分子见百姓还循例救月,往往怒其不争,尤以新文化运动前后最为激烈。20世纪20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过不少介绍月亮新知的专著,从通俗教育的角度进行科普。到40年代时,民间救月现象已难见记载。

——摘编自黄兴涛《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和话语》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人获取月亮新知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国人的月亮认知的主要因素。
2024-05-28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古“蜀身毒道”,古蜀国文化曾给东南亚以强烈的影响。粟原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后通过四川西部高原向南传到东南亚。至今,东南亚某些山地部落仍种植粟。从战国开始,船棺葬就在巴蜀地区流行。受此影响,船棺葬逐渐成为古代东南亚一种常见的葬俗,如越南朱芹、泰国翁邦等地都发现了大量船棺墓葬。东南亚青铜器也吸收了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如越南东山文化中的长援无胡戈和长胡三穿曲援戈,都是在蜀戈的影响下产生的。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频繁往来中,西南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段渝《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是滇缅传统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时云南商人在滇缅贸易中占据主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大半缅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仰给于云南;云南商人从缅甸输入大量的棉花、食盐等商品。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滇缅贸易变为主要是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1898~1902年,仰光至密支那,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人们可以自腾越西北境外的密支那通过铁路直达仰光,基本形成了针对云南进行商品倾销的交通运输格局。《腾茶概述》记载:“腾越物产尽管无大宗出口,每年洋货消费,以棉花、纱布、煤油、五金为大宗。自清季设立腾越税关以来,入超之数,年增月盛。”

——摘编自陶韧《云南对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为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国迫切需要一条新的高效运行的陆海运输通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升级版,将视野从国内舞台转向国际舞台。2017年中新(重庆)项目的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提出“南向通道”这个概念,随后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后称“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逐步扩大,建设范围逐渐拓展,成为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重要通道。2019年重庆海关、南宁海关等15个海关签署备忘录,将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完善监管模式三个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有效地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张建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滇缅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新时代的作用。
2024-04-03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在欧洲人看来,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在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眼中,土著缺乏宗教信仰,生活十分原始,没有科学,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新世界的某些现实也刺激着欧洲人,他们发现古典史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描述,不能够说明欧洲人在美洲所发现的文化,甚至有人怀疑基督教是否为唯一正确的宗教?

——摘编自何文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建构的“美洲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对“美洲形象”的建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曾言:“殿前试士始于唐武后。然唐制以考功郎中任取士之责,后不过下行其事,以取士誉,非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之也。” 武则天于永隆元年(680年)“始以文章选士”,但这只是皇帝代行吏部主考官之职。而且,在《新唐书》中有记载:“随其人主临时所欲”,仅武则天这一次,只是偶尔为之。

——摘编自徐连达《隋唐史与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材料二   宋太祖时期,殿试依然沿用了唐朝诗、赋取士的传统做法;太宗时期,在考察诗、赋的基础上,增加了试论;神宗时期,一改以前诗、赋、论三题的办法,仅试策一道,限千字以上。宋代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选定试题、临轩策士、审定状元等前十名名次。自此,殿试制度确定下来,为后世历代所沿用。对于宋朝的士子而言,凡是参加过殿试,就能以“天子门生”自居。这些天子门生常常能得到皇帝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这样一来,宋朝的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倍加看重而趋之若鹜,把参加科考看成是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薛亚军《拯弊与集权:唐五代覆试及其与宋初殿试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唐宋殿试形式、内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殿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023-12-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乡约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正意义上的乡约肇始于北宋陕西蓝田吕氏乡约。吕氏兄弟从学于大儒,是当地有名的乡绅。他们发起组织吕氏乡约,号召百姓自愿加入,每月定期聚会,讲论道德伦常,公论乡里事务,并通过公开告谕的方式赏善罚恶。吕氏乡约逐渐形成了一个理性化的基层自治组织。据记载,在吕氏四兄弟的倡导和入约百姓的力行下,蓝田地区民风日渐淳朴,甚至引导整个关中地区的民风为之一变。

——摘编自吴倩《精英、德治与教化——传统乡村自治与当代基层协商治理》

材料二 明代儒者王阳明、吕坤等都曾于各自为官任上推广乡约,并对乡约制度加以完善。王阳明在出兵平定南赣地区叛乱、以“十家牌法”肃清乡里奸恶势力的基础上,通过《南赣乡约》的道德教化与道德惩戒方式从根本上整肃了南赣民风。吕坤提出了乡约、保甲合二为一的“乡甲约”。嘉靖八年(1529)以后,明政府大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约,乡约发展进入高潮。

——摘编自吴倩《论明代儒学的三种乡治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吕氏乡约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乡约与前代相比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约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女性文学进一步发展。据记载,先秦至唐,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不过33位,而宋代女词人近90人,女诗人200多人。宋代女性作家有的来自宫廷嫔妃、大家闺秀,有的来自平民百姓、婢妾娼妓。她们中,除李清照、朱淑真外,魏夫人、吴淑姬、温琬、张玉娘等人,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从闺阁中走向了世界,突破了女性学单一的闺中诗模式,其中更有抒情写景、咏史怀古、军旅边塞、爱国之诗等,整体质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摘编自李兰《宋代女性文学成因及价值探析》等

材料二   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如词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女性,这与宋代歌楼酒肆业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同时,词的婉约性决定了它更多地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描写对象。除此之外,宋代文学中还有较多女性形象塑造的是话本小说。它对市井小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她们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格,其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编自杜少静《浅析宋代女性与文学之关系及其产生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女性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将女性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风尚盛行”的原因。
2024-01-04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沛县汉兴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期末考前模拟猜想历史试题
9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线日益清晰,边穑安全成为各诸侯国需要关心的问题。秦国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边县,将设县之地的民众迁徙他处,又迁新民入住。秦国的实边移民途径兼有谪、募两种,二者分别代表着强制与有偿两种方式。其中谪是罪人以谪往边地代替了其原有的处罚,秦国罪人谪边规模较大。募是以优惠政策吸引民众,是一种次要方式。对于迁入“新地”的百姓,秦国并非弃之不顾,而是将他们编入户籍,统一管理,以开发边地。

西域是汉句争夺的战略要地,西汉一面徙民稍稍充实,一面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广设屯田据点,以军卒屯田。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组织程度高,战斗力更强;边地官府无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训练,只需供给衣食月俸,屯田收入反而可以减轻政府负 担。因此,这种方式在应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问题时常被采用。武帝以后,汉匈关系趋于缓 和,大规模的边疆移民停止,西汉主要依靠屯田支持对西域的经营。依据西北汉简的记载,屯卒经常向当地居民购买粮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实边的途径及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实边的新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024-06-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