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洋务派开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湖北织布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这些企业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创办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材料二   在高利润的刺激下,19141922年民营资本共创建新厂44家,拥有的纱锭数由1914年的503104枚增加到1922年的1632074枚,拥有的布机数由2566台增至7817台。同时,民营纺织厂的纱锭与布机占全国的比重,也各自从52.62%、51.39%增至66.24%、61.73%。除之前占据优势的上海外,新设的纺织厂中,天津6家,武汉4家,直隶、湖北、湖南、山东等省都分别创办了28家。以荣氏的纺织厂为例,其在上海创设的申新一厂于1916年投产后,次年又创立申新二厂,1919年在无锡设三厂,1921年在汉口设四厂,以后又陆续扩充到9个纱厂,成为棉纺织业最大的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艳慧《一战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早期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战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近代早期的不同之处。
2024-07-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财产的衰落常常让贵族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事商业和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迅速增强,他们由此获得较多的财产、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农村家庭农场主破产后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农民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租地农场主社群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耕农的下层部分转化为农业雇工。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材料二   新中间阶层在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蓝领”的就业人数。在经济上,他们作为社会生产、消费的主体和社会构成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将成为新的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政治上,他们对国内的政策、形势、利益以及全球问题等都很敏感,在统治阶级贯彻其意志的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胡小燕《浅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社会影响。
2024-07-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端于先秦,确立于秦代,经两汉发展,至唐代趋于定型。秦统一六国后,设御史大夫,执掌监察之权,并设垂直御史监察系统。汉承秦制,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其颁行的《六条问事》是古代监察制度法制化的重要一步。唐代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和谏官体系。宋代实行了台谏合一制度,地方建立监司、通判,严防结党营私。明初,设都察院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目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地方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以《宪纲条例》最为完备。清代基本继承明代监察制度,制定的《钦定台规》成为中国古代监察法的一部代表之作。

——摘编自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

材料二   西方在奴隶制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产生了监察制度。当时,行使监察权的主体往往是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或元老院等,即使是独立的监察官或监察院,往往也是对公民大会负责。其监察制度依据的理论,无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实行等级君主制的欧洲诸国,比较强调分权和权力之间的制约。西方古代尤其是在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下,国王虽然是国家的象征,却只是封建领主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因此,议会监察体现的乃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对于王权的约束。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领导拉美独立革命的大多数是留学海外,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年轻土生白人。他们深受资产阶级大革命潮流的影响和鼓舞。在他们看来,只要努力仿效西欧、北美,就能把自己的国家建成现代化国家。……但是,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西欧或它的近邻北美英属殖民地那样,在政治变革之后进入现代化的航道。……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大地主阶级同天主教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利用军队作为夺取政权和维持政权的工具。

——摘编自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一战期间,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
2024-04-23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多次出现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路线给党带来极大危害,一度危及党的建设发展。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党内开展一场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明枪易躲,糖衣炮弹难防,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进驻北京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进北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王艳丽、王晶《勇于自我革命是保持大党优势的制胜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明确提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从不讳疾忌医,勇于刀刃向内,着力解决自身问题,不断进行深刻改造和自我重塑。

——摘编自金民卿《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品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自我革命的原因。
2024-01-3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期以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政府在大力推广蚕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还实行货币地租,明万历年间,全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赋役货币化。据统计,至万历末年,御用消费、土木工程、官俸支出等项目均已折银,北方各边的年例银也增至每年近500万两。晚明时期,在扬州业盐的秦、晋、徽三系商人,资本总计不下3000万两,“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并出现了从事羊毛生产和经营蔬菜副食品生产等类型的专业市镇。

——摘编自王潜《晚明经济因素与晚明社会变迁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新现象出现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4-01-31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
8 .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耒、耜、錞、銍等,绝
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 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耒、耜、犁、锄、铣等
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 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 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 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三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 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战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
(2)据材料二,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思想领域的主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唐的选官制度及相应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