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法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法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势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1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所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幽州墓志

墓主人身份墓志部分内容
王府君幽州节度经略军兵曹参军“后充沽河大使数年,课利益增,军府是赖”
刘济幽州卢龙节度使“王师问罪於常山,公率先蹈厉,累上功捷,引义慷慨,赋诗以献……师次瀛洲,既围乐寿,又遣支兵……盖所以宣威制胜於可必也。天子锡以宝劒金甲彤弓卢矢(多次承担抗击北方入侵之责)”
张建章幽州卢龙节度使“公讳建章,字会主……朱衣使行(出使渤海国,靺羯粟末部)……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
论博言吐蕃人“聘东垣回,喝疾于路,迄秋分永逝于蓟城……夫人,防御军使检校太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刘騽长女”

——摘编自蒋爱花《身份、记忆、变迁:从墓志看隋唐时期的幽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唐代幽州墓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唐代幽州墓志的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注重民族关系的调整,清入关以后,世祖把调整满汉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顺治三年(1646年)下令开科取士,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允许满汉联姻,特别是康熙朝颁行了崇儒祭孔之令、开博学鸿词科之令、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令等。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亦十分重视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美国政府利用土地政策刺激移民的涌入,加快了西部的开发。在推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还重视西部民主政治的建构。1787年颁布《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的问题,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民族理论——“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熔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边疆治理的异同点。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下令将坊墙撤除,由此形成了“街市结合”的城市体制。城市当中,店铺日夜均可经营。宋代坊郭户籍政策是政府对商人对城市做出贡献的奖励,这样一来,商人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城市经济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发生。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宗曾赏赐重臣20根甘蔗,“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到了明清时期,浙、闽、粤等多地出现专植甘蔗的村庄,甚至“蔗田几与稻田等矣”。《天工开物》等书籍,从育种、田间管理到制糖等经验均为糖农提供了模板化的操作规范指导。甘蔗摊贩、捏糖人、卖粘米花糖等糖制品售卖景象成为当时市井街头的一道风景。福建等地的砂糖、黑糖制造技术传入日本等国,中国糖品贸易涉及的有印度、英国、瑞典、苏门答腊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清末,“洋糖、洋油盛行内地,致(江西)糖油各行,诸多亏本歇业”。20世纪初,江西设立专业的农政事业管理机构,至三十年代,省农业院设立农业推广处及技术指导员,此外还设立扶植糖业自耕农示范区,指挥和监督蔗糖种植。信丰县在1904年设有劝工局,由绅商合股经营,内设有熬糖车间,利用民间工艺,熬制土糖。南康在1933年度中农行贷款五百余万元,其中蔗糖产销社六所,办理最著成效,获利亦厚,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设立。

——摘编自张兆金《清末民国时期山区农村产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糖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于明清时期,近代赣南糖业经济转型的不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宜阳丸案

1923年,直系张云玑通过多方努力,“委托”日轮宜阳九代运直系军火入川。轮船行至涪陵地域,被服从孙中山领导的“讨贼军”汤子模、贺龙等截留,查获手枪、步枪子弹、炮弹等,船货、洋款以及轮船皆被扣留。

日方承认该船运输军火一事,并表示此事并非援助直系,而是“强迫而为”。汤子模、贺龙等坚持索洋百万,并要求“日使保证此后日轮不再贩运军火害川”,始允放回日人。日本政府感到别无他法,可又不愿承担巨额赎金,便转身要求北京政府承担赎金。后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均摊赎资赎回被扣人员。

四川战事使其民生维艰,因此当地学界、商界国人对此案反应冷淡,未能向同时期湖南“六一惨案”一样激起民愤。

——摘编自吴飞飞《1923年中日宜阳丸案研究》

(1)宜阳丸案的发生和交涉渗透着哪些矛盾?
(2)宜阳丸案的处理和社会反应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搞编白《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北起塞得港,南到陶菲克港。1859年由苏伊士运河公司破土动工,1869年8月18日修成,11月17日正式通航。1882年因英国入侵埃及,运河被迫关闭。英国占领运河区后,企图完全控制苏伊士运河。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英圆的企图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英因独占运河的目的未能达到。但英国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驻军,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英国占领的74年间,每年提取了运河收入的绝大部分,埃及人民知没有从运河得到多少利益。埃及人民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收回运河,进行了长期斗争。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才又恢复航运。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由中国投资并建设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于2024年8月5日开始动工。该运河全长约180公里,建成后可通航3000吨级散货船,将成为柬埔寨第一条从首都金边通往泰国湾的水航道。下图为德崇扶南运河规划线路示意图。

运河一现有河流…---日界出推口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和近代苏伊士运河的特点,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崇扶南运河开凿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 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   从法国大革命迄至今日,民主信条被证明是民族主义最得力的帮手。个人对民族群体的忠诚感,当他们是臣民时和他们是公民时不可能完全一样。政治民主,在一个语言统一或者至少绝大多数人民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远比它在一个多语言帝国更加有效。如果人民要统治自己,他们就必须互相了解,能够说或读一门共同的语言。民族群体因此提供了民主统治的实践基础,而民主统治,或者说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主义。

——摘编自【美]卡尔顿 ·海斯《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 表现。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北魏诸位帝王中最为重视法制建设的皇帝。为配合其经济、政治改革,孝文帝开展了频繁却卓有成效的修律、立法活动。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孝文帝诏曰:“刑法所以禁暴息奸,绝其命不在裸形。其参详典,务从宽仁。”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孝文帝认为法令不够全面,导致官吏用法时轻重不分 “诏中书令高闾集中秘官等修改律文,随例增减。又救群官,参议厥衷,经御刊定。五年冬途 凡入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即门诛,指诛其亲族)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

孝文帝在太和十一年(487年)三次下诏。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那髡刑(剃去罪人须发的辱型),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又诏曰:“前命公卿论定刑典,而门房之 犹在律策,违失《周书》父子异罪。推古求情,意甚无取。可更议之,删除繁酷。”秋入月诏 “可详案律条,诸有此类,更一刊定。”并在十月时诏令公卿参议律令。太和十二年诏:“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   格。”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五月乙亥日,孝文帝诏大臣“议改律令”;七月丁已日又“事”,翌年四月正式“班新律令,大赦天下”,是为“太和律”。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马越《试论北魏法律儒家化》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太和年间律令儒家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太和年间律令儒家化。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任日本总理大臣和首届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19108月《日韩合并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正式确立。刺杀事件发生后,安重根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并多次被改编及搬上戏剧舞台(详见表)。

时期概况
辛亥革命前代表剧目有传奇剧《藤花血》《亡国恨传奇》、说唱鼓词《英雄泪》、粤剧《安重根行刺伊藤侯》、话剧《东亚风云》等,安重根在剧中被塑造为“豪杰”“盖世英雄”形象,剧作中所蕴含的褒贬、爱憎明确。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安重根题材的戏剧有所沉寂,1915年后有所复苏,其间《朝鲜亡国演义》《朝鲜痛史》《日本灭高丽惨史》《亡国影》等历史演义大量涌现。除旧剧重新排演外,亦有《朝鲜闵妃》(后被迫更名《新镜花缘》,后半部分情节主要描述的是闵妃被日本人残杀后,朝鲜义士的举动)、《朝鲜亡国记》、《卖国奴》(以朝鲜末代总理为主角,揭露朝鲜义士刺杀伊藤博文的必然性)等新剧出台。
五四运动后安重根题材的戏剧编演活动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20世纪20年代“五七”和“五九”国耻纪念,1923年收回旅顺、大连租借地运动期间,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相关戏剧的编演较为活跃。

——据张会芳《英雄·亡国·国贼: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题材戏剧的叙事转移》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初中国编演安重根题材戏剧的特点,并说明中国编演这类戏剧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安重根题材戏剧在近代中国编演的因素。
2024-09-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