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36 道试题
1 . 1948年1月,毛泽东起草的《一月决定》指出:“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不采取谨慎态度,不讲究斗争艺术,不集中全力作战,不注意争取一切应当争取的同盟者……我们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意在强调(     
A.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B.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C.党的工作重心急需调整D.争取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2024-08-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秦时,苻坚颠覆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不仅提出“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还指出:“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在此思想指导下,苻坚欲以柔性政策取代兵戈实现族际征服,对胡族首领如慕容垂等予以厚待,并将以王猛为代表的非氐族势力纳入前秦统治阶层,在王猛等的推动下前秦政权逐渐成为五胡之中唯一的集权国家。

——摘编自袁宝龙《从国家兴衰看前秦民族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唐朝初期,政府在通过武力征服稽胡、党项等民族的同时,还通过分化、打击等手段逐步瓦解突厥等势力,既巩固了边疆安全,扩大了国家疆域,也给少数民族带来了诸多不幸和灾难。唐政府在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指导下,对周边民族以宽和团结的政策,并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政府还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刺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政府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如:朝贡后,回赐给其锦袍金带、粮食和田地,赐予李姓,留宿卫等。此外,唐政府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规模实行“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炼炼《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苻坚的民族政策形成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前秦和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4-08-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学被立为官学并作为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之后,汉代官吏队伍文化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吏群体的儒学化序幕至此拉开。在名义上,被察举者必须要有“高才重名”,被乡党的舆论推崇,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士人之间互相的标榜、交游和结党,不少读书人为了求名被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另一方面,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官僚家族几乎垄断了察举途径,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形成发展起来。到东汉晚期,察举制已经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

——摘编自程丽云《简析选官制度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嗣为魏王。这时正值三国鼎立之势,曹丕要保住其父留下的基业,急需大量人才。但由于战乱,原有的地区行政建制遭到极大破坏,为了求生,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使得汉代一直沿用的乡举里选的人才选拔体制由于缺乏必需的环境而不能得以施行。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九品中正制恰恰就是统治阶级需要的这么一种体制。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代察举制对汉代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4 . 先秦及秦汉时期,出行通常以马车为主,牛车主要是用来拉柴运物,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人们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战乱频繁,经济凋敝B.民族交融,相互影响
C.北民南迁,经济南移D.社会转型,享乐盛行
5 .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下诏尊孔子为宣父,在兖州特设殿庙,并专门拨二十户人家维持其供养。此外,他还“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唐太宗的这一举措意在(     
A.促进儒学的学术发展B.维护王朝的政治统治
C.巩固思想的一统局面D.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
2024-08-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最先提出并区分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两个概念,并且,他始终坚持“大民族主义”,反对“小民族主义”。他说:“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大民族主义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处于对立的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反对外敌侵略和参与世界竞争;因此他在与革命党人辩论时,始终以国家而不是以种族作为民族主义的载体,坚持一种国家主义的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激烈,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世界大同也好,人类和平也好,远没有得以实现的可能。这些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常常陷入矛盾的窘地,在实践上也显得软弱无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孙中山经过了一段苦闷、彷徨、探索之后重新检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不知世界主义,我中国实不适用,因主权丧失以久,宜先进富强,使世界各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方配提倡此主义。”……“世界主义是藏在民族主义之内。”“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国之治。”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作为大同学说的前提,以天下大同作为民族主义的归宿。这种结合,使其大同思想摆脱了幼稚,空想的色彩,又使其民族主义学说更富有理想性,从而使得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编《孙中山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不同,并说明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发展。
2024-08-28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宋代,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科举对品行,职业等方面的限制,不仅“取十不问家世”,甚至“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这一变化(     
A.有助于科举考试程序完善B.导致了官僚队伍膨胀
C.不利于官员文化素质提高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2024-08-2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8 . 17世纪,英国的议会法规专家科克说:“《大宪章》将英格兰从暴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赋予人民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任何法律判决或法令,只要与《大宪章》的内容相违背,都是非法和无效的“据此可知,《大宪章》(     
A.废除了封建君主统治B.剥夺了英王的立法权
C.彰显了近代民主思想D.蕴含了法律至上原则
2024-08-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学家胡绳在谈到百日维新时指出:“像光绪帝不断发上谕一样,康有为也不断地上奏折。……这些奏折绝大多数毫无成效。”这主要是由于(     
A.维新派的主张违背了时代潮流B.维新派丧失了改革的主导权
C.维新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D.维新运动未对社会产生影响
2024-08-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56年2月,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在各种文件,著作和报纸,刊物中,除了引用历史文献不便改动外,一律不要用‘满清’这个名称。”此通知表明(     
A.语言文字使用得到规范B.国家注重保障民族平等
C.新型民族关系开始形成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2024-08-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