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的不同:就学术内涵而已,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退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先秦到汉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仲舒要维护怎样的现实政治秩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唐代到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 “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之地,与“四方”对称。在春秋早期, “中国”一词指代的是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夷戎蛮狄都不在这一范围之内。此后 ,周边多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 “中国”一词又可以指通过文化、礼仪上的优势来影响四方。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在古代观念上,四 夷夏之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不是 ‘血统’而是 ‘文化’。”到了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率先提出 “新中国”这一概念 ,实现了国人对于中国未来的初步设想。辛亥革命后 ,国 人就未来中国展开激烈争论:立宪派坚持建立君主立宪式的 “新中国”,革命派则坚持民主共和式的“新中国”。“五四”之后 ,国共两党成为民国政治的主角,中 国共产党从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新中国”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 “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力释放出来;国民党在 1924年 改组后亦不断解释 “新中国”并在抗战中形成独具特色的 “新中国”理论。

——摘编 自史宏波 《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1)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 “中国”概念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 “新中国”内涵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4 . 孙中山在创立民国后,政体的理想经历了从“民主”政体到“党国”政体的思想变化,以实现其“民国再造”。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其所处时代,也传承历史、影响至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所心仪的政体制度显然已不再是当初创立民国时所效仿的英、美式宪政民主,取而代之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一党制”。本着“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仿俄人”之思想,孙中山为自己的“师俄”确立了重点。孙中山在选择了“师俄”和“党治”路径后,迅速兴起的国民革命也为迷失中的秩序重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而又现实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申晓云《从“宪政”到“党治”:孙中山“再造民国”思想转换透视》

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摈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

——张磊 张苹《孙中山传》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是如何体现的?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从“宪政”到“党治”思想转变的原因,并说明孙中山政体思想变化及其对政治道路的选择对我们有何启示?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2021-01-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体现材料三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1-01-2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   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   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他是一个探索者。他认为尽管能量和质量本身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形式,但能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他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光速不变的原因,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就是光速,多余的能量会全部转化为质量。"文中"探索者"的成就
A.揭示了宇宙的基本法则B.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C.否定了神创世界的谬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2021-01-20更新 | 31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冯天瑜《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事件观点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中体西用"与近代中国哪一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由“五权分立”和“权能分开”两大学说构成。……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按照他的本愿,是要实践他的思想,但是没有成功……随着各地方自治与国民大会制度的提出,孙中山的五权宪制在形式上基本完成。……它(五权宪法)是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演化发展来的,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权能分治”的根本目的是人民主权,政府有能。人民有权,就是把政权完全交给人民。这里的“政权”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有能,即把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项治国大权交给政府,政府才能有很大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事务。孙中山强调,在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基础上应当保持“权”与“能”之间的平衡。

——王晶《浅析孙中山宪政思想》

(1)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宪政思想在中国未能成功实践的原因。
10 . 近代以来,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5年开始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官绅应对“变局”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列举“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相关实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思想革命的旗帜和主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2020-11-2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