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 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 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 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 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 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 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 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 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 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

——摘编自《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2019-12-27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上期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1522—1640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走近科学、倚重科学不是出于学理目的,而是从实用的价值立场出发,把科学作为思想武器。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宗教迷信,批判愚昧和落后。陈独秀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用进化论的理论为视析社会、历史和学术问题。

——摘编自陈廷湘《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时期科学思想相较于晚明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伏尔泰认为,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伟大,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这一人的理性伟大是指
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B.启蒙运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C.伏尔泰高度赞扬牛顿的成就
D.科学的发展挑战着教会权威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两汉时,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2019-05-12更新 | 305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凉山州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教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材料一 1927年8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发动并遭受挫折后不久,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南转移,领导实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于同年10月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8年4月,毛泽东同朱德、陈毅军在井冈山地区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5月,毛泽东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同年10月至11月,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领导红军击退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综合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的成就相当卓著。在对内方面,巩固了对国家的控制,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增长。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卫星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这本就是一种胜利),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的角色,调停了苏联和卫星国之间的纠纷。另外,核技术开发已经起步。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把毛泽东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当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适当的认同。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贡献,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最初十年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的共同点。
2019-04-24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96次组卷 | 33卷引用:【校级联考】四川省教考联盟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天下观”发轫于一种华夷之分的文化心态,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外观念的集中体现。早在上古时期,《礼记》便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基于此,秦以后的中国人将所有“四夷”都列入藩国的地位,强调中央与四夷各安于等级名分,互不侵夺,平安相处。作为“礼治”的一种体现,中央对各国进献的贡物,报以丰厚的回赐,以显示出家长式的慷慨大度。不过,上述理念与现实有时并不一致,中央对四夷的所谓“控制”主要还是表现在名义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彼此之间等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仅仅在朝贡的文书和礼仪中有所反映。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等编撰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作品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最多从传统“夷狄边患”的角度理解此事。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京。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不能再简单地用“华夷之防”来解释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洲者,东南一州也”。然而,这种反思更主要的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晚清帝国对于东洋的朝鲜和日本仍保持着“天朝”的威严。直至马关订约,帝国丧失了最后一个藩属国,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

——摘编自雷颐《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府对外观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对传统对外观念态度的变化,并对此予以简要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战以前,“以主张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之后一变而为“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到1919年底,谈论、使用“新文化运动”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恋爱自由”“劳工神圣”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五四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主义时代”。192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改造中国需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从戊戌维新起中国人就在寻求根本性的改变,则那一系列阶段性转变,应是对何为文化之“根本”的认识在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

——据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等

材料二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1930年代,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而共产党人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己任,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

——据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阐释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10 .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断一     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片断二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片断三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 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 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TGA 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 年以后, 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 22 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据片断二,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
(3)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2019-01-30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成都成都七中高三下期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