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齐民要术》总结了种植谷类的经验:“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这是因为“春气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辄死。夏气热而生速,曳挞遇雨必坚垎”。这表明当时(     
A.气象学获得显著进步B.农业生产注重因时制宜
C.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D.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2023-10-27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砖上的桔槔图象,其汲水的原理为“凿木为机,后重前轻”“引之则俯,舍之则仰”。该工具(     
   
A.提高冶铁业效率B.适应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C.借助自然力运作D.体现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运用
3 .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渐臻于成熟。以上反映中国传统农业显著特点为(     
A.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B.强调发挥农民积极性
C.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D.精耕细作的不断发展
2023-05-1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水利与中国历史】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区水利工程总数中,北方的陕豫晋冀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汉、隋唐和宋,分别为81%、41%、6%;苏浙闽赣皖川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以上各时期分别为12%、45%、69%。战国时秦的地广人稀能吸引地狭的三晋农民,汉代郑白渠能“衣食京师亿万人口”,唐有“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之忧。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东南沿湖沿海及丘陵地区圩田、围田、梯田、塘坝、涂田得到开发。明朝移民开发了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农田水利。“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不满乃至反对运河漕运的思想。“会通河全是人力做成,使水节节就制而为我用,功亦伟矣。然当时臣工,何不移此心力,共成西北水利,而顾为此以困东南,大巧反为大拙”,有人痛心于国家“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道光时才停止漕运,实行海运。

——摘编自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

材料二   《史记·河渠书》有“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记载。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古代都江堰灌溉总面积为150余万亩,至1949年前夕,灌溉面积为200余万亩。1949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026万亩。同时,都江堰引水还保证了成都平原工业发展用水和数千万人民生活用水。东南沿海的鉴湖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千百年来,在运河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摘编自王培华《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2023-04-2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4月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6次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水经》上称之为“大河故渎”;第二次发生在王莽建国三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到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河水渍决造成新的河床,分成东、北两支,分别从河北青县和山东无棣入海;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此时黄河之水进入淮河;第五次是元世祖二十六年(1289年),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承受;第六次发生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黄河再次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黄河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从195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复堤运动,到2020年年底,黄河河南段基本建成了标准化堤防。人民胜利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2001123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全部竣工。黄河小浪底水利框纽是黄河干流上又一个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调查表明,自2019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沿岸的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逐渐向好。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苏武江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


结合历代治理黄河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3-04-0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模拟信息卷(六)历史试题
6 . 据学者研究,秦代、两汉、唐宋、明代都有地方向中央呈报雨水的记录,清政府推行雨泽奏报制度。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业发展B.推动科技进步
C.提高救灾效率D.践行仁政传统
2023-03-2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仲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选班测)历史试题
7 . 汉代设置“河堤谒者”,代表中央专司治河。东汉河堤谒者王景治河后至唐末,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河患,有“八百年安流”之说。河堤谒者的设置(     
A.开创了古代治水官设置的先河B.遏止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矛盾D.体现了集权体制下的有效调度
2023-03-07更新 | 29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如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     
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
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
9 . 【湖北水患与水利建设】

材料一   湖北地处长江流域中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唐宋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一方面向鄂西山地进发,这股浪潮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人们向江汉平原腹地进发。人们为了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地,修筑堤垸,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垸田”农业。宋代,江汉平原已修筑了大量的堤垸,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洪水的泛滥。元明清时期,随着大规模围堤筑垸的出现,江汉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患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加强。到了近代,洪涝灾害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摘自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

材料二   湖北政府组建后,就担负着解放军南下西进,武汉市市民、省直机关部队和以工代赈民工的粮食供应重任。·……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安排,湖北需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就当时的湖北而言,水患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水利是农业增产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国家正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全国各省踊跃支持。湖北作为解放区,不仅担负发展本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还担负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任。湖北作为国内重要的农产区,农作物丰富,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长远看来,水患是阻碍湖北农业生产的根源。水利事业的进步是农业增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摘自唐娟《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湖北近代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湖北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2023-02-18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10 . 古代中国某工具经过改进,由木板做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连接,首尾连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流出。材料中的这一工具是(       
A.曲辕犁B.水排C.翻车D.筒车
2023-02-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