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海港,宋立国后率先在此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宋人赵汝适在其《诸蕃志》中列出了与宋代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名称超过了六十个。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开始执行“望舶之制”,专订在广州、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两宋海外贸易的规模之大,在市舶司净利收入中可略见一斑。宋初59万缗,徽宗时110万缗,绍兴年间更高达200万缗。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宋朝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总体逆差,逆差累计额达381亿美元;90年代(除93年外)基本为顺差,顺差额为486.5亿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我国对225个关税税率进行下调,减少和取消商品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手段,在出口方面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孙玉琴《中国对外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背景。
2021-10-25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303次组卷 | 87卷引用: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专题02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
4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5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8年9月8日《每日一题》一轮复习- 周末培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清社会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域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人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专业化特点。白银成为主币,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清社会在许多领域出现了变革性因素。从政治上来看,为防范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以至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明朝以后,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从社会关系上看,城市市民的抗税斗争及职业分化、城乡分化日益明显。从思想领域来看,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丘泼所提出在经济活动方面“听民自为”,在国家政策上倡导“保富”以及开放对外贸易等经济思想,更是商品经济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禁锢,自由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变化与影响。

材料二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故事梗概: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曾造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请他同往,开船前他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购买田宅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2)结合明清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社会实际情况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07更新 | 35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
6 .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020-12-02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汁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与明代漕运的主要区别,并分析明代漕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11-07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1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宗族,是同一姓氏世代相传的家族,宋代宗族发展受到社会冲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地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宋代的门第观念,已经趋于淡薄,“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乘机兼并土地。大部分品官地主在死后,其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

——据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族受到冲击的原因。
(2)概括指出范仲淹义庄所定规则体现出的理念,并说明其建立义庄的目的。
9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乾隆年间“(人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仅江苏镇江木渎镇“烧锅(造酒)者已二千余家,合计日耗米万石”。为此,就隆帝“令地方官严行查禁,勿使靡费米粮”。官员规谏乾隆禁酒之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实不可以轻举”,乾隆认为“自有酌量”,不愿也不需交群臣商议。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尽毁曲酒工具、民间自用一概禁绝等作法,引起民怨。乾隆对于要求放宽禁令者,一概不准,也不赞成过激行为,官员左右为难。整个乾隆时代“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以数计”,禁酒政策效果微弱。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二   1829年,英国禁酒运动开始。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他们宣扬工作是成功的关键,饮酒滋生懒惰等恶习。中产阶级建立柴酒厅,开放俱乐都,方便工人社交。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些价值观。1832年——1853年,运动进入绝对禁酒阶段。工人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禁酒组织,接过禁酒运动的领导权。这些组织宣扬“自力更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很多工人在宣传的影响下开始努力攀爬英国社会的阶梯。这一时期,作为“全民酒”的啤酒人均消费量急剧减少。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禁酒运动与工人文化转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推出禁酒政策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效果微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乾隆时期的禁酒相比,概括英国1828—1833年禁酒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英国禁酒运动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09-0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3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