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是世界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以下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克服私欲致良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孔子为挽救危局,奔走列国,敢于担当。孟子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含我其谁?《论语》中有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以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含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摘编自徐月高《谈儒家的担当观》

材料二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鲷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晩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鳇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愿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湖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曾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担当观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并说明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代中期以来,民间大力兴办私人书院。讲授者常常联系现实问题进行讲学,寻求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等社会现状的方法。私人书院即使遭到官方禁毁依然毁而不绝。据此可知,明代私人书院的发展
A.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B.取代了官方书院的主体地位
C.形成了激进的思想解放潮流D.导致了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
2021-01-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材料二   启蒙学者强烈抨击宋明理学,包括王门后学“空谈心性”“游谈无垠”的虚夸学风;揭露道学先生平日高谈阔论,大讲“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一旦国家有事,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黄宗羲)的虚弱本质,指出这种“空谈”“蹈虚”学风祸国殃民的恶果;另一方面,由于“致良知”说把中国中世纪哲学意识发展到极端,并使心学理论内部孕育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良知”学经过王门后学的引发,特别是泰州学派的分化,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创设了理论前提。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说明 “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启蒙思潮与心学之间的关系并简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当时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先秦、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3)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股新思想?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7 . 儒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唐高宗时期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巻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八股文定型。

清朝延续八股文考试方式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先秦儒家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观念。
2021-01-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更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即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也”。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甚至兼济天下”的认识,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据施玉苓《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改编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给民族文化、民族进步带来损害的同时,也为民族传统留下了若干积极因子,这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它孜孜讲求“立志”、“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所谓“内圣”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时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下,宋代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摘自张全明、李文涛《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材料三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

——引自王进《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设定的高要求教育目标加以简要阐述。
(2)依据材料二,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精神追求”为例,扼要说明“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的表现。
(3)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中概括而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含义和思想背景都存在着差异。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从“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角度,解析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具体内涵,并用一句话指出顾炎武的政治意图。
②从思想的角度,分析19世纪晚期梁启超“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0-12-27更新 | 3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9 . 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个性解放的价值追求
C.否定君主专制的共性D.明清易代的文化情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摘编自叶自成《华夏主义: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朱熹著 《四书集注》,加入了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 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 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 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基础。他的思想具有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摘编自肖国华《李赞的“儒学情结”——李贽的民本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对于人际交往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文化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融合、创新和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