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天文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14世纪时,明朝出现的《白猿献三光图》一书中载有132幅云图,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其中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直到公元1879年才出现只有16幅云图的书。由此可知,明朝(     
A.近代自然科学理念开始萌发B.天文历法知识在继承中创新
C.传统科技获得了一定的进展D.政府重视传播农业相关知识
2024-02-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其中关于宋朝科技的表述,正确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战争B.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C.王祯编撰《农书》D.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2023-11-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这(     
A.适应了农业发展需要B.适应了神权政治需要
C.说明了夏朝历法落后D.证实夏朝是国家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是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中的壁画(摹本),该壁画详尽地展现了四象二十八星宿。画中有一人牵牛形象和一跪坐女子形象,其身旁的星星属于牛宿和女宿,学者推测其分别象征着牛郎与织女。该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石刻技术的高超B.凸显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汉代的天文学成就
2023-06-21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B.贾思勰--《齐民要术》
C.郭守敬--《梦溪笔谈》D.徐光启--《农政全书》
2023-03-0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友好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二十四节气]

根据自然季节循环的节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物候、气象、天文等自然现象为标识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的二十四节气。

【资料夹】

《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立春);雁北乡;鱼陟负冰;田鼠出;梅、杏、杝桃则华。

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

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有八个节气的名称:(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

汉武帝在位时颁行《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

汉代是节气风俗文化成熟的重要时期,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

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

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

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

——整理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概述“二十四节气”形成发展的过程。
(2)根据资料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历法、数学家和佛学家。原名张遂,从小“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了精研数学和天文,长途跋涉,到浙江的天台山和湖北当阳玉泉山求师问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唐玄宗时,受命为皇帝顾问,“考前代诸家,改撰新历”,主持改历。僧一行在全国的13个地点测量了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发起并主持四海测验,实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编制了《大衍历》,该书不仅验证自古以来“日影千里差一寸”说法;还涉及计算南北昼夜时刻长度的变化,推算南北距离对日食、月食的影响等与制订历法相关的问题。僧一行所重视的实际观测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在他之后,实际观测成为历代天文学家从事学术研究时采用的基本方法。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说明僧一行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僧一行进行学术研究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8 . 观天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天文观测的过程中,注意到季节的规律性变化。古巴比伦人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60天,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及秋分。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为了使太阳运行和尼罗河泛滥吻合,他们在第12月月末加上5天。在古印度,一年曾被划分成雨季、冬季、夏季,共12个月。中国商代的历法已经有平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希腊人对古埃及的历法进行修正,在每4年后加上一天,从而产生了儒略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历史上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天气变化的过程并尝试预测天气。上古时期,人们用占卜预测气象,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气预报”。后来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人们反复总结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气象常识,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1856年,法国政府建立起气象观测网,并将观测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绘制天气图,率先开始了天气预报业务。1950年代末,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显著提升。1973年,在英国成立了由30余个国家支持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它以.提供10天准确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和6个月的季节预报而闻名世界。

——摘编自夏洪星《漫谈天气预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天文观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气象预测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下列关于先秦时期所取得的天文学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②精确测量子午线
③记录哈雷彗星比欧洲早670多年
④制成了简仪比欧洲早300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1-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统治者神化王权的需要B.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达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D.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百姓中普及
2022-12-1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