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上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其说,因取经、、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中“疾”与《触龙说赵太后》“曾不能疾走”中“疾”字含义相同。
B.“假舆马者”中“假”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假”字含义不同。
C.“心善其说”中“善”与《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字含义不同。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了观点。
B.荀子《劝学》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精骑集〉序》中,秦观讲述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大不如从前的故事。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在序中,秦观说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富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5.秦观《〈精骑集〉序》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术有,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讲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逐段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的作用、学习方法和态度。
B.文本一最后一段,将“骐骥”与“驽马”作对比,论述二者虽先天条件相差悬珠,但最后功业不同,形象生动地阐述专心致志对成就学问的重要性。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今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请运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的相关内容分析现代文阅读中的乡愁与乡魂。要求:(1)观点明确,言之有据;(2)不超过100字。
今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节选)

曹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①《蒿里行》:汉乐府旧题。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乱政,关东各州郡将领联合讨伐,由于联军各自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开始了长期的军阀混战,百姓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②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③群凶:指董卓及其党羽。④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蒿里行》前六句,以凝练的语言记录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堪称诗化的历史。
B.“铠甲”一句说明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突显出其骁勇善战。
C.“明明”四句把寻求贤才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形象地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
D.两诗标题中的“行”,源于汉魏乐府,本为乐曲名,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即歌行体。
2.两首诗均为政治性、抒情性很强的诗作,但艺术手法却各有特色。请结合《蒿里行》后四句和《短歌行》后八句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①闇:通“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
7日内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注]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注]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皆出于此乎                       可怪也欤
C.巫医乐师百工                 书而习其句读者
D.而学于师                           相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D.仆,谦辞,指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别人。文中的“仆”,是柳宗元的自称,属于谦辞。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运用“嗟乎”“呜呼”感叹词,并以“其可怪也欤”作结,直接而鲜明地强化作者批判之意,发人深思。
B.《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写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柳宗元认为,韩愈作《师说》抗颜为师,不顾世俗风气,收招后学青年,勇气可嘉,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与辱骂。
D.柳宗元述说自身条件差,并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理由,谈及“今之世,不闻有师”,因此“不敢为人师”。
4.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5.两则选文的论证手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奔山堂别集》记载,明朝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摘编自张勇《古代的工匠精神》)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同当今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谋而合。
B.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
C.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只是将一门技术掌握纯熟。
D.工匠精神能疗治社会上浮躁、短视的坏风气。
2.恨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的,许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B.北宋工匠预浩建造的开宝寺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优于西方设计的典型例证。
C.工匠精神在明代非常受重视,蒯义、徐杲、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D.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成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核心的一项是 (     
A.炉火纯青B.精益求精C.切磋琢磨D.匠心独运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以下《乡土中国》选段,完成小题。

新的方法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乡土中国》)


下列各选项,最适合作为事例诠释“时势权力”的一项是(     
A.周平王即位后,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
B.“安史之乱”中,杜甫以“三吏三别”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影响深远。
C.为达到“强民、富民”的目的,王安石主张推行“青苗法”改革。
D.1917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郑守厚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①

辛弃疾

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

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②。

【注】①余伯山将到江州赴任,辛弃疾在宴席上写诗相赠。②五凤楼:据载,“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后因以造五凤楼喻文才杰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一首应和之作,首句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对继续待在京城已然厌倦的失意和落寞的情感。
B.“阳关莫作三叠唱”一句借用阳关三叠,表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
C.词作最后两句,作者以艳羡的口吻表现了对友人家族个个是文章好手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自谦。
D.词作没有一般离别诗的缠绵悱恻,诗人反客为主,诗词风格疏放。
2.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一句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焫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焫烛之明。焫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摘编自《说苑·建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学者A崇名B立身C之本也D仪状齐E等F而饰G貌者H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与“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B.“厉中益知”与“是故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C.“人皆知以食愈饥”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D.“狂马不释其策”与“执策而临之”(《马说》)中的“策”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与蓝、冰与水等多个比喻暗含道理,最后层层推进引出结论,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即使书籍不是专为我们自身而作,也存在能增长人知识才干的有益内容,能磨砺意志。
C.人在年幼懵懂的时候,只有跟随老师不断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学会保全自己。
D.晋平公问晚间如何求学的问题时,师旷建议晋平公不要在意时间早晚,开始去做就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焫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下面两个句子都使用比喻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侧重点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
(1)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见材料一)
(2)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见材料二)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