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47 道试题
1 .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2024-04-0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随堂检测
2 . 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2024-04-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随堂检测
3 . 阅读《乡土中国》中的两段话,回答问题。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定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出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的话。

语段中,国人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请根据以上材料价析,这样的乡土社会有什么特点?
2024-03-3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墨子·公输》中,墨子形容楚国的云梦泽“犀兕麋鹿满之”,“兕”在先秦文献里时有出现,但它究竟是何方神圣,汉代以来①______。有人说“兕”与“犀”是一回事,也有人根据西晋《山海经注》的“兕似牛,一角”等记载,认为“兕”指独角犀。

20世纪发现甲骨文后,“犀兕一家”开始被质疑。有学者指出,甲骨文中的“兕”字形不像犀牛,而像一头牛。殷墟出土的一件头骨上刻有“获白兕”字样,后被鉴定为水牛头骨。商代甲骨中,多次记载商王一次捕获数十头“兕”,说明“兕”应该是一种群居动物,不像是②______的苏门犀或爪哇犀。此外殷墟中犀牛遗骨很少,也和“兕”字频繁出现不符……

“兕”的真实身份,极有可能是已灭绝的牛科物种——圣水牛。它是今天家水牛的近亲。

1.下列句子中的“究竟”与文中加点的“究竟”,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他们的作品固然有其价值,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究竟不同。
B.你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全拿回来究竟要干嘛啊!
C.在座的各位都不能走,不查出个究竟来,决不罢休!
D.俗话说“礼轻人意重”,东西虽少,究竟也是他的一片心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在甲骨文中,一字多形(同一个字多种写法)的现象相当普遍。材料中展示了甲骨文中“兕”字的几种常见字形,虽形态各异,但有着明显的共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2024-03-1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说:“‘魏晋风度’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无尤无怨。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虽然很穷,。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现在有钱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十盆菊花,自以为合于渊明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陶潜之在晋末,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1.辩证分析是高中生的必备思维。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鲁迅先生是如何辩证看待陶渊明是“田园诗人”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3-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作为和作用之间,你选择了作法。”“在关系和体系之间,我选择了佛系。种种话语反复被提及、传播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化解不了的焦虑与无助。

这段时间以来,寺庙游屡上热搜,多个旅游平台都爆料寺庙相关景区预订量数倍增长,而其中“90“00游客占比近半。若认真思考寺庙游的持续出圈,必会感叹:我佛若要起来,真正是以一当百

一方面,寺庙除了一花一世界的大好美景,亦有诸多活泼生动的形式去连结现实、弘扬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当代价值。例如顶流江苏南京鸡鸣寺便开设了国学班、法律咨询室及心理咨询室,年轻人在祈福之余,更可就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获得心灵的引导、情绪的抚慰,此刻的求佛也就比遥听钟声更具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寺庙文创横空出世,款款暗藏禅机、招招点中当代年轻人的穴道。浙江杭州法喜寺的帆布袋,印有我佛尽该喜欢”“工资奖金木牢牢等佛系文案,江浙沪一带的青年似乎该人手一只。同在杭州的永福寺推出了慈杯咖啡,其中一款名为随缘,更是将佛系诠释到了极致。远在北京的潭柘寺(晋代初建时名为嘉福寺)也推出了加福咖啡,寺庙咖啡一举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线句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
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中国建筑的特征》)
C.《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五代史伶官传序》)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2.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我与地坛》)
B.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窦娥冤》)
C.院中的两棵爬山虎互不相让,你争我抢已爬上墙头。
D.“医生,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全县人离不开他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3.赏析文中“慈杯”“咖福”咖啡名称的妙处,并分析寺庙咖啡成为年轻人心头好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次第花开B.书香门第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句中“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024-02-29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在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每个人的身份可能不同,但若没有先规定等级的分别,每个人的地位是相同的。
B.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故汉语“阖第光临”的“第”很少人说清楚包括何人。
C.随着自己势力的变化,自己周围的社会圈子也变小了,中国人常常因此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
D.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有血缘或地缘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是通过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的特性,材料二则侧重讲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
B.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自我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C.《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A.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探春主奴分明,毅然拒绝。
B.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C.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等在旁围绕,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D.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推让,贾母解释道,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
4.中西社会结构的特性差异较大,请结合材料一简述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的特性。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024-02-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②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③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到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④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⑤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⑥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情况下的平等不具正当性,而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者越来越少,富者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
B.法兰克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不平等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满足感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感递减,是很不实际的。
D.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具有一致性。
B.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法兰克福不认同平等具有道德正当性,因此,他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
D.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往往有害,但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是有意义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帕累托最优: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B.马斯洛理论:一个人满足了较低水平的需求,然后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C.贝勃定律:当一个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D.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一特定行动越是得到报酬,他就越有可能再次进行类似行动。
4.第⑤段围绕“平等转化为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4-01-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____①__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一时间,马尔克斯____②__,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逸事。一个记者问起某作家对这本书的看法,这位作家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却不敢说出来。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被震慑,像是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___③___。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认为《百年孤独》给人以“乱”的阅读感受是因为文中的人物命名方式违背了以下哪种逻辑定律?(     
A.排中律B.矛盾律C.同一律D.充足理由律
2.请在文中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请根据下面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并批判现实。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叙事和描写中,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的独特风格,而被冠以“魔幻”二字。同时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质,借魔幻的手法影射现实社会,以达到对社会事件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反映并批判现实生活。
2024-01-1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中学、震川高级中学、西交附中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