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市教委最近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珍爱生命”首次出现在《小学生守则》中,而《中学生守则》则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

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到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等。

但对于社会的恩惠,有很多人麻木不仁,浑然不知,甚至还对社会心生无端的仇恨心理。如现在很多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理所当然,对父母不尊重、不关心。著名歌手丛飞曾耗资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自己重病住院时,那么多学生竟无一人去看望他,更不用说助他一臂之力。在学生守则里增加“学会感恩”条款,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利于培养孩子养成感恩这一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 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让孩子学会感恩,要从家庭、学校开始,教育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才会少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1.可以替代文中      处“大言不惭”一词的是:(       
A.妄自菲薄B.自吹自擂C.喋喋不休D.自惭形秽
2.根据本文第一段内容,我们可以知道:(       
A.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B.道德修养的形成是渐进的
C.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小事做起
D.道德和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赋予新的内涵
3.作者举歌手丛飞的例子是想说明:(       
A.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手唱的歌
B.现在的孩子对社会都怀有仇恨心理
C.现在的孩子都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D.现在很多孩子对于社会的恩惠麻木不仁
4.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       
A.让孩子们学会珍爱生命B.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关心
C.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D.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别人
2024-03-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汉语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说一般一国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其诺贝尔奖得主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越高。该文章作者认为     A     其理论机制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富含黄烷醇,而黄烷醇能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改善语言理解和数学逻辑等认知功能。

然而,由于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并不代表那些诺奖得主就吃了更多的巧克力,因此该文作者仅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了很弱的统计学证据支持。事实上,黄烷醇虽然在天然可可中含量很高,但在巧克力中含量很低。鉴于此,可以认为,文章的统计学证据根本没有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任何支持。

     B     ?一种比较诙谐的解释是,虽然从巧克力消费到获得诺奖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反向的因果关系有可能存在:那些有很多诺奖得主的国家或许喜欢用巧克力来庆祝斩获诺奖。更严肃的解释是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里克·科内尔,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巧克力与该国的富裕程度相关联,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从而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更多。

埃里克·科内尔实际上是基于统计学中的虚假关系概念来进行解释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手掌大小与阅读能力没有因果关系,但二者正相关,原因是手掌大小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手掌越大,同时阅读能力越强。冰激凌销量与溺水人数没有因果关系,但两者正相关,原因是冰激凌销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游泳的人越多,进而可能会有更多的溺水者。寻求因果规律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在此过程中陷阱重重。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如果甲和乙两个对象存在“虚假关系”,请结合语段中的三个例子归纳概括这种“虚假关系”的特点。
2024-03-19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悯。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造用。

1.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
2.“洒狗血”指演员在台上用过火的表演讨好观众,文中评价李白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是“洒狗血”,你如何理解?
3.你觉得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描写是否与本文段的观点相符?请陈述理由。
4 . 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士社会稳定的力量。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
2024-01-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津子仲礼,勇力兼人,少有胆气,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初,简文帝为雍州刺史,津为长史。及简文入居储宫,津亦得侍从。仲礼留在襄阳,马仗军人悉付之。抚循故旧,甚得众和。中大通中,西魏将贺拔胜来逼樊、邓,仲礼出击破之。除黄门郎,稍迁司州刺史。武帝思见其面,使画工图之。初,侯景潜图反噬,仲礼先知之,屡启求以精兵三万讨景,朝廷不许。及景济江,朝野便望其至。兼蓄雍、司精卒,与诸善赴援,见推总督。景素闻其名,甚惮之。仲礼亦自谓当世英雄,诸将莫己若也。韦粲见攻,仲礼方食,投箸被练驰之,骑能属者七十。比至,粲已败,仲礼因与景战于青塘,大败之。景与仲礼交战,各不相知。仲礼矟将及景,而贼将支伯仁自后斫仲礼,再斫仲礼中肩。马陷于淖,贼聚矟刺之,骑将郭山石救之以免。自此壮气外衰,不复言战。父津登城谓曰:“汝君父在难,不能尽心竭力,百代之后,谓汝为何。”仲礼闻之,言笑自若,晚又与临城公大连不协,景尝登朱雀楼与之语,遗以金环。是后闭营不战,众军日固请,皆悉拒焉。南安侯骏谓曰:“城急如此,都督不复处分,如脱不守,何面以见天下义士。”仲礼无以应之。及台城陷,侯景矫诏使石城公大款以白虎幡解诸军。仲礼召诸将军会议,邵陵王以下毕集。王曰:“今日之命,委之将军。”仲礼熟视不对。裴之高、王僧辩曰:“将军拥众百万,致宫阙沦没,正当悉力决战,何所多言。”仲礼竟无一言,诸军乃随方各散。时湘东王绎遣王琳送米二十万石以馈军,至姑孰闻台城陷,乃沈米于江而退。仲礼等并开营降贼。时城虽沦陷,援军甚众,军士咸欲尽力,及闻降,莫不叹愤。论曰:仲礼始终之际,其不副也何哉?岂应天方丧梁,不然,何斯人而有斯迹也。

(节选自《南史·列传三十八》)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作者的观点?对此你如何看待?
2024-01-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研习二 单元教考衔接
6 . 《说“木叶”》开头部分列举并分析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关于意象的什么耐人寻味的现象?紧接着又论述了“木”的哪两个艺术特征?
2024-01-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9 单元说“木叶”
7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最后马克思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结论?
2024-01-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8 . 请基于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劝学》(《荀子》)、韩愈《师说》、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鲁迅《拿来主义》的阅读、学习与探究,完成以下小题。(约300字)

议论文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当我们发表意见时,心中总是有一个对象,或者是具体的人和事,或者是一种现象、风气。一篇议论文,有针对性就有意义、有启发,没有就是无病呻吟。论述有针对性,必然还要有概括性,即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论述的概括性是指提炼观点是否有概括力,分析问题是否有穿透力。请联系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有理有据地分析其针对性和概括性分别是什么。

2024-01-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第四段中,恩格斯是如何认识上层建筑诸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
2024-01-0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所谓诗化,是相对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诗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变异,诗化到极点也就变异到了极点。汉魏古诗的语言离散文比较近,到了南朝,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更加诗化的过程。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逼出一系列新的适合于这种新的诗体的句法,这些新的句法连同种种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呢?因为要符合新的格律,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初唐时期,当格律建立之初,语言难免被格律束缚;而当进入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时,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不管是格律束缚语言还是语言驾驭格律,近体诗的语言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创新。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词性。例如:“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待御饮筵送般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暮”字本是名词,名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在前面加上系词。但此处的“暮”字作为“黄云”的谓语,已变为形容词。“秋”字本也是名词,但在此处作为“碧树”的谓语,也已变为形容词。诗的意思是说:“黄云”怎样呢?已带上了暮色。“碧树”怎样呢?已带上了秋色。杜甫用改变“暮”字、“秋”字词性的方法,取得了新鲜的艺术表现效果。“暮”字、“秋”字的同样用法又见于李嘉祐的《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慕,万井千山海色秋。”不说“川光”是明是暗,却用了一个并不直接表示亮度,而能使人联想到某种亮度甚至颜色的“暮”字,读者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想象,得到欣赏的乐趣。以上两例都是“暮”字和“秋”字搭配使用,再看“秋”字改变词性单独使用的例子。如戎昱《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荒桐挂斗牛。”上面所举李嘉祐的诗说“海色秋”,用“秋”形容色;戎昱说“杵声秋”,用“秋”形客声,俱臻妙境。一到秋天,妇女们就又开始捣衣了,那杵声几乎成了秋所专有的音响。李白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杜甫说:“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些都是描写同一声音的佳句,但直接将杵声连上一个“秋”字仍有一种奇警的效果。

形容词改变为动词,动词改变为副词,也是常见的。前者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其中的“寒”“老”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使橘柚寒,使梧桐老。后者如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岸花飞着送客,墙上的燕子呢喃着想把人留下不走。“飞”字、“语”字都是动词,在这里当副词用。

二、化整为缺。化完整为残缺,或避免完整追求残缺,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唐诗离开散文比较远,化整为残的情况较之以前就更明显。在唐诗里常常省略的是虚词,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杜甫《旅夜书怀》:“名岂(因)文章著,官应(为)老病休。”实词也可以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里都省去了动词,省略的是哪一个动词,只能指出一个范围而很难确指。可以说“鸡声(鸣于)茅店月,人迹(印于)板桥霜”,也可以说是“啼”、“留”或其他。有的句子省略的不是词而是整个谓语,如杜甫《春日忆李白》:“谓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和江东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所在地,诗人借两地之景物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是这两句只有主语没有谓语,春天树怎样呢?日暮云怎样呢?都没说。还有一些诗句明知它不完整,却很难说出省略了什么。诗人本来就只是把一些句子成分拼合在一起,没有想造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紧缩句式。在散文里比较复杂的意思用一句话说不清,可以说两句或更多句。但在诗中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篇幅和格律的限制,不能用增加句子的方法而只能用紧缩句式的方法。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句诗意思很丰富,句式也很紧缩。上句是说汉元帝看了昭君的画像,就不再注意昭君本人美如春风的面容了,以致误以为她不美而使她远嫁于呼韩邪单于。下句是说昭君羁留塞外,本人永不能归,只有她的魂魄可以在月夜之中回到汉廷,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上句,“画图”这个词所在的位置似乎是“省识”的主语,其实不是。主语应当是元帝,但已省略了。谓语是“识”,“画图”是“识”的宾语,却提前了,元帝只识画图而省识春风面。下句,“环佩”这个词的位置似乎是“空归”的主语,其实也不是。环佩未归而徒然归来了昭君的魂魄。杜甫显然是把几个句子紧缩成两句,为了对仗又颠倒了词序。在散文中不允许的句子,在诗中却成为佳句。杜甫不愧为这方面的圣手,如他的《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两句的主干是“盘飧无兼味,樽酒只旧醅”,为了说明其原因,遂用“市远”和“家贫”这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分别插入这两句诗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意谓因为离集市远,购物不方便,所以盘中的菜肴很单调;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樽中的酒只有旧醅而没有新酿。唐诗中紧缩句式的例子很多,又如“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谭用之《山中春晚寄贾员外》)。

四、模糊主宾。模糊主语和宾语是唐诗语言变形的一种主要方式。有的词语处于主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宾语。而另一些词语处于宾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主语。主语和宾语常常难以分辩清楚。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的动词是“归”,下句的动词是“下”。“归”和“下”前面的“竹喧”和“莲动”这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处于主语的位置却不是真正的主语,而是一种关系语,说明环境状态。真正的主语是后面处于宾语位置的“浣女”和“渔舟”,但说“归浣女”“下渔舟”意味远比“浣女归”“渔舟下”委曲。又如杜甫《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得过字韵》:“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鱼鸟”和“芰荷”处于宾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主语。“春日”和“江天”处于主语的位置,实际上却是状语,分别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句互文见义,是说在春天的江上有许多鱼和芰荷,天上有许多鸟。意思本来很平淡,但是经过诗人的调度安排,便诗意盎然了。

(摘编自袁行霈《唐诗风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化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而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也就是指唐诗的语言是将散文语言变异到了极点。
B.近体诗确立,其格律逼出了一系列新的句法,连同新的语言表达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新的诗歌天地
C.格律在初唐时期刚建立时会束缚语言,而到了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诗人的语言就不用再遵守格律了。
D.诗歌中的词性并非一成不变,经常会有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现象,而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副词也是常见现象。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化的程度来说,汉魏古诗比较低,经历了南朝语言诗化的过程后,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诗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B.只有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去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这样才符合近体诗新的格律。
C.相较于之前的诗歌语言,近体诗的语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创新,表现在改变词性、化整为缺、紧缩句式、模糊主宾方面。
D.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避免完整、追求残缺,古代诗歌的语言省略的文字越多,其诗意就越浓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诗句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词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化整为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紧缩句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D.模糊主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2023-12-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