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现当代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9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龙船

沈从文

吃饭时隔溪有人喊过渡,翠翠抢着下船,到了那边,方知道原来过渡的人,便是船总顺顺家派来作替手的水手,一见翠翠就说道:“二老要你们一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见了祖父又说:“二老要你们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

祖父同翠翠到城里大河边时河边早站满了人。细雨已经停止,地面还是湿湿的。祖父要翠翠过河街船总家吊脚楼上去看船,翠翠却以为站在河边较好。两人在河边站定不多久,顺顺便派人把他们请去了。吊脚楼上已有了很多的人。早上过渡时,为翠翠所注意的乡绅妻女,受顺顺家的款待,占据了最好窗口,一见到翠翠,那女孩子就说:“你来,你来!”翠翠带着点儿羞怯走去,坐在他们身后条凳上,祖父便走开了。

翠翠虽被那乡绅女孩喊到身边去坐,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然而心中可不安宁。挤在其他几个窗口看热闹的人,似乎皆常常把眼光从河中景物挪到这边几个人身上来。还有些人故意装成有别的事情样子,从楼这边走过那一边,事实上却全为得是好仔细看看翠翠这方面几个人。翠翠心中老不自在,只想借故跑去。一会儿河下的炮声响了,几只从对河取齐的船只,直向这方面划来。先是四条船皆相去不远,如四枝箭在水面射着,到了一半,已有两只船占先了些,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便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看看船到了税局门前时,第二次炮声又响,那船便胜利了。这时节胜利的已判明属于河街人所划的一只,各处便皆响着庆祝的小鞭炮。那船于是沿了河街吊脚楼划去,鼓声蓬蓬作响,河边与吊脚楼各处,都同时呐喊表示快乐的祝贺。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不用你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各处找寻她的黄狗,把船头人忘掉了。

她一面在人丛里找寻黄狗,一面听人家正说些什么话。

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

一个妇人就说:“是砦子上王乡绅家大姑娘,今天说是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 人家命好,有福分坐那好地方!”

“看谁人? 被谁看?”

“嗨,你还不明白,那乡绅想同顺顺打亲家呢。”

“那姑娘配什么人? 是大老,还是二老?”

“说是二老呀,等等你们看这岳云,就会上楼来看他丈母娘的!”

另一个女人便插嘴说:“事弄妥了,好得很呢! 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 可乐意?”

有人就轻轻的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

“你听岳云二老亲口说吗?”

“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当时各人眼睛对着河里,口中说着这些闲话,却无一个人回头来注意到身后边的翠翠。

翠翠脸发火发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到这件事。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须要二老一句话。”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

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 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多人出门向河下走去。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只见那边正有人拿了个托盘,装了一大盘粽子同细点心,在请乡绅太太小姐用点心,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便想也挤出大门外到河下去看看。从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甬道下河时,正在一排吊脚楼的梁柱间,迎面碰头一群人,拥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路太窄了一些,翠翠虽闪过一旁,与迎面来的人仍然得肘子触着肘子。二老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 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 是忧愁吧,不是! 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 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挤到水边去,一眼便看到了自己家中那条黄狗,同顺顺家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选自沈从文《边城》第十章,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顺顺家水手之口,告诉二老请翠翠和爷爷去他家看赛龙船,暗示二老对翠翠有好感,也突出顺顺热情好客。
B.乡绅女孩虽然与翠翠是“竞争对手”,但她主动邀请翠翠坐上好位置欣赏赛龙船,这是因为乡绅家有碾坊作为陪嫁。
C.翠翠看到顺顺家请乡绅太太小姐享用点心,就“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表明她性格纯朴善良,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D.翠翠认为“碾坊陪嫁”是“稀奇事情咧”,暗示了她对这种“陪嫁”的不解,也突出了《边城》赞美纯真爱情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龙船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是因为赛龙船只是翠翠与二老故事的相交点,这体现了沈从文小说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B.第三段写二老在赛龙舟中的精彩表演,既与前文二老“已下河”情节相呼应,又引出下文街坊妇女讨论二老的内容。
C.选文部分通过翠翠的心理活动描写,补叙了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交代了这场爱情的渊源,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D.文章事件集中,无论是正面描写翠翠、二老,还是通过其他人来侧面描写,都突出了两人的爱情这个中心。
3.选文部分多次提到翠翠的“黄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黄狗在文中的作用。
4.沈从文认为《边城》“对人类‘爱’字一度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请结合教材内容与选文部分,谈谈你对这些“爱”的理解。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征

沙汀

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

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

夜在深沉下去。倘是往常,除开瘾哥们和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的储蓄。

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

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

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

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

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

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述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

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

他忽然发觉放枪比吹号痛快。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

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

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

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

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

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

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有慌鸡上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

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

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他随即自言自语道:

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

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

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

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

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

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

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

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

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

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

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鞍炮。

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

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

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

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

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

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

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

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

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

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

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

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12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
B.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的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
C.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
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
B.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
C.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表明王汤元在出征前的复杂心理。
D.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
3.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 完成小题。

大雪中的呼喊

牟群

①我又来到了这个让我流下眼泪的逼仄路段。我感谢那日的呼喊,让我的人生醒了过来。

②那日,天空飘着鹅毛雪,嘴里呵出的雾气似袅袅烟雾扩散开去,顷刻之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裸露的双手被冻得没了知觉。算了,还是把双手揣在兜里,头缩进脖子里,暖和些。

③前面是块斜坡,这块斜坡几乎垂直于水平面,可我根本没把它看在眼里。我刚踏上路面,“啪”,屁股与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哎哟,好痛!”我感到骨头与地面来了一场较量,地面无事,只是我有骨裂般的疼痛。双手按在地面上,光溜溜的冰覆盖在上面。我看看后面,我可以抓着一旁的枯草缩回去,再踩着来时的破裂马路退到家里。

④可我不想回去,我要走出这个深深的山沟,沿着破裂的山路走到柏油马路,穿过街道,穿过河流山川,抵达父母打工的地方。

⑤那年我十岁,相信只要自己一直跑就可以成为主宰者。于是,趁周遭安静下来,我蹑手蹑脚地沿着破裂的公路一直跑,直到这斜坡将我绊倒,使我第一次的远行落寞又激昂地收尾。

⑥摔倒后,我直埋怨。可恶,连这烂路也要欺负我?我不愿妥协。继续爬起来,拍了拍屁股,像冲锋的勇士一般直接跑下去。“啪嗒”。这次腿部火辣辣的,一阵热之后便是疼痛。我不能认输!我艰难地爬了起来,膝盖微屈,放慢速度,先用脚尖试探,再慢慢地把整只脚放上去。右脚忽向前奔去,左脚未反应过来,“啪嗒”,又摔倒在地了。

⑦完了,这次我真的起不来了。全身暖乎乎的,我忽然看见耸立的山峰,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高楼大厦朝我排山倒海而来。我父母模糊的身影也向我走来。“爸爸,妈妈……”我轻缓地叫了两声,随后失去了知觉。

⑧“找到了,找到了,在这里,快来人啊?你快醒醒!”这撕裂的声音伴着剧烈的摇动使我迟缓地睁开了双眼。我好像全身都不能动弹,唯有眼皮可以张开合上。我浑身都在抖动,舌头也不听使唤。

⑨天空飞着猛雪,我的身上还裹了一层。眼前这位梳着“二分头”的青年正跪着将我身上的雪推开。恍然一见,这模样似曾相识。噢,我想起来了。

⑩此前的某日放学回家,我坐在家门口做作业。梳着油亮“二分头”的他从我家门前经过,看着我在学习,就大声地对我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我没敢回应,只是腼腆地笑了笑,但还是受到了一些鼓舞,感觉心里暖暖的。此后,我也常常盼望着见到他,就像期待有人关注我的未来。有时他经过,我就故意弄出声响或者喊叫其他人来吸引他的注意。 不过,他大多是匆忙而过。

现在,他又在我面前叫了一声,不过这次不是鼓舞,而似怒吼一般。这一声喊叫,引来无数手电筒照射过来,我所躺着的位置成了黑夜里最亮的地方,嘈杂声瞬间包围了这里。我的独自远行牵动的竟是整个村庄。沉寂的夜色里,一村子的人聚集于此并喧闹起来。我听见人堆里,吐着各种声音。“这么小就到处跑,长大还得了。”“揍她一顿,长长记性。”“爸爸妈妈没在家里的娃儿就这个样子。”“娃儿就是要多管教。”……

“你们别说了,她现在身体很虚弱,马上送去医院看看。”他发话了,语调虽低。但语气坚定,像头怒吼的狮。

奶奶火急火燎地赶过来,边抹眼泪边说:“幺儿,你怎么样啊?”我紧闭着双眼,无论如何我也不想睁开。

“你们在家里等消息,我带她去镇上看看再回来。”这位青年雷厉风行地当机立断,说着就将我抱了起来。去往医院只能步行。旁人找来一件衣服盖在了我身上,他背起了我,一只手扶着我,一只手打着手电筒,快步地向小镇走去。

我以为自己走了很远,实际上我还未走出自己身处的村庄。

夜色里,只有我们走的地方有光亮,只有我们还在前行。我隐约听到后面传来阵阵嘈杂声,即使渐行渐远,那些声音依旧在我心里留下了疤痕。我虽已离开那里,但讨论从未有过休止,一直伴随到我的梦境里。那些声音听得越多,我越想跑,一直跑,一直跑。跑到了大海边,望着广阔的海面,吹着静静的海风,我从未感到如此轻松,快活。突然,海水涌了上来,随后下起了雹子雨,而且越下越大,叮叮当当,大地似乎正在演奏一支激昂的曲子。我睁开双眼,一看,噢,原来是屋檐上的雪正融化成水往下滴,嘀嗒嘀嗒。

我悄悄地环顾四周,这位青年已经趴在床边睡着了,响起了微鼾声。目光转向窗外,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树枝上被压了厚厚的一层。我试图回想昨晚的经过,印象里只有那些嘈杂声,还有一个勇敢的孩子闯荡世界,被大雪冰封阻拦,全世界都是白茫茫的,我不知去路。

护士走了进来,我赶紧闭上眼睛。这位护士为我换了液瓶,又拍了拍睡得正香的他:“大人要注意娃儿的液体,不要顾着睡觉。”“哦,好。”他猛然睁开双眼,显得局促不安。我督见他的眼里闪着泪光与血丝,我害怕与他对视,眼睛继续看向窗外。

护士出去后,他没说话,跟着走了出去。我感到一阵落寞,他是不是自己回去了?我死死地盯着液体,就像盯着我无人照看的人生,生怕我永远地留在这里。液体一滴一滴地流下,我的心随之提了上来,就在我准备大叫护士时,他回来了。他身上还有雪,脸色通红,疲惫依旧清晰可见。他双手提着冒着热气的饭菜,后面跟着护士。

“醒啦,来吃饭。”“哦,好。”

饭后,液体输完,我跟在他后面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去。有时他很奇怪,踉跄几步,我以为他要摔倒了,一会儿又走稳了。我不知道怎样和人主动交流,我们就这样默默地走到我家。他看着我走进家门,我还是不敢说话。

“好好读书哈!”响亮的一声划破了大雪后的孤寂。

“嗯!”这一声似乎使我得到了久违的释放。

奶奶闻声赶了出来,“谢谢你啊,小伙子,给你添麻烦了,快进屋子里烤火。”

“没有麻烦,不用了。”他的声音依旧那么低沉。

我们朝着各自的方向走去,没有回头。

后来,从家人的谈话中得知,他是当年新来的村支书,于第二年冬日因白血病融进了山林里的泥土中。少年时,我多次去寻找过他,皆挂着两条泪痕而归。只是我不再畏惧寒冷,不再想着逃离。

再次抵达这条路,眼前已不再破烂,不再狭窄。青山如旧,风雪如常,而我再也不曾听见呼喊。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节)

1.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第⑯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结合小说内容,赏析标题“呼喊”一词的含义。
4.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事,请赏析其效果。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逛庙会

文清丽

门很旧了,门楣右上角有一块牌子,黑色,上面红字写着五好家庭的字样。

进得门来,正中八仙桌上放着一个挂钟,长长的钟摆当当地响着。电视画面上是一个头戴官帽、身穿红袍的人,扯着嗓门唱着的是本地戏,秦腔。

你喝水不?声音是从炕上发出的。炕上坐着两个人,男的八十多岁了,胡子都白了,眼睛微微眯着,不知是在听戏还是在睡觉。女的头发还没有完全白,但看起来也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老花镜,边做着针线边问,问了两声也没人回答,她就转过头看老头。挂钟当当当地响几下,还有就是电视里哇哩哇啦的唱戏声。

把电视关了。老头终于发话了。

老太太不理他,自顾做着针线活。针在布上噗噗地响着,一下一下又一下。

老头动了动,好像要起身,可是刚动了一下腿,就累得不停地直喘气。

你说你半夜三更地欺负人不够,还要管人?老太太很不高兴。

老太太说的是昨天晚上的事。好不容易睡着了,突然感到面前站着一个人,老太太吓了一跳,以为是梦,拉开灯,老头在炕下,衣裳整整齐齐,说,快点,起来,咱们去割麦,人家都快割完了。老太太说这大半夜的,割什么麦?快睡觉。老头不再理他,自己出门了。

我的老天,老头八成是脑子糊涂了!老太太吓出了一身汗,这可是第一次发现这事。忙披着衣服跑出门,老头正准备拉架子车。老太太拉住老头,七劝八扯才算劝到炕上。第二天老太太问昨天晚上之事,老头一概不知。老头认为是老太太故意编谎,姑娘打电话来,他一遍遍地给闺女告状。老太太一把抢过电话,大声说,不是像他说的,我向毛主席保证。

老太太接完电话,笑了,老头也笑了。老头说闺女娃好着不?还有咱儿咱孙,都好着吗?

好着呢,六个都好着呢,不是给你说过了吗?老大又升官了。老二的姑娘都要结婚了。老三说他过两天要出国。老五好几天没有来电话了。

那你找人去给老五打个电话。

电话打给老五,儿子说单位忙,父母自己注意身体,不等这边应话,那边电话就放了。

老太太拿着针线的手忽然停下来,好像是想到了什么事,脸上渐渐出现了笑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她说,人都说李庄庙会上戏挺好看的,都唱的是本戏,还穿着戏服,打着脸子。

老头还是保持着自己刚才的坐姿,背靠着被子,让人怀疑他是个雕像。

这时老太太闻到一股臭味。被子一拉,老头拉炕上了。老太太生气,说,要拉,你言一声呀。

给老头换衣服时,她突然手停住了,感到这腿与往常不一样,冰凉,而且发硬。再往上摸,也是凉的。老太太一下子害怕了,说,你咋了?别吓我。她发现老头眼睛闭上了。老太太说你别这样吓我,人都看戏去了,你要走,也不能这时候走呀?我还没给你洗脚剃头呢,还没给你穿上寿衣呢。

老太太急忙往出跑,一家家地敲门,第四家时,出来个女人,是个新媳妇。

老太太说,你三爹不行了,你跟我走。

脚洗完了,头也剃了,要给他穿寿衣时,老头突然睁开眼,冷冷地说:干啥,干啥,你想活埋我?我让我儿我女从城里回来收拾你。

新媳妇吓了一跳。老太太却高兴地说你没事?

你就盼着我死。

没事了,没事了,你回吧,牛蛋媳妇。

饭吃了,老太太刚要上炕,老头突然说,你把我的寿衣做好了没?我咋不见你做。

你晚上睡着了,我做的。新里新面,好看着哩。

怕啥呢,你白天就做吧,我看着不难受,心里还踏实。

老太太眼泪就出来了,没有说话。

老太太说有时候真想叫咱儿咱女都回来,你看人家的儿女都在跟前守着,热热闹闹的。

胡说,娃有出息,才能在城里待着。

谁说不是呢?娃不在城里,咱有这么好的条件?

俩人又是坐了半天,老头突然说要不你把我推着,咱们都去逛庙会。

那个新媳妇来了,让老太太去她家教她做馍放碱。

老太太回到家时,屋里没有人,找轮椅,也不见了!

老太太沿着轮椅的车辙找。轮椅在屋后沟后的崖边,人,不见了。

我的妈呀!老太太放声大哭。这时,一个声音叫住了她,是老头,坐在油菜地里。

这花多好看呀,我坐在花里,都好像成了刚领你进门时的小伙子。老头说着,笑了。

是呀,你那时候劲多大,背着我走了四五里路。一晃,咱都过了将近六十年。

我活不了多久了,我走了,你就到儿女那儿去,我到底还是放心不下你!钱省着花,将来没人管你了,你就花钱雇人。老头说着,流下了眼泪。

别瞎说,你得活一百岁呢!回家,我给你穿暖和点,咱一起去逛庙会。

回到家里,俩人穿好衣服后,老太太拿出一只塑料水壶,灌上开水,挂在轮椅前。又拿出一沓厚厚的尿垫放在车后。

老太太推着老头上路了。老头手里拿着一束油菜花,边看边笑,地里麦子长得真喜人,桃花杏花开着,油菜花当然就不用说了。老太太一路说着话,老头一路看着景。不觉间庙会就要到了。锣鼓声越来越近了,人声越来越密了,老太太说老头,过了这个小河,就到了!没人应声,老太太也习惯了。

哎,老头子,快听,唱的是《铡美案》。说着,走到前面给老头系扣子,她呆了,老头拿花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垂下来了。一摸唇,是冰的,没有喘气的声音,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你要走,也得等我给你换好衣服呀!这声音刚开始挺大,慢慢地就被此起彼伏的锣鼓声淹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逛庙会”,但实际上老头在尚未到达庙会时已经去世,给小说笼上了一些悲剧的意味。
B.这对老夫妇的儿女很有出息,夫妻二人在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十分渴望子女的陪伴,他们的境况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C.老太太找到老头时,他正坐在油菜花中,两人一起回忆新婚时的情景,流露出无法回到从前的无限惋惜。
D.老夫妇俩偶尔斗气拌嘴,却让人感到爱意融融,他们相依相守经历人生风雨,展现出人间真挚的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这个家的环境,既暗示出主人的年龄特点,也为小说营造出一种舒缓的气氛。
B.小说多通过直接描写来刻画老太太宽容体贴的形象,而老头的形象则主要通过老太太的反衬来塑造。
C.小说的叙述焦点大多集中在老太太身上,通过她的视角和感受来讲述,有利于表现其内心的情感。
D.本文大多是日常琐事,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沉闷,这与小说合理运用富有世俗情趣的细节描写有关。
3.老头在看庙会的途中悄然故去,这一意外结局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请找出三处。
4.这篇小说叙事节奏张弛有致,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三(阶段性测试七)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鹳羽

杨逸

①那发子弹改变了我,我却无法改变那发子弹。

②那是一九九三年春天,我从非洲南部飞回故乡——克罗地亚的布罗德小镇。没有别的生命比候鸟更知道什么是漫漫长路。我飞了八千公里。地中海和撒哈拉以永恒之口吞噬我的祖先、同伴。与永恒搏斗,翅膀是我唯一的武器。

只要我能活着回来,这里的一切就都活着。大地活着,天空活着,橡树活着,天竺葵活着,萨瓦河里的鱼虾也活着。红顶小房子,自行车,旧瓦上的青苔,河边湿霉的气味,胡椒粉味,咖啡味;人们嘴角谜一样的微笑、脂肪、金黄色的头发、祷告、烟草、葡萄酒、领巾和蕾丝桌布——一切都活得跟我离开时一样。

④还有一样东西,我至死不会忘记——有个男人的猎枪也活着。

⑤我是被第二发子弹打中翅膀的倒霉蛋。砸落地面那一瞬间,带着必死的绝望,我遇到了后来的父亲。他是个胖胖的、戴着眼镜的老头。当时他在院子里,手拿小锹,脚边是一堆球根植物。他抱起我,不像抱起一只垂死的鸟,而是个提前分娩的早产儿。

⑥他的房子里有个床头柜,上面有张合照,胖老头、他妻子、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合照旁有个紫红色的退休证。老头自我介绍说,他叫维克奇。维克奇从柜子里拿出酒精、纱布。对我说,我妻子去世前,我照顾了她三年,我是个好护士。他抚摸着我簌簌发抖的头颅,说,小家伙,你可以相信我。

⑦在新世界里我有了名字,玛莲娜。

⑧时间来到秋天,我的伤口上,最后一小块儿愈合的皮肤也覆盖了羽毛。维克奇架起梯子,抱我来到屋顶。他很胖,爬梯子很吃力。

飞吧,玛莲娜,回去做天上的天使。”“我会死在人间的,别忘了我,玛莲娜。

⑩傍晚,维克奇独自一人坐在灯下,手里是一小瓶白兰地。他把妻子的照片放在胸口,酒把他灌醉,孤独围剿了他的眼泪。我走过去,用被永恒之口诅咒过的翅膀,把酒瓶扫落在地。我毁于人类又重生于人类,我活着,却再也不能飞翔。我的翅膀再不是切割云层、凌越海洋的武器。我不甘,暴躁,抑郁。黑色鹳羽像沉沦的命运。

⑪维克奇用树枝在屋顶为我弄了个窝。他费了很大力气。那是三月。维克奇的头发被屋顶的风拨来拨去。我想走过去为他弄平,院子里开进一辆轿车。他女儿回来了。

你不该为它爬那么高,爸爸!维克奇的女儿很不高兴。她为维克奇买了藏蓝色外衣,卡其色裤子,还为他带了姜饼、唐莴苣和一瓶达尔马提亚葡萄酒。用餐时她一直在心疼自己的父亲。

⑬八年过去了。时间把维克奇和我变成了最坚固的父女,代价是维克奇势不可挡的苍老。

⑭白鹳正在成群结队地归来。它们飞翔的姿态是那么瑰丽、壮美。可是年复一年,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飞去,归来,归来,飞去。

⑮这让我把它的到来视为冒犯。它是一只雄白鹳。那天,它带着非洲归来的仆仆风尘,落在了维克奇家屋顶。它的羽毛还飘散着海水的咸腥,腿上有好几处磕伤。它没跟我打招呼,可它的眼睛对我说,你是谁啊,美丽的姑娘?

⑯翅膀又变成了我的武器,用来驱逐雄白鹳的武器。我们结结实实地打了一仗。我是不会上他当的。可是第二天,我们还是做了夫妻。我以为维克奇会笑我,他说,爱情从来都是石破天惊的,新婚快乐,玛莲娜。

⑰他给它起名叫阿克。石破天惊只是瞬间的闪电,我和阿克的生活很快就变得乏善可陈。阿克每天在同一时间出去捕鱼,每天补都一样的鱼,又在同一时间回来。不捕鱼的时候,它就一趟趟衔回树枝、干草、碎布和泥土,不厌其烦地打理我们的窝。它不会说甜言蜜语,我希望它能讲一些迁徙路上的奇遇,可它只会说,该吃饭了,玛莲娜。

⑱冬天,我又孤零零地搬进了维克奇的房子。我生了四个孩子,我有丈夫,可我又恢复了单身。这很荒谬,可事实如此。就在八月的时候,阿克和我一起,目送我们的孩子翱翔天际。它们一朝离巢便永远不再回来,它们只追随阳光和温暖。孩子们飞走后,阿克也消失了。维克奇很生气,我没法对他解释只要翅膀健全,所有白鹳都会像梦游一样飞走。这种本能如同神谕,就像人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⑲冬夜格外慢长。维克奇的屋檐下栖息着两个孤独的灵魂。我从梦境里醒来,春天已经回到了布罗德。可我不想回到屋项,那个巨大的窝里全是回忆。伤心的回忆。

⑳没想到,刚回到屋顶我就打了一仗。

㉑一只羽毛擀毡的脏白鹳,嘴里街着干树技,在修我的窝。我扑过去,踢在它毫无防备的腿上。它趴下了,趴在了窝里。我抖开翅膀,重拍击它的后背,一下,两下,许许多多下,它不还手,它在默默承受。玛莲娜,那是给你的鱼。挨揍的笨蛋终于说话了,它叫阿克。它飞了八千公里,第一个回到了布罗德。它一定经历了大难不死。

㉒我们每年都会抚育四个孩子。秋天,它是最后一个离开布罗德的候鸟。春天一定第一个回来。它说,如果白鹳们都回来了,还是没有它,玛莲娜,不要再等我,有生之年,去找别的伴侣。它知道我们都做不到。我会等你到春天的最后一天。

㉓我和阿克这样度过了十六年。

㉔二〇一七年春天,阿克不再是第一个回到布罗德的白鹳。镇上的每个人都为阿克虚构了一份可能。那是一串长长的事故清单。雷电击中、磁场失灵,翅膀受伤,沉入大海。排在首位的是猎杀。我浑身战栗。最友善与最残暴的,对我和阿克而言,都是人类。阿克一直守口如瓶,不讲归途的任何事。我此时才回过神,让它沉默的,一定是血腥和险恶。

㉕我很快就奄奄一息。我扭过头,亲口啄下一根黑色的鹳羽,放到维克奇手里。我知道对于人类,这将在怀念中成为挚爱。而属于我的怀念即将来到最后期限。阿克为了诺言,用生命飞翔了十六年,这一次,到了我为诺言画上句号的时候。

㉖我想着这一切,缓缓闭上了眼睛。

㉗我听到,维克奇和布罗德的人们,一边欢笑,一边哭泣,声音像小镇旁澎湃的河水,                        

1.第③段画线部分是否可以改为“大地、天空、橡树、天竺葵、萨瓦河里的鱼虾都活着。小房子,自行车,旧瓦上的青苔……一切都活得跟我离开时一样”?请阐述理由。
2.维克奇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
3.本文以雌白鹤的视角而非以维克奇的视角展开叙事,请从构思方面加以赏析。
4.请根据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27段横线上的情节。(100字以内)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宝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只能从“司机之家”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恶劣、寒冷荒凉,因而心灰意冷,但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下面出场,而是借助惠嫂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没有着意于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的叙述方式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3.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4.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发芽

红柯

老人一直望着外边的树,整个夏天他都这样看树。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间了进来,树叶一下子变黄了。

两个中年人走进院子,一个是老人的儿子,一个是连里的木匠。他们从东边空房子里抬出又宽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条一条摆开,院子里亮晃晃。

女孩问老人:这是干什么呀?

老人说:给爷爷做棺材。

爷爷你很健康呀。女孩眼睛湿了。

健康的时候才能做出好棺材。

几年前,木料从林场拉回来的时候是湿的,女孩可以闻到树液的清香。那时她只有十岁,现在她十五岁了,跟一棵小白桦树一样了,走到哪里都是亮亮的。

女孩说:爷爷你不害怕吗?

爷爷不怕,爷爷打过仗种过地,爷爷用枪和锄头对付过死亡。”

可它又缠上你了。

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老人敲敲那些木料,爷爷坐车去。这是我的坦克。

木匠说:咱给你弄个好坦克。

院子里全是叮叮的斧子凿子声和嗡嗡的锯子声,两个中年人叼着烟卷一声不吭干活儿。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半闭着眼睛,里边有一种柔和沉静的光,跟海子里的水一样。老人又干又瘦,可老人很结实。太阳和风把他打磨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老得不能再老了,太阳和风也啃不动他了。他坐在阳光和风里,他就跟外边的大戈壁一样,坚硬而辽阔。

院子里的木料不见了,棺材蹲在地上,让人望而生畏,就像那里蹲着一头金黄的狮子,威风凛凛。

女孩从来没见过这么厚实的木头,女孩用手卡一下,板子很厚,把她的手都卡疼了。

老人说:薄板子盛不下爷爷,爷爷会把它压塌。

来一帮人抬棺材,他们都是连里最壮实的汉子,他们给棺材捆上粗绳,前后两根杠子,壮汉们嘿嘿用劲往前挪。棺材离地面只一道缝,昂首挺胸就像要下水的巨轮。棺材滑进屋里。连长揭掉黄帽子:当年咱们的万吨巨轮就是这样下水的。女孩不懂这些,连长叔叔就告诉她: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女孩说:我爷爷就是连里的骄傲。

爷爷打过仗,爷爷在战场上就跟狮子一样;爷爷也能种地,爷爷种的庄稼个个都是好样的。爷爷说。

你把它们说得跟人一样。

庄稼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你种的你就能听见它们拔节抽穗长个子。

阳光一下子把窗户挤破了,跟彩釉一样浇在棺材上,棺材雄浑而明亮。

女孩回到自己屋里画画。她喜欢画画,她的画在整个团中学还是挺有名的,有小画家之称。老人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梨子很黄很肥,就像毛色光滑的鼠趴在树上。老人吃了一个很大的梨子。他的牙齿只剩下几颗,他的嘴巴几乎是个黑洞洞,梨子喜欢这个黑洞洞,梨子一直钻到老人的脚后跟,老人浑身上下甜丝丝的。

有些梨子大半埋在土里,甜甜的梨肉让虫子咬得千疮百孔。梨子在下沉。沉没的地方梨肉变成棕褐色,那已经接近泥土的颜色了。老人看自己的手脚,干硬粗糙黑乎乎的。他也在接近泥土。老人穿过果园,来到荒凉的墓地。

他们刚来这里的时候,地上只有一寸厚的土,撒下的种子长不出庄稼。就在上级命令他们撤离的时候,老连长病逝了,老连长成了大漠深处第一个死者。他们挖很深的墓坑,里边全是沙石。大家就刮地上那层薄土,垫在墓坑里,在棺材上也覆了土。他们严守入土为安的古训,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老连长风干成木乃伊。他们要看着青草长出来再撤走。那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青草果然爬上连长的坟头。这无疑是一种信号,一种绿色田园的信号。

地上的土年厚起来。土是从连长的坟墓开始变厚的,就像连长身上长出来的。老兵们说:人都要变成土,埋在新疆变的土就更多。老兵们全都躺在那里了。活着的寥寥无几,他是这里惟一的老兵。他得好好看看这个秋天。天是青的地是黄的,天地之间的那颗太阳丰满而悠闲。太阳再也不是狮子了,狮子蹲在他家里。

女孩问老人:你干吗要离开我们?

老人说:人老了就得死,爷爷已经活得太久了。

我会死吗,爷爷?

你不会死,死亡不认识你。

死亡认识你吗?

死亡认识年纪大的人,它不认年轻人,好孩子你好好活吧,活着是很有意思的。

我还是感到害怕,爷爷。

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

我知道了爷爷,我要画画。女孩回到她的小屋,继续画画。

老人一个人坐在屋里,棺材蹲在他的身边,就像一匹骏马在等待骑手跨上去。

老人睡着了。睡眠中的老人依然能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梦中的梨子金光灿烂,又圆又大,散发甜丝丝的芳香。酥软的梨子一点一点融入泥土,跟积雪消融一样。太阳也是酥软的,太阳的一半被地平线咽下去了,大地在吮吸黄澄澄的阳光,太阳被大地吸到肚子里去了。

老人告诉他的孙女:爷爷睡一会儿就起来。老人相信他还会升起来。别人不信,女孩绝对信。

这时候,女孩已经画出了那颗太阳。女孩画的是一颗梨形太阳,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头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点点金黄,太阳好像在发芽。太阳确实在发芽。只有成熟而饱满的种子,才能顶破泥土从大地里长出来。女孩用笔在画面下边写一行字:太阳发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一直盯着树看,感受时节的微妙变化,发现树叶变黄,他自知时日不多。
B.老人说“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这体现了老人积极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C.“薄板子盛不下爷爷”,因为老人认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辉煌的一生。
D.老连长坟头长出的青草,承载着老兵的期望,激励战士长期守土,接续奋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把棺材比作“坦克”“狮子”“骏马”“巨轮”等,形象地表现了爷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
B.文中划线句子中“挤”“浇”两个动词,使静态之景富有动感,张力十足,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
C.爷孙的对话充满情趣与哲思,展现了老人对孙女进行生命教育的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D.小说按照时间推移进行叙述,节奏自然,同时注重场景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呈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
3.请结合全文,依次分析女孩对不同生命状态的感悟与理解。
4.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太阳发芽》也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眼前的一切”也同样“不再那么可怕”,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昨日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

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民国”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孟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

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鲜明,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
B.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
C.孟老板走过东街,“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遇到挑水的老王,两人也是“没有事”,反映当时底层民众内心的压抑苦闷。
D.“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是批评孟老板不念亲情,卖女还债,令人鄙夷。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将孟老板的现在与过去交错呈现,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舒缓叙述节奏的作用。
B.“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小说语言淡而有味,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思考。
C.“闲笔”指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就是这样的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
D.结尾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背景凸显孟老板的渺小,烘托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
3.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最响的炮仗”的多重意蕴。
昨日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10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3.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蒋仕筏

袁良才

①“新明的茶叶,焦村的伞,乌石的奇人几箩筐。”这是猷州古邑流传甚广的民谣。蒋仕筏,乌石人氏,算是一个奇人。

②仕筏少小家贫.不知是遗传还是营养不良,读初中时,人瘦得像根葵花秆儿,却顶着个葵花盘似的大脑袋,各门功课一塌糊涂。只有美术老师刘平把蒋仕筏当香饽饽,说这小子有异禀!

③刘平是上海知青,父亲是美术学院教授,幼承家学,画得一手好画。一次,刘老师在课堂上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蒋仕筏在课桌下面搞小动作,刘老师噔噔几步过来揪住了他,练习簿和铅笔头啪啪落地,刘老师捡起一看,傻眼了!纸上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自己!刘老师大喜过望,从此把蒋仕筏当心肝宝贝一样供起来.教他写生,画素描,画石膏像……

④画画是个烧钱的行当。蒋仕筏上学交几块钱的学杂费都是娘老子省吃俭用抠出来的,哪里供得起他学这个!

⑤蒋仕筏没能考上高中,刘老师早回上海了,谁也帮不上他的忙,只好回家务农。过了些年,出现了打工潮,仕筏也被潮水裹挟着去了南方。他身单力薄,在建筑工地上干粗活吃不消。老板的老娘,几乎天天往工地上跑,一是出来散心,二是帮儿子监工。仕筏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太太看在眼里,老太太全学给儿子,老板冷笑道,开工资的时候,您再看他的怂样吧!不想还没到开工资的日子,老太太突发脑出血过世了,老板悲痛欲绝,哭号着天天想着挣钱,竟忘了带老娘去一趟照相馆!蒋仕筏闻言,不失时机地把一幅偷着画的老太太的肖像递了上去。老板左看右看,哭了笑,笑了哭,说,像!太像了!你小子在我这里干,是大材小用,明珠暗投啊!慷慨地拿出三千元以表酬谢。

⑥蒋仕筏带着这笔钱回到了老家,娘老子天天唠叨着要他学手艺。砖匠,木匠,铁匠,都是力气活,仕筏有自知之明.自己吃不了那个苦。就学油漆匠,活计松快些,器具上画些花花草草、飞禽走兽、仕女神仙,主人家喜欢.又可让自己大显身手。哪料到,娘老子搭了一桌拜师酒,仕筏漆匠没学三天,浑身长满了漆疮,奇痒难耐,出门能把鬼吓活!

⑦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突发奇想还是经高人指点,蒋仕筏在镇街上租了个门面,“天真岁月”画店正式开张营业。一连数日,仕筏没揽到一笔生意,倒是隔壁的蒙娜丽莎照相馆门庭若市,笑语声喧。他正疑惑,见一个当年的同学马丽袅娜地走过来,忙上前搭讪道,马丽,要不要画张像,把美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

⑧马丽撇着嘴答道,你画的有照相机照得漂亮、逼真?价钱还死贵!

⑨如一声炸雷轰顶,蒋仕筏又一脚掉进了冰窟窿里……

⑩以前,画店倚里歪斜地硬撑着,偶尔有几个路过的城里人会进店找他画像,勉强糊口。不过小镇人发现,蒋仕筏似乎有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以前他整天缩在屋里不见人影,仿佛羞于见人。现在从早到晚,无论刮风下雨,都坐在店门口,目光如猎犬般追逐着过往的行人,确切地说,是追逐着来来去去的大姑娘。

⑪有几次,蒋仕筏竞异常兴奋地“呼啦”从小马扎上弹起来,不管不顾地冲进人群,对某个大姑娘连哄带劝、连拉带扯,硬是把人家弄进店里,不一会儿,那女人便满面羞红地跑出来,大喊大叫:臭流氓!不要脸!

⑫消息很快在镇街上不胫而走:蒋仕筏这小子成花痴了!要给漂亮女人画人体画,画一次给一百块!派出所也接到群众举报,传讯了蒋仕筏,蒋仕筏一脸悲壮,大义凛然,怒吼道,都什么年代了!难道还会出现旧社会刘海粟画人体画被通缉的闹剧!

⑬这种闹剧当然不会出现。蒋仕筏终于画成了一幅油画《纳凉的村姑》,画面唯美:夏夜的农家小院,葡萄架下流萤明灭,绿叶微拂,青石板上燃着一截艾蒿,淡蓝色的烟雾如梦似幻,一张暗红色古旧的竹凉床上侧卧着一个似乎刚出浴的年轻女子,瀑布般散开的满头秀发闪耀着水滴的光芒,行云流水般的身体曲线,漫溢着青春的气息。不出意料,这幅画斩获了全国大奖。

⑭蒋仕筏一举成名。此后登门求他画像的人踏破了门槛。仕筏收费不菲,日进斗金,奇怪的是,不管对方出多高的价,他拒绝再画人体画。

⑮皆不知其故。

⑯一次,蒋仕筏在接受省电视台《诗书画》栏目专访时,才道出原委:

⑰我那幅成名作的模特就是我的妻子。在我开始尝试画人体画时,她们不是骂我“臭流氓”,就是狮子大开口!只有我的妻子不要一分钱报酬,答应让我画,她埋着脸羞怯地说,你画了我,就该娶我!我庄重地承诺了她!只有她是最圣洁干净的,除此之外,还有值得我画的人吗?!

⑱蒋仕筏夫妇二十周年结婚纪念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油画展,共展出九十九幅千姿百态的人体油画,画的都是同一个女人。

⑲蒋仕筏和妻子共同出席了画展开幕式。他和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她躺在冰冷的楠木骨灰盒里。

⑳妻子死于白血病。

㉑画展结束,全部画作拍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被蒋仕筏悉数捐给了一个攻关白血病的科研机构,他想借助自己的绵薄之力挽救更多年轻美丽的生命。

㉒蒋仕筏还是开他的画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平老师发现了蒋仕筏的绘画天赋,从此对他倍加关注,悉心培养。这段经历,为蒋仕筏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B.建筑工地老板辞退了蒋仕筏,觉得在这里会埋没蒋仕筏的能力,蒋仕筏也只好带着老板给的报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C.老同学马丽的话深深刺激了蒋仕筏,迫使他不得不另寻画店的出路,一改原先整天缩在屋里的习惯,主动走上街头。
D.蒋仕筏妻子对蒋仕筏事业的支持和付出,成就了蒋仕筏,妻子堪称蒋仕筏的知音,蒋仕筏决定不再为妻子以外的人画人体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扣一个“奇”字展开,既突出了蒋仕筏的奇,也突出了周围人的奇;既写了他出身之奇,也写了他能力之奇。
B.“学杂费都是娘老子省吃俭用抠出来的”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蒋仕筏家庭的贫困,既照应了前文,也为后文写他外出打工埋下伏笔。
C.小说善于蓄势,先写蒋仕筏建筑工地打工、学油漆匠的失败,再写他发挥特长开画店迎来转机,直至他绘画事业取得成功,跌宕起伏。
D.小说巧妙安排电视台专访这一场景,道出了前文蒋仕筏拒绝再画人体画的原因,从侧面表现了蒋仕筏妻子对他的信任。
3.小说第⑪~㉒自然段,是怎样体现蒋仕筏从狂热到深沉的心理变化的?请简要说明。
4.《变形记》叙述了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的“奇事”,本文则塑造了蒋仕筏的“奇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其“奇人”形象特点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