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1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宣王A不能B用C适梁D梁惠王不果E所言F则见G以为迂远H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
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孙三代”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孟子指出应减税宽刑来让百姓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有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老百姓就愿意为君王打仗了。
B.孟子在批评不施仁政的国君常年夺占百姓农时,使老百姓不能奉养父母,导致家中父母、兄弟妻子陷入各种困境之后,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C.孔孟认为“利”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所以很少谈及“利”。太史公认同孔孟的观点,反对追逐利益,并认为天子和庶人追求利益的弊病没有什么不同。
D.在当时各国变革的背景下,君王们崇尚战争,把富国强兵作为当务之急。孟子对德政的推崇不符合那些国家的需求,因此其主张未被各君王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5.当司马迁读到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时,曾“废书而叹”。其“叹”有慨叹也有赞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昨日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

皇甫冉

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可过。

处处艺兰春蒲绿,蒌蒌藉草远山多。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

更使轻桡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


【注解】①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古人要踏青郊游。②新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指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在此宴游
(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开头,问中有答,自成一格。作者听说新亭这个地方值得去看看
B.颔联具体描绘,在李明府的后亭看到了兰花遍地、春浦泛绿,茂盛的草木构成了一道风景,则山峦连绵。
C.颈联用陶渊明和王羲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游赏李明府后亭之后的情感,欣喜之中不乏些微的遗憾之情,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
D.全诗描写细腻,选景自然,体现了时令节日特有的风致。诗句前后照应,颈联则照应了首联次句,浑然一体。
(2)有人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佳兴不尽”,也有人说尾联是作者“兴尽而返”。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兰化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太阳越升越高。天空像是刚洗过,简直就是一整块晾晒的农家蓝花布,那么亲切,那么好看地在微风里飘展。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朝晖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一个奇迹

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下列句中的“那么”与文中加点的“那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要到周家来。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借那么二三十个麻袋就够了。
D.也不能那么说,作用当然有。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B.《新唐书·韩愈传赞》中写:“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C.李斯《谏逐客书》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四人坐定,一面把盏,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这片洒满朝晖的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很多华章,创造着很多奇迹。”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杜审言,河南洛阳人,本诗是杜审言扈从武则天去长安期间所作。②上林苑: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③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语气平缓,点明宦游的处境、地点,照应了题目的“京中”,勾勒了整首诗的背景。
B.颔联用“上林苑”“细柳营”都比喻长安,描写了京中春天的盎然生机,表达诗人内心的欢乐。
C.颈联诗人想象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诗人以虚衬实,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
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诗人直接和大自然对话,要大自然偿还自己春天,洋溢昂扬乐观的情绪。
2.“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首诗歌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你从本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祏,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陛下守A此常谦B常惧之C道D日慎E一日F则宗社永G固H无倾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因这期间为治世局面,故称“贞观之治”。
B.靡,指无、没有,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靡”意思相同。
C.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D.陵,指欺压,与《荆轲刺秦王》中“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陵”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常怀畏惧之心,这样才能让别人在君主有过失的时候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提出意见。
B.为了阐明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唐太宗多处引用了《易》中的话语,这说明《易》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崇高,长期被奉为神圣的经典。
C.君主地位尊崇,极易产生骄矜自傲之情,而唐太宗有着与多数帝王不同的执政心态,他提倡谦让,鼓励大臣进谏,这确实难能可贵。
D.“谦让”是一种美德,在贞观君臣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由于有谦让品德,唐太宗就对他们亲近优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2)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板人作总结

赵树理

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因为晚上多谈了一会儿话,第二天醒得迟了一点。他们一醒来,听着村里地里到处喊叫,起先还以为出了什么事,仔细一听,才知道是唱不是喊。老杨同志是本地人,一听就懂,便向大家道:你听老百姓今天这股高兴劲儿!‘干梆戏’唱得多么喧!

正说着小顺唱着进公所来。他跳跳跶跶向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道:都起来了?昨天累了吧?看神气十分得意。老杨同志问道:这场斗争老百姓觉得怎样?小顺道:你就没有听见‘干梆戏’?真是天大的高兴,比过大年高兴得多啦!地也回来了,钱也回来了,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什么事有这事大?老杨同志道:李有才还在家吧?小顺道:在!他这几天才回来没有什么事,叫他吧?老杨同志说:不用!我们一早起床到外边遛一下,顺路就遛到他家了!小顺道:那也好!走吧!小顺领着路,大家就往老槐树底来。

才下了坡,忽然听得有人吵架。区长问道:这是谁吵架?小顺道:老陈骂小元啦!该骂!区干部们问起底细,小顺道:他本来是老槐树底人,自己认不得自己,当了个武委会主任,就跟人家老恒元打成一伙,在庙里不下来。这两天斗争起老恒元来了,他没处去,仍然回到老槐树底。老陈是他的叔父,看不上他那样子,就骂起他来。区干部们听老杨同志说过这件事,所以区武委会主任也才来了。武委会主任道:趁斗倒了恒元,批评他一下也是个机会。大家就先往小元家。老陈正骂得起劲,见他们来了,就停住了骂,把他们招呼进去。大家批评小元,结论分三条:第一是穿衣吃饭跟人家恒元们学样,人家就用这些小利拉拢自己,自己上了当还不知道;第二是不生产、不劳动,把劳动当成丢人事,忘了自己的本分;第三是借着一点小势力就来压迫旧日的患难朋友。区武委会主任最后等小元承认了这些错误,就向他道:限你一个月把这些毛病完全改过,叫全村干部监视着你。一个月以后倘若改不完,那就没有什么客气的了!老陈向小元道:你也听清楚了,也都承认过了!看你做的那些事以后还能见人不能?老杨同志道:你老人家也不要那样生气!一个人做了错,只要能真正改过,以后仍然是好人,我们仍然以好同志看他!从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尽责备他也无益,我看以后不如好好帮助他改过,你常跟他在一处,他的行动你都可以知道,要是见他犯了旧错,常常提醒他一下,也就是帮助了他……

谈了一会,已是吃早饭时候,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就从小元家里走出。他们路过老秦门口,冷不防见老秦出来拦住他们,跪在地上咕咚咕咚磕了几个头道:你们老先生们真是救命恩人呀!要不是你们诸位,我的地就算白白押死了……老杨同志把他拉起来道:你这老人家真是认不得事!斗争老恒元是农救会发动的,说理时候是全村人跟他说的,我们不过是几个调解人。你的真恩人是农救会,是全村民众,哪里是我们?依我说你也不用找人谢恩,只要以后遇着大家的事靠前一点,大家是你的恩人,你也是大家的恩人……老秦还要让他们到家里吃饭,他们推推让让走开。

李有才见小顺说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找他,所以一吃了饭,取起他的旱烟袋就往村公所来。从他走路的脚步上,可以看出比哪一天也有劲。他一进庙门,见区村干部跟老杨同志都在,便道:找我吗?我来了!小保道:这老叔今天也这么高兴?有才道:十五年不见的老朋友,今天回来了,怎能不高兴?小明想了一想问道:你说的是个谁?我怎么想不起来?有才道:一说你就想起来了!我那三亩地不是押了十五年了吗?他一说大家都想起来了,不由得大笑一阵。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最好你也在村里担任点工作干,你很有才干,也很热心!小明道:当个民众夜校教员还不是呱呱叫?大家拍手道:对!对!最合适!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大家想请你把这次斗争编个纪念歌好不好?有才道:可以!他想了一会,向大家道:成了成了!接着念道:

阎家山,翻天地,

群众会,大胜利。

老恒元,泄了气,

退租退款又退地。

刘广聚,大舞弊,

犯了罪,没人替。

全村人,很得意,

再也不受冤枉气,

从村里,到野地,

到处唱起干梆戏

大家听他念了,都说不错,老杨同志说:这就算这场事情的一个总结吧!

谈了一会,区干部回区上去了,老杨同志还暂留在这一带突击秋收工作,同时还在健全各救会组织。

(节选自《李有才板话》,1943年10月写于太行)

注:①这地方把不打乐器的清唱叫干梆戏。②恒元,就是地主阎恒元。③板话,一种曲艺节目,表演者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词句。选文末尾就是板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农民斗争取得胜利、实行减租减息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乡村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B.在老陈骂小元的情节中,运用侧面描写,塑造了小元身上斗争性不稳定,被地主收买拉拢腐蚀的青年农民形象。
C.斗争取得胜利,老秦给干部磕头谢恩,表明像老秦这样的人物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是很难的,可见他固执、保守。
D.李有才的板话表现了一个民间艺人的天才和智慧,他热烈清醒、幽默风趣的思想性格也在板话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2.小说的叙述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以赵树理为代表,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为“山药蛋派”。请结合原文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特色。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文旅市场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从尔滨山河四省。从网友自发监工到文旅部门在线听劝,各地文旅局奇招频出。

元旦假期,让人陌生的尔滨创纪录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携程公司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哈尔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

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开始抄作业,效仿哈尔滨向全国游客抛出橄榄枝。

先是喊麦。多地文旅局长跑到哈尔滨中央大街,带上土特产录制视频邀约全国游客;山东、河南、甘肃、江苏等地也纷纷创作我姓……喊麦文旅宣传曲,用魔性音乐和洗脑歌词剔屏短视频平台。再是听劝。网友留言想在洛阳看飞鱼服帅哥,洛阳文旅部门迅速组织专业表演团队在火车站和地铁站与行人互动;听劝的山西文旅、河北文旅也疯狂输出,河北文旅创下日更视频纪录。接着,多地文旅部门纷纷邀请各路流量明星助力家乡上分,引发新一轮关注热度。此外,北京圆明园派出安陵容冰嬉、河北太行五指山专设可投喂孙悟空、辽宁抚顺展示超长雪道游龙……

这波热潮不仅令旅游市场更为活跃,也调动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文旅领域专家表示,年轻人已成文旅消费生力军,移动端大量宣传可以有效提升文旅产品曝光度。相比传统单向输出的营销方式,线上宣传具有低成本、大众化的特点,网友互动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高流量的回报。然而,随着各地都想分一杯羹,线上跟风模仿又未能凸显本土特色的内容也层出不穷,同质化严重,易引发审美疲劳。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的差异化产品才能形成竞争壁垒。一些网友更是直言:没有宰客、提高服务,才是王道!

(摘编自2024年1月29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府老街文昌街,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星的马勺脸谱展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插花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等琳琅满目,挂在墙壁上,令人目不暇接。

近日,宝鸡市推出50多项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旅游活动。西秦刺绣、木版年画、凤翔泥塑、社火脸谱等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年货展销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威风战鼓、高跷赶华驴、秦腔等节目展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古色古香的牌楼、青砖灰瓦的建筑,坐落于宝鸡市金台区胜利塬的西府老街,集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其中,非遗体验、展示、研学是老街的一大特色。邻近的西府里文化艺术村,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的多种业态。

近年来,宝鸡市深入实施记录、传承、传播、利用四大工程,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每年精心策划春、夏、秋、冬文化旅游季等特色主题活动,在巩固毗邻省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市场,让城市品牌辐射更多地方。

(摘编自202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初,文旅市场持续“沸腾”,携程公司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报告显示,哈尔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
B.2023年冬天,火爆的冰雪游让哈尔滨火出了圈。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开始“抄作业”,效仿哈尔滨向全国游客抛出橄榄枝。
C.各地文旅“抄作业”让旅游市场更为活跃,调动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但要真正吸引游客、必须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服务。
D.为吸引游客,宝鸡市春节期间推出西秦刺绣、木版年画、凤翔泥塑、社火脸谱、非遗年货展销等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旅游活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宣传推介旅游,全国各地文旅部门都邀请当地名人特别是流量明星,为家乡旅游呐喊助威,效果显著。
B.各地文旅局尊重游客,“听”游客之“劝”,山西文旅、河北文旅“疯狂输出”,河北文旅创下最高视频纪录。
C.线上宣传具有低成本、大众化等特点,能有效提升文旅产品曝光度,传统的单向输出的营销方式已不合时宜。
D.非遗体验、展示、研学是宝鸡西府老街的特色,游客可在老街领略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的多种业态。
3.家乡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本地文旅局来校征求你对家乡文旅宣传的建议,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丰富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周期性开展,实现了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也使民族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B.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有丰富的形式,而且具有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意义。
C.因为传统节日与文学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它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并且产生了娱乐性。
D.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说明有些节日的诞生,是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王安石的《元日》等诗,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中起了主要作用。
B.第5段运用对比手法,论证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C.文章提到了端午节,说明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有所转变,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D.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当现代文明销蚀传统节日时,文学作品可以将其完整保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也能直接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源、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B.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可见,文学相较于科学,对人类更重要。
C.老舍的《四世同堂》和沈从文的《边城》的人物都在节日的时空中活动,推进情节。展现性格。
D.苏轼在丙辰年的中秋,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歌,体现了传统节日与文化的融合。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10 . 钱锺书说:“《红楼梦》是一部心灵全景图,它以深情浓情、微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请你从“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真实”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要求:1.观点明确,言之有据;2.不超过100字。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