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沈从文(1902-1988)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都只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绱鞋。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直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较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方捉回两只小虫。约当下午三点左右时,赶忙走到一个刻花板的老木匠那里去,很兴奋地同那木匠说:

师傅师傅,今天可捉了大王来了!

那木匠便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打得赌点输赢!

我说:输了替你磨刀成不成?

嗨,够了,我不要你磨刀,上次磨凿子还磨坏了我的家伙!

这不是冤枉我,我上次的确磨坏了他的一把凿子。不好意思再说磨刀了,我说:师傅,那这样办法,你借给我一个瓦盆子,让我自己来试试这两只谁能干些好不好?我说这话时真怪和气,为的是他以逸待劳,若不允许我,还是无办法。那木匠想了想,好像莫可奈何才让步的样子:借盆子得把战败的一只给我,算作租钱。我满口答应:那成那成。

于是他方离开车盘,很慷慨地借给我一个泥罐子,顷刻之间我也就只剩下一只蟋蟀了。这木匠看看我捉来的虫还不坏,必向我提议:我们来比比,你赢了,我借你这泥罐一天;你输了,你把这蟋蟀给我。办法公平不公平?我正需要那么一个办法,连说公平公平。于是这木匠进去了一会儿,拿出一只蟋蟀来同我的斗,不消说,三五回合我的自然又败了。他用的蟋蟀照例却常常是我前一天输给他的。那木匠看看我有点颓丧,明白我认识那匹小东西,担心我生气时一摔,一面赶忙收拾盆罐,一面带着鼓励我的神气笑笑地说:

老弟,老弟,明天再来,明天再来!你应当捉好的来,走远一点,明天来,明天来!

我什么话也不说,微笑着,出了木匠的大门,回家了。

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总而言之,人虽小小的,两只脚跑得很快,什么茨棚里钻去也不在乎,要捉我可捉不到,就认为这种事很有趣味。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因为“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而轻视学校学习并时常逃学可知,“我”所上的学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
B.“我最欢喜天上落雨”,是因为可以赤脚在街上走路,在被水浸没的地方穿行,甚至还可以泅水,“看人在洄水里扳罾”,足见平日父母对“我”要求严苛。
C.从“我”家到新的学塾里去,要穿过热闹的街巷,“我”得以有更多机会观察各种店铺中的各种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我”更加觉得学塾学习生活无趣。
D.文章结尾处的议论,点明了正是儿时逃学四处游荡的经历,使“我”形成了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性格,带有对当时学校教育进行反思的意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我”多彩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街市生活画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的强烈兴趣。
B.“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一句中,“跳动”一词,将“死”的猪肉写成了“活”的,丰富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C.本文写“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的园子主人,既突出“我”的顽皮和捣蛋,又写出园子主人的豪放、爽直,表现出当地良善与野蛮交织的民风。
D.本文借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城外庙里殿前廊下、街道店铺内外、山地田塍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文中与“我”斗蟋蟀的老木匠充满童趣。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老木匠“童趣”的具体表现。
4.“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龙船

沈从文

吃饭时隔溪有人喊过渡,翠翠抢着下船,到了那边,方知道原来过渡的人,便是船总顺顺家派来作替手的水手,一见翠翠就说道:“二老要你们一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见了祖父又说:“二老要你们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

祖父同翠翠到城里大河边时河边早站满了人。细雨已经停止,地面还是湿湿的。祖父要翠翠过河街船总家吊脚楼上去看船,翠翠却以为站在河边较好。两人在河边站定不多久,顺顺便派人把他们请去了。吊脚楼上已有了很多的人。早上过渡时,为翠翠所注意的乡绅妻女,受顺顺家的款待,占据了最好窗口,一见到翠翠,那女孩子就说:“你来,你来!”翠翠带着点儿羞怯走去,坐在他们身后条凳上,祖父便走开了。

翠翠虽被那乡绅女孩喊到身边去坐,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然而心中可不安宁。挤在其他几个窗口看热闹的人,似乎皆常常把眼光从河中景物挪到这边几个人身上来。还有些人故意装成有别的事情样子,从楼这边走过那一边,事实上却全为得是好仔细看看翠翠这方面几个人。翠翠心中老不自在,只想借故跑去。一会儿河下的炮声响了,几只从对河取齐的船只,直向这方面划来。先是四条船皆相去不远,如四枝箭在水面射着,到了一半,已有两只船占先了些,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便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看看船到了税局门前时,第二次炮声又响,那船便胜利了。这时节胜利的已判明属于河街人所划的一只,各处便皆响着庆祝的小鞭炮。那船于是沿了河街吊脚楼划去,鼓声蓬蓬作响,河边与吊脚楼各处,都同时呐喊表示快乐的祝贺。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不用你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各处找寻她的黄狗,把船头人忘掉了。

她一面在人丛里找寻黄狗,一面听人家正说些什么话。

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

一个妇人就说:“是砦子上王乡绅家大姑娘,今天说是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 人家命好,有福分坐那好地方!”

“看谁人? 被谁看?”

“嗨,你还不明白,那乡绅想同顺顺打亲家呢。”

“那姑娘配什么人? 是大老,还是二老?”

“说是二老呀,等等你们看这岳云,就会上楼来看他丈母娘的!”

另一个女人便插嘴说:“事弄妥了,好得很呢! 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 可乐意?”

有人就轻轻的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

“你听岳云二老亲口说吗?”

“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当时各人眼睛对着河里,口中说着这些闲话,却无一个人回头来注意到身后边的翠翠。

翠翠脸发火发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到这件事。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须要二老一句话。”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

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 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多人出门向河下走去。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只见那边正有人拿了个托盘,装了一大盘粽子同细点心,在请乡绅太太小姐用点心,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便想也挤出大门外到河下去看看。从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甬道下河时,正在一排吊脚楼的梁柱间,迎面碰头一群人,拥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路太窄了一些,翠翠虽闪过一旁,与迎面来的人仍然得肘子触着肘子。二老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 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 是忧愁吧,不是! 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 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挤到水边去,一眼便看到了自己家中那条黄狗,同顺顺家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选自沈从文《边城》第十章,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顺顺家水手之口,告诉二老请翠翠和爷爷去他家看赛龙船,暗示二老对翠翠有好感,也突出顺顺热情好客。
B.乡绅女孩虽然与翠翠是“竞争对手”,但她主动邀请翠翠坐上好位置欣赏赛龙船,这是因为乡绅家有碾坊作为陪嫁。
C.翠翠看到顺顺家请乡绅太太小姐享用点心,就“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表明她性格纯朴善良,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D.翠翠认为“碾坊陪嫁”是“稀奇事情咧”,暗示了她对这种“陪嫁”的不解,也突出了《边城》赞美纯真爱情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龙船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是因为赛龙船只是翠翠与二老故事的相交点,这体现了沈从文小说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B.第三段写二老在赛龙舟中的精彩表演,既与前文二老“已下河”情节相呼应,又引出下文街坊妇女讨论二老的内容。
C.选文部分通过翠翠的心理活动描写,补叙了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交代了这场爱情的渊源,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D.文章事件集中,无论是正面描写翠翠、二老,还是通过其他人来侧面描写,都突出了两人的爱情这个中心。
3.选文部分多次提到翠翠的“黄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黄狗在文中的作用。
4.沈从文认为《边城》“对人类‘爱’字一度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请结合教材内容与选文部分,谈谈你对这些“爱”的理解。
今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下学期4月调考(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学路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

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犯人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从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

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

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

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

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材料二:

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真无办法。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言语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

(摘自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上学路上所见到的都是跟自己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吃、用、喝方面的场景。
B.皮靴店里大胖子皮匠总腆出“上面有一撮毛”的大而黑的肚皮,这让人忍俊不禁。
C.虽然作者觉得因涨水而漂来上游的东西很热闹,但隐约让人感受到大水的无情。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读者可以发现,沈从文在有意识地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点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上学路上的景物。
B.句子②从外貌、动作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两代苗人的生活,画面温馨甜美。
C.句子③中“常常停顿下来”“看”“一站许久”一连串动作,体现儿童的好奇心。
D.句子④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干鱼同酸菜”的诱人可口。
3.作者通过观看“杀牛”“打铁”“雨后捞东西”的场景明白了哪些“事情”?请梳理概括。
4.材料二说“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分别写点出来,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引子》,有删减)

材料二:

从常德到沅陵,一个旅行者在车上的感触,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没有苗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听说发现土匪。公路在山上与山谷中盘旋转折虽多,路面却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车的危险,乐于赞叹自然风物的秀美。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山脚下一带树林,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①香草山花,随时可以掇拾

上官庄的长山头,一个山接一个山,转折频繁处,便必然对于自然的雄伟表示赞叹,对于数年前裹粮负水来这高山峻岭修路的壮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谢。他们有的从百里以外小乡村赶来,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担土、打石头,淋雨、挨饿,完成了分配到头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道事情业已办完,笑笑的,各自又回转到那个想象不到的小乡村里过日子去了。

车到了官庄交车处,一列等候过山的车辆,静静地停在那路旁空阔处。虽在军事状态中,②军用车依然受公路规程辖制,不能占先通过,此来彼往,秩序井然。

车到了沅陵,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女权运动者在中国二十年来的运动,到如今在社会上露面时,还是得用夫人名义来号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过着一种腐败生活。比较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这种妇女日常工作虽不轻松,衣衫却整齐清洁。③有的年纪已过了四十岁,还与同伴竞争兜揽生意。两角钱就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边渡船上,跟随过渡,到达彼岸,再为背到落脚处。

辰州地方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凡受了点新教育,血里骨里还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绅士,想满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这个地方来时,总有机会温习一下这种传说。绅士,学生,旅馆中人,俨然因为生活在当地,便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总要把它的神奇处重述一番。或说朋友亲戚曾亲眼见过这种事情,或说曾有谁被赶回来。其实他依然和客人一样,也不相信。就中有个有道之士,姓阙,当地人通称为阙五老,年纪将近六十岁。据说十五岁时就远去云贵,跟名师学习过这门法术。作法时口诀并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罢了。客人要老老实实发问:

五老,那你看过这种事了?

他必装作很认真神气说:

当然的。我还亲自赶过!那是我一个亲戚,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赶回湖南,每天为死者换新草鞋一双。只是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至于为什么把它丢下,可不说明。客人目的在表演,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说,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过知道了这玩艺儿是读《正气歌》作口诀,同儒家居然有关系时,也不无所得。

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同一渡船,则大多数都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篾做成的简陋船只。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上一片花。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男子大部分都当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间层保甲制度人选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这些壮丁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匪多的原因,外来官吏苛索实为主因。土匪多时,当局另外派大部队来维持治安,守在几个城区,别的不再过问。土匪得了相当武器后,在报复情绪下就是对公务员特别不客气,凡搜刮过多的外来人,一落到他们的手里时,必然是先将所有的得到,再来取那个。许多人对于湘西民或匪都留下一个特别蛮悍嗜杀的印象,就由这种教训而来。许多人说湘西有匪,许多人在湘西虽遇匪,却从不曾遭遇过一次抢劫,就是这个原因。

景物如此美好,三十年来牧民者来来去去,新陈代谢,不知多少,除认为蛮悍外,竟别无发现。外来为官作宦的,回籍时至多也只有把当地久已消灭无余的画符捉鬼荒唐不经的传说,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谈。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将大都市里的女权运动者与沅陵众多妇女劳动者的生活状态放在一起比较,表达出对湘西妇女的尊敬与同情。
B.针对“赶尸”传说的众说纷纭现象,作者谈到赶尸需要读《正气歌》作口诀时,用调侃的口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
C.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土匪”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材料一开头旅人初进湘西所见形成呼应。
D.《湘西·引子》为《沅陵的人》的写作预先设定了大致思路,从沈从文的这些叙述中,可见作者对湘西社会的了解与热爱。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掇拾”有欣赏的意思,写出了湘西环境之美和笔者对家乡的喜爱。
B.句子②写军车谨守秩序,按规则通行,可看出小说淡化沉重的战乱氛围的特征。
C.句子③写四十多岁妇女与同伴争生意,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
D.句子④写不说明丢下功夫的原因,表现五老的故作神秘,语气中带有戏谑意味。
3.根据沈从文针对外地人对湘西的误解所做的纠正,完善下表四处空缺部分。
误解纠正理由
湘西土匪多。
路面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
只是一种流传多年的传说。
当地人蛮悍愚蠢。

4.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如果用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两个词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这种类似的“味道”,你选哪两个词,为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一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是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茁起。

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轻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轻,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

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这个人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关心新生活快要来到本地,想去报告滕长顺一声的老水手。这个人年轻时也吃水上饭,娶妻生子后,为了一个西瓜,母子三人在两天内全害霍乱病死掉了。自己依然勉强支撑,划那条船在沅水中行驶。但祸不单行,妇人儿子死后不到三个月,船到沅水中部青浪滩,出了事,在大石上一磕成两段,眼睛睁睁的看到所有货物全落了水,被急浪打散了。一连经过这两次打击,因此同别的失意人一样,只打量向远方跑。直到大约经过了十五年光景,这个人才又忽然出现于吕家坪,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像是已经倦于风浪,想要回来歇歇的样子,因此向他提议: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

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

(摘编自沈从文小说《长河》)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字用得很好。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由于劳动、合作、安全等需要,乡下人常常选择聚村而居,人口的流动率小,村与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孤立、隔膜的。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乡土社会里人们因熟悉得到信任,因信任而发生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法律在这里是无从发生的。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湖西南盛产橘柚,而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两千多年前屈原就曾在此地赏橘树,并创作了《橘颂》。
B.吕家坪经济繁荣,甚至过路人吃橘子也要花钱买,说明了它在发展中丢失了乡土中国的淳朴风情。
C.土地搬不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得,因此和相对自由的游牧业、工业相比,农业具有天然的劣势。
D.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熟悉”而产生不逾规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善于通过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数笔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B.材料一情节舒缓、营造意境,以随性自由的笔触,带我们走进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世界。
C.乡下人为了劳动、合作、安全等的考虑,往往选择聚村而居,从而导致村与村之间的孤立、隔膜、毫无流动。
D.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3.下列诗句中,不能反映材料二中所指乡下人“土”的一项是(     
A.“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
B.“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4.材料二中引用《论语》中的“不亦说乎”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浓郁“乡土性”。
2024-03-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高一上】【期末】【杭高(贡院+钱塘)】【高中语文】【马啸林收集】【xx录入】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箱子岩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铺地锦百子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没有被放逐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到《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竟好像今古相同。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附近有十来只小渔船,船上妇女小孩们,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们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天气已经夜了,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扬着。待到我把晚饭吃过后,爬出舱外一望,呀,天上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如镀了银,已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火燎,火光下只见许多人影子移动。原来这些青年人白日里划了一整天船,还不尽兴,并且谁也不愿扫兴示弱,先行上岸,因此三只长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提起这件事,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要一个长年身在城市里住下,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在箱子岩下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寒风中修补渔网。我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水手和编竹缆工人。那个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肯定还是一位乡村里的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这些人生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地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但碎了一只腿。他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21.我从那个成衣人口中,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脚,还会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屈指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个数目是六。我记起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锣鼓与兴奋的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物。生恶性痈痘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取材于沈从文的同名散文)

注释:【1】1934年作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根据自己沿途见闻感受,创作了散文集《湘行散记》,本文是其中一篇。【2】特别生意:指贩卖鸦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                      崭削:高峻陡峭
B.排泄感情的娱乐                            排泄:排解发泄
C.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       腐蚀:消耗侵蚀
D.刻画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   刻画:鲜明呈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有关屈原的联想使历史与现实交织,烘托出湘西山水与风情之奇异光彩。
B.第五段作者感到“语言的贫俭”,是因所见景象如《楚辞》般令人“神往意移”。
C.观龙舟竞渡的美好回忆与十五年后作者旧地重游的印象形成了反差,令人叹惋。
D.湘西人与“另外尚有一批人”生命状态的对比,隐含着作者重建民族精神的思考。
3.文章第三段描写渔船上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4.作者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简要说明文章中“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分别是什么。
2024-03-1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会明

沈从文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过去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草鞋三双,还有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有时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了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犯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讨袁战争后军阀持续混战、民不聊生局势的愤慨,也为小说的情节设置了背景。
B.会明与村民的交往中常带有一些吹嘘成分,比如说见过五次都督蔡锷等,作者意在借此表现对会明性格中劣根性的批评。
C.小说详写会明养小鸡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他从中感受到了虚妄中的真切、混乱世道中的温暖,激发了他的“非战主义”。
D.小说以散文化笔调叙事,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从容描述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2.文中三次写到“插军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个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3.小说结尾处说“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这里“微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1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橘子(节选)

沈从文

保安队队长带了一个尖鼻小眼、烟容满面的师爷,到萝卜溪来找橘子园主人滕长顺,办交涉打商量买一船橘子。长顺把客人欢迎到正厅堂屋坐定后,赶忙拿烟倒茶。队长自以为是个军人,凡事豪爽直率,开门见山就说:

“大老板,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有点小事特意来这里的。我听人说你家橘子今年格外好,又大又甜,我来买橘子。”

长顺听说还以为是一句笑话,就笑起来。“队长要吃橘子,我叫人挑几担去解渴,哪用钱买!”

“喔,那不成。①我听会长说,买了你一船橘子。装头又大,味道又好,比什么‘三七四’外国货还好。带下省去送人,顶刮刮。我也要买一船带下省去送礼。我们先小人后君子,得说个明白,橘子不白要你的,值多少钱我出多少。你只留心选好的,大的,同会长那橘子一样的。”

长顺明白来意后,有点犯难起来,答应拒绝都不好启齿,只搓着两只大手微笑,因为这事似乎有点蹊跷,象个机关布景,不大近情理。过了一会儿才带着点疑问神气说:

“队长要橘子送礼吗?要一船装下去送礼吗?”“是的。货要好的,我把你钱,不白要你的!”

长顺这一来可哽住了。不免有点迟迟疑疑,微笑虽依然还挂在脸上,但笑中那种乡下人吃闷盆不甘心的憨气,也现出来了。

同来师爷是个“智多星”,这一着棋本是师爷指点队长走的。以为长官自己下乡买橘子,长顺必不好意思接钱。得到了橘子,再借名义封一只船向下运,办件公文说是“差船”,派个特务长押运,作为送主席的礼物,沿路就不用上税。到了常德码头时,带三两挑过长沙送礼,剩下百分之九十,都可就地找主顾脱手,如此一来,怕不可以净捞个千把块钱,哪有这样上算的事不做!

如今办交涉时,见橘子园主人一起始似乎就已看穿他们的来意,不大好办。因此当作长顺听不懂队长话语,语言有隔闻,他来从旁解释,“滕大老板,你照会长那个装一船,就好了。你橘子不卖难道留在家里吃?你想想。”

可是会长是干亲家,半送半买,还拿了两百块钱。队长可非亲非故,并且照平时派头说来,不是肯拿两百块钱买橘子送礼物的人,要一船橘子有什么用处?因此长顺口上虽说很好很好,心中终不免踌躇,猜详不出是什么意思来。也是合当出事,有心无意,这个乡下人不知不觉又把话说回了头:“队长你要橘子送人,我叫人明天挑十担去。”

队长从话中已听出支吾处,有点不乐意,声音重重的说:“我要买你一船橘子,好带下去送礼!你究竟卖不卖?”

长顺也作成“听明白了”神气,随口而问:“卖,卖,卖,是要大船?小船?”“要会长那么大一船,货也要一样的。”“好的,好的,好的。”

在一连三个“好的”之中,队长从橘子园主人口气里,探出了怀疑神气,好象把怀疑已完全证实后,便用“碰鬼,拿一船橘子下省里去发财吧”那么态度答应下来的。队长要一船橘子的本意,原是借故送礼,好发一笔小财,如今以为橘子园主人业已完全猜中机关,光棍心多,不免因羞成恼,有点气愤。

同来那个师爷鬼伶精,恐怕交涉办不成,自己好处也没有了。就此在旁边打圆场,提点长顺,语气中也不免有一点儿带哄带吓:“滕老板,队长出钱买,你难道不卖?预备卖,那不用说了,明天找人下树就是。别的话语全是多余的。③我们还有公事,不能在这里和你磨牙巴骨!”

长顺忙陪笑脸说:“不是那么说,师爷你是个明白人,有人出钱买我的橘子,我能说不卖?我意思是本地橘子不值钱,队长要送礼,可不用买,不必破费,我叫人挑十担去。今年橘子结得多,队长带弟兄到我们这小地方来保卫治安,千辛万苦,吃几个橘子,还好意思接钱?”

因为说的还是“几挑”,和那个“一船”距离太远,队长怪不舒服,装成大不高兴毫不领情神气,眼不瞧长顺,站起身来,把眉毛皺皱,斜眼知会了一下同来的师爷,就昂着个头顾自扬长走了。到院子心踏中一泡鸡屎,赶上去踢了那白鸡一脚,“④你个畜生,不识好歹,害我!”

长顺觉得简直是被骂了,气得许久开口不得。因为二十年来内战,这人在水上,在地面,看见过多少希奇古怪的事情,可是总还不象今天这个人那么神气活灵活现,而且不大讲理。

那丑角一般师爷有意留在后边一点,唯恐事情弄僵,回过头来向长顺说:“滕老板,你这人,真是个在石板一跌两节的人,吃生米饭长大生硬硬的,太不懂事!队长爱面子,兴兴头头亲自跑到你乡下来买橘子,你倒拿羊起来了:‘有钱难买不卖货。’怎么不卖?我问你,是个什么主意?”

长顺说:“我的哥,我怎么好说不卖?他要一船橘子送人,可送得了?”

师爷愣着那双鼠眼说:“嗨,你这个人。你管他送得了送不了?送不了让它烂去;生蛆发霉,也不用你操心。你只为他装满一只‘水上漂’,还问什么?你惹他生了气,他是个武人,要是派人来砍了你的橘子树,你难道还到南京大理院去告他?”

这师爷以为如此一说,长顺自会央求他转弯,因此站著不动。却见长顺不做声,好象在玩味他的美妙辞令,并无结果,自觉没趣,因此学戏文上丑角毛延寿神气,三尾子似的甩甩后衣角,表示“这事从此不再相干”,跟着队长身后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长想以“送礼”为名,运一船橘子下去发一笔横财,又经师爷从旁怂恿,于是到萝卜溪来找长顺买橘子。
B.长顺觉得买一船橘子“送礼”不合情理,但他并不清楚队长的真实意图。队长心中有鬼,以为被人识破,因而恼羞成怒。
C.长顺说“队长带弟兄到我们这小地方来保卫治安,千辛万苦”,主要是想缓和紧张的气氛,未必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言。
D.“大理院”在文中指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当时官官相卫是常态,因此师爷断定即使橘树被砍掉,长顺也不敢去状告队长。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队长之口,写出了“买橘子”的起因。会长并未料到,无心之言会给干亲家招来麻烦。
B.句子②可视作对上文“吃闷盆不甘心”的一种解释,这也是长顺迟迟疑疑、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C.句子③是师爷逼迫长顺就范的托词,“磨牙巴骨”这类方言俗语,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D.句子④表面上是骂白鸡,实际上是指桑骂槐,骂长顺“不识好歹”,说他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好人。
3.画波浪线段落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是社会生活的横断面,能培养读者对生活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读了本文,你对当时的“官”与“民”有着怎样的认识?
2024-03-05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T8联盟) 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车

沈从文

“我是个水车,我是个水车。”它自己也知道是一个水车,常自言自语这样说着。

它虽然有脚,却不曾自己走路,然而一个人把它推到街上去玩,倒是隔时不隔日的事。

清清的早晨,不问晴雨,住在甜水井旁的宋四疤子,就把它推起到大街小巷去串门!它与在马路上低头走路那些小煤黑子推的车身似乎有些两样,就是它走路时,像一个遇事乐观的人似的,口中总是不断地哼哼唧唧,唱些足以自赏的歌。

“那个煤车也快活,虽不会唱,颈脖下有那么一串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的铃铛,倒足示骄于同伴!……

我若也有那么一串,把来挂在颈脖下,似乎数目是四个或五个就够了,那又不!……”

它有时还对煤车那铃铛生了点羡慕。然而它知道自己是不应当颈脖上有铃铛的,所以它不像普通一般不安分的人,遇到失望就抑郁无聊,打不起精神。铃子虽然可爱,爱而不得时,仍不能妨碍自己的歌唱!

“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它常想。

“我的歌,终日不会感到疲倦,只要四疤子肯推我。”它还那么自己宣言。

虽说是不息地唱,可是兴致也好像有个分寸。到天色黑下来,四疤子把力气用完了,慢慢地送它回家去休息时,看到大街头那些柱子上,檐口边,挂得些红绿圆泡泡,又不见有人吹它燃它,忽然又明,忽然又熄。

“啊啊,灯盏是这么奇异!是从天上摘来的星子同月亮?……”为研究这些事情堕入玄境中,因此歌声也轻微许多了。

若是早上,那它顶高兴:一则空气早上特别好,二则早上不怕什么。关于怕的事,它说得很清楚——

“除了早上,我都时时刻刻防备那街上会自己走动的大匣子。大概是因为比我多了三只脚吧,走路又很快!一点不懂人情世故,只是飞跑,走的还是马路中间最好那一段。老远老远,就‘喝!喝!’地喊起来了!你让得只要稍稍慢一点,它就冲过来撞你一拐子。撞拐子还算好事。有许多时候,我还见它把别个撞倒后就毫不客气地从别个身上踩过去呢。”

“幸好四疤子还能干,总能在那匣子还离我身前很远时,就推我在墙脚前歪过一边去歇气。不过有一次也就够担惊了!是上个月吧,四疤子因贪路近,回家是从辟才胡同进口,刚要进机织卫时,四疤子正和着我唱《哭长城》,猛不知从西头跑来一个绿色大匣子,先又一个不做声,到近身才咯的一下,若非四疤子把我用劲扳了下,身子会被那凶恶东西压碎了!”

“那东西从我身边挨过去时,我们中间相距不过一尺远,我同四疤子都被它吓了一跳,四疤子说它是‘混账东西’,真的,真是一个混账东西!那么不讲礼,横强霸道,世界上哪里有?”

早上,匣子少了许多,所以水车要少担点心,歌也要唱得有劲点。

那次受惊的事,虽说使它不宁,但因此它得了一种新知识。以先,它以为那匣子既如此漂亮,到街上跑时,又那么昂昂藏藏,一个二个雄帮帮的,必是也能像狗与文人那么自由不拘在马路上无事跑趟子,自己会走路,会向后转,转弯也很灵便的活东西,是以虽对于那凶恶神气有点愤恨,然权威的力量,也倒使它十分企慕。当一个匣子跑过身时,总啧啧羡不绝口——

“好脚力,走得那么快!”

“你看它几多好看!又是颜色有光的衣服,又是一对大眼睛。橡皮靴子多么漂亮,前后还佩有金晃晃的徽章!”

“我更喜欢那些头上插有一面小小五色绸国旗的……”

“身上那么阔气,无怪乎它不怕那些恶人,(就是时常骂四疤子的一批恶人)恶人见它时还忙举起手来行一个礼呢!”

还时时妄想,有一天,四疤子也能为它那么打扮起来。好几次做梦,都觉得自己那一只脚,已套上了一只灰色崭新的橡皮套鞋,头上也有那么一面小国旗,不再待四疤子在后头推送,自己就在西单牌楼一带人群里乱冲乱撞,穿黄衣在大街上站岗的那恶人也一个二个把手举起来,恭恭敬敬的了。

从那一次惊吓后,它把“人生观”全变过来。因为通常它总无法靠近一个匣子身边站立,好细心来欣赏一下所钦佩的东西的内容。这一次却见到了。见了后它才了然。它知道原来那东西本事也同自己差不了许多。不仅跑趟子快慢要听到坐在它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咙吓人让路时的声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点不敢倔强的缘故,别人才替它装饰。

从此就不觉得那匣子有一点可以佩服处了,也不再希望做那大街上冲冲撞撞的梦了,“这正是一个可耻的梦啊”,背后的忏悔,有过很久时间。

近来一遇见那些匣子之类,虽同样要把身子让到一边去,然而口气变了。

“有什么价值?可耻!”且“嘘!嘘!”不住地打起哨子表示轻蔑。

“怎么,那匣子不是英雄吗?”或一个不知世故的同伴问。

“英雄,可耻!”遇到别个水车问它时,它总做出无限轻蔑样子来鄙薄匣子。本来它平素就是忠厚的,对那些长年四季不洗澡的脏煤车还表同情,对待粪车也只以“职务不同”故“敬而远之”,然在匣子面前,却不由得不骄傲了。

“请问:我说话是有要人扳过口的事吗?我虽然听四疤子的命令,但谁也不敢欺负谁,骑到别个的身上啊!我请大家估价,把‘举止漂亮’除开,看谁的是失格!”

假使“格”之一字,真用得到水车与汽车身上去,恐怕水车的骄傲也不是什么极不合理的事!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六日作

(有删改)

【注】①水车:旧时老北京有推独轮水车卖井水的行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晴雨天,水车总是被宋四疤子推到街巷去串门,让它尽到自己的本分,水车也因此觉得自己比汽车地位高。
B.看着大街头忽明忽熄的红绿灯盏,水车的歌声变得轻微了,这说明水车对奇异的事物抱有好奇心。
C.四疤子以卖水为生,常遭恶人谩骂,汽车在他面前可以横冲直撞,可见四疤子属于社会底层民众。
D.水车后来不再佩服汽车,还骂它“可耻”,主要是因为它认为汽车不敢倔强,身上有太重的奴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寓言体进行写作,描写的“水车”“汽车”等形象象征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
B.汽车头上插着“五色绸国旗”,恶人见了它也要行礼,这一细节具有隐喻的含义,表明了汽车的地位。
C.文章多处运用对比,如水车与汽车的地位、水车对待煤车与粪车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水车的形象特点。
D.作者在结尾段发表议论,认为在“格”的比较上,水车是胜过汽车的,表达了对汽车的否定。
3.文中“水车”的身上带有一些“阿Q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具体表现。
4.文章以“水车”的视角进行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2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

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屋顶接连屋顶,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小孩北生望到有两匹马跑了,就狂喜的喊着:“小姨,小姨,你看!”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像在说:“莫说,莫说。”

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糊糊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莱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 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 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 北京应当来信了!”

外面传来声音,“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瓦样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道:“谁在问?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932年,有删改)

①卜课:占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描写楼顶景色,被单飘扬、葡萄藤发芽、小河流淌,给人清新自由与温和宁静之感。
B.北生望见马跑后狂喜叫喊,又“赶忙”掩住嘴,“望望”小姨,表明家庭处境使北生敏感而胆怯。
C.小尼姑提篮子到河边卷衣袖洗青菜、捣衣裳场景,看似日常却营造出一种安闲、平和的美好意境。
D.焦灼地等待着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生病的母亲与懂事的岳珉都在努力地编造梦境给对方以希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小城的描绘,同作者《边城》中写茶峒一样,都通过自然风光、人情风俗展现了现实之外的乡土生活。
B.本文叙事巧妙,情节一波三折,呈现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世界,即沉静的少年世界与苦难的成人世界。
C.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主要通过岳珉的有限视角,将外面世界和家中变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紧凑的整体。
D.本文结尾突转,将如旗的影子和父亲坟上的旗联系,隐含着期待无望之意,增强悲剧色彩,从而揭示战争残酷。
3.本文多次提到“风筝”,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文中“风筝”的深层含义。
4.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读此文,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请你以《〈静〉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
2024-02-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