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25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且看清花摘美酒

徐芳凝

摘酒,单单这两个字,含在口里,就会让人津齿生香,忍不住连心头也会隐隐一颤。摘花,摘茶,摘菜——花可以摘,茶叶可以摘,菜可以摘,皆因它们是具有固态的形体,可以拿取,可以摘掐。而酒,这种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这种令多少男儿热血沸腾的精灵,居然也可以用来摘?

酒醅在窖池内深埋数月,发酵成熟出窖,运至甑锅旁,均匀掺拌新的五谷原粮,然后一锨一锨手工装甑。装甑的活儿很有讲究,并不是简单地把酒醅盛进甑锅就行,而是需讲究许多的要领,要轻、松、薄、匀、平。这五字指令,让人不禁想起,母亲做棉被时,讲求的松、软、匀、平要令。母亲做棉被认真拿捏的神态,像极了在甑锅前细致装酒醅的酿酒师傅们。

只见酿酒师傅们,手握长长的锹把,一弓腰,一起身,一用力,一抛撒,酒醅轻扬,被均匀地铺撒在甑锅内。一锨又一锨,一锨盖一锨,酒醅在甑锅内松松软软层层加厚,半个小时,甑锅就被装满了。整个过程不急不躁,看似随意,其实,他们一直都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把控拿捏着一个度。我站在一旁观望,不禁感叹,这哪是酿酒哇,这简直就是在进行人生的修炼——急躁不得,烦乱不得,寒来暑往,四季交替,是任凭你急也急不来的。

酒醅入甑,密封甑盖。这时候,摘酒的师傅就要做些准备工作了,比如在冷却桶的出酒口接上酒桶,再准备看花摘酒的镰头镰头即品酒的花盅。虽说酒醅是刚刚上了甑锅,又是缓火蒸馏,但感觉不过是说话的间儿,清凌凌的原酒就从出酒口汩汩流淌而出了,速度之快,远比母亲在灶火里蒸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要迅速得多。

刚流出的酒液是酒头,爆辣,劲头烈,味杂,是要单另装桶单另存放,这叫掐头。酒头短暂,流程犹如昙花乍现,时长不过两三分钟,斤数也不过四五斤而已。酒头摘完,就要摘优级品了,这才是摘酒的重头戏。

摘酒师傅半蹲在出酒口,目不转睛,手拿花盅,开始看花摘酒。

花指酒花。酒花分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等。优级品的酒花是大清花,其成形快,破碎消失也快。成形与消失,皆在瞬间,要捕捉,不仅需专心,还需静心,于气定神闲中瞬间把控,半点浮躁不得。

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听着这酒花名,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遐想。大清花,是否有着大丽花一样的硕大和浓艳?是否有着一层一层的花瓣,在层层叠加中,挤压出碗一样大的艳丽和喧黑?二清花,是否只是从形状上比大清花缩小一些?小清花,是否从形态上就更微型?如果你要这样想,那就错了。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它们均不是惯常见到恣意开放的任意花种。说白了,它们根本就不是植物花,而是酒液被截接在花盅里时,旋即生成的一层酒泡。酒泡在瞬间迅速聚集,像花一样绽放,随即又破碎幻灭。

那么,师傅们又是如何区别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呢?大清花酒花大,与黄豆大小仿佛,透亮,酒浓度高,酒度也匀,酒花消失破碎也快,这时段的酒品在口里,劲大味香。二清花较之大清花,酒花略小,此时段的酒液含在口里,味道较之先前有了缓冲,平稳且醇香舒适。小清花的酒花就更小了,仅有绿豆般大,层层叠叠,集结在酒面上,不肯散去,酒味品起来则明显寡淡了许多。小清花之后,过花摘酒,就成酒尾了,酒尾的口感甜兮兮,开始有了水的质感。酒尾也要单另存放,这叫取尾。流动的酒液不仅仅能摘,还既可掐头又可取尾,实在是玄妙至极。

摘酒掐头取尾的过程,实在像极了人的一生,少年掐头,老年取尾,少年与老年时都懵懂不清,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唯有青年、中年的阶段,犹如人生之精华,意气风发,成熟醇厚,爆发出人生的精彩。

酒花明明不是花,仅仅是酒液在表面形成的一层酒泡,却被命名为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云花……仅一个摘酒,就已足够令人惊艳,令人猜想,而这一系列的酒花命名,更让人闻听为之瞠目。这是谁为之起的名呵,怎么可以这样大胆,这样奇绝,这样动人,只消听一遍,就过耳不忘。

这样丽字佳词的配合,这么绝妙诗意的命名,是什么时候又是谁起的名?是夏朝陕西白水县的杜康?还是唐朝时被凉州美酒醉倒的文人墨客?还是某个既会烧酒又嗜好饮酒的青年才俊?他酿出了一坛坛好酒,自得满满,一番豪饮,酒醉了,豪情万丈,诗意满怀,一个个清丽飘逸的名称,便脱口而出了?

凉州自古就是酿造美酒的地方,唐时尤盛。有人说,诵唐诗绕不开凉州词,提及凉州词绕不开凉州酒。凉州美酒绵绵流长,醉倒过无数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也使无数边塞战士醉卧沙场,更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史册留名的边塞诗人。有着这样历史悠久、美酒飘香的土壤,有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凉州词》,还有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的酒醉女子的娇美憨态,更有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的戏问,不禁就豁然开朗了。在此种背景下,想来,出现像摘酒”“大清花”“小清花”“云花”“水花等三五个清雅脱俗的丽字佳句,实在也不是什么令人大惊小怪之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松、薄、匀、平”的五字指令高度概括出了装甑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可以看出装酒醅这一酿酒工序的精细程度。
B.文中提及母亲做棉被、蒸馒头,是因为酿酒的程序引发了作者的思乡念亲之情,也给作品添加了亲切和深情的意味。
C.相较于摘酒头,看花摘酒是更要紧的时刻,由摘酒师傅“半蹲”“目不转睛”的姿态就可以看出这一过程的重要。
D.作者惊叹于一系列酒花的命名,与其说是在感慨名字的大胆和富有想象力,不如说是在感慨酒文化的奥妙动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摘酒”开篇,然后以摘花、摘茶、摘菜做比较,再以酒“居然也可以用来摘?”这一好奇之问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B.文章在看花摘酒部分花费了大量笔墨,不仅照应了标题,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酒文化中这一独特工艺的由衷赞叹。
C.作者从酒花的大小和酒的口感这两个方面细致地介绍如何区别清花,其中兼用比喻修辞,写得翔实生动、趣味横生。
D.作者在叙述中有细腻的描写,将所见内化升华为对人生和历史文化的深沉感慨,情理交织,语言有收放自如的诗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了多个“一”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文章的最后两段跳转到对酒花的命名的思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路捏驴

黄兢业

永路把两头驴从牲口屋牵出来,喧哗的会场霎时安静下来。社员们把目光集中到永路脸上,有的赞叹,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摇头。

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按人头分罢耕地,牲畜也要分。咋分?老队长召开社员大会,众口一声:捏蛋儿抓阄!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高音喇叭早看中那两头驴了,在捏蛋儿前,双手合十,心里祈祷:老天保佑,让俺捏着那两头驴,我割六斤‘大刀头’(连皮带骨的猪肉,供品)。就是捏着一头驴,我也割三斤‘大刀头’!

两头驴竟都被永路捏走了。

两头驴,一头叫驴,一头草驴,都是六个半牙口,正当出活儿繁育的年龄。两头驴长得也一模一样,身体紧凑匀称,肌肉丰满,双脊背漆黑油光,白眼圈儿,白嘴头儿,白肚绷儿,四只白蹄儿。不同的是,草驴两耳中伸出一缕白毛儿,性倔强;叫驴脖子上挂着铜铃铛,一走响得叮叮当当,很威武。

那头叫驴在众人面前,叮叮当当地摆动两下脖子,停下脚步,扬起长脸,哇儿——哇儿地叫了几声。

有人说:永路,叫驴喊你‘娃啊——娃啊’!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

永路没有恼,眯着眼笑着说:它不是喊我,草驴到八月就要下崽了,它是喊肚子里的娃儿呢!

人们齐把目光转到草驴肚子上,发现草驴的肚子果真大了。有人说:永路,一年三头驴,两年便是五头驴,你发了。

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永路捏到两头驴,发了,真的要发了。

永路说:捏到这两头驴是俺的福,也是俺和它们有缘分。驴给俺拉套,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它,养得它天天‘娃儿——娃儿’地喊,生个百十头驴娃儿来。

永路说罢,牵着驴要走,高音喇叭上前叉开两腿、张开双臂拦住了。

高音喇叭播音了:永路,你不能牵走!

你咋不让俺牵走?

我说不让你牵走,你就不能牵走!

高音喇叭一边说着,一边往永路手里去夺驴绳。

永路趔趄着身子,一边把驴绳往怀里揽,一边看着老队长喊:老队长,你说句公道话啊!这驴俺捏着了,咋不让俺牵回家啊?

老队长走过来说:‘高音喇叭’,你不让永路牵走驴,总得有个说法吧!

高音喇叭说:那当然有说法,这蛋儿捏得不公!

老队长说:咋捏得不公?白纸黑字团的蛋儿,大家都看着哩,布袋里买猫——凭手气兴背。

高音喇叭说:我说不公就不公!这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是公家的,凭啥不让大家捏?这草驴生下娃儿,就成他永路家里的啦?大家说说,我说得合理不合理?

有人附和说:说得有理,这草驴肚里的娃儿,得让大伙儿捏。谁捏着了,这驴娃儿将来归谁。

永路把驴绳丢地上,拍拍手,说:俺不要了,谁要谁牵走吧。

没有人上前牵驴。

高音喇叭说:你不要我要。说着捡起拴草驴的绳,往自己怀里拉。那草驴犟着脖子昂着头,一动也不动。高音喇叭使劲儿往前拽,草驴使劲儿往后挣。

高音喇叭说:这犟驴,还认生哩!

永路朝草驴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草驴顺势往前一松,高音喇叭摔了个仰面朝天。

人们哄地笑了。老队长说:‘高音喇叭’,你把叫驴、草驴分开,就像让你和‘山猴子’分开,你愿意吗?

山猴子高音喇叭的男人。

高音喇叭从地上爬起来说:吃的谷草豌豆料——放驴屁!

老队长说:啥事儿得讲理,这对儿驴永路捏着了,就是永路的。至于草驴肚里的娃儿,怨我考虑不周。既然‘高音喇叭’提出来捏驴娃儿,就得问永路同意不同意。

高音喇叭说:他不同意也得同意,不然他牵不走驴。永路说:老队长,这对儿驴我捏着了,谁家要是磨面拉碾,牵走请用咧。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捏吧!谁捏着了,生下来俺先养,养大了他再牵走,俺不为难他。

会计又撕纸、团蛋儿,只在一个纸蛋儿上写了驴娃儿,放在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队长说:永路高风亮节,让永路先捏。

永路说:大家先捏,俺捏最后一个蛋儿。

高音喇叭说:勒着胡须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没人先捏,俺可先捏了。说着双手合十,对着坛子拜了拜,然后伸手向坛子里捏出一个纸蛋儿,伸开一看是空白,扔在地上,了一声,用脚把纸蛋儿踩进土里。

众人排队,一个一个把手伸进坛子里,都没有捏到驴娃儿。

只剩下永路一人了。

永路说:俺不用捏了。

高音喇叭说:不行,你必须捏。

永路把手伸进坛子里,捏出最后一个纸蛋儿,向大家展开,纸蛋儿上写着驴娃儿

高音喇叭无可奈何,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

老队长说:不是永路手上抹香油了,是永路和驴有缘啊!永路当儿童团团员时,牵着这对儿驴的祖奶,把信藏在驴的耳朵里,上跑马岭给新四军送情报;金刚寺战役时,永路赶着这对儿驴的爷爷,给解放军送干粮支前,回来就入了党;新中国成立后,永路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让驴一代一代地繁衍,是驴不愿和永路分开啊!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后一共写到了两次捏驴,每一次都是永路最终捏到了驴,可见永路捏到驴是命中注定,体现了宿命的主题。
B.叫驴发出“哇儿——哇儿”,被众人起哄看作是叫驴喊永路“娃啊——娃啊”,反映了大家没有捏到驴而不甘的心理。
C.当“高音喇叭”看到永路捏出最后一个纸蛋上写着“驴”娃儿时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说明她输得心服口服。
D.老队长面对“高音喇叭”的刁难和群众的质疑,出于息事宁人的心理听从了重新捏蛋儿的提议,随后众人抓阄。
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捏驴”为中心事件,展示了“联产承包”时期农村的生活风貌,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农村群像。
B.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多用口语化的村言土语和歇后语,生活气息扑面,艺术表现力强。
C.小说结尾通过老队长的一番话,再现永路在不同时期和驴的故事,让读者对永路有了进一步了解,为的是说明永路和驴有缘。
D.小说叙事一波三折,永路捏驴的过程充满了刺激、紧张的感觉,两次捏驴都能顺利捏到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小说划线部分揭示了永路和众人怎样的心理。
4.“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有“走进农民,也让农民走进自己的文学”的文学观点。本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主张,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宝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只能从“司机之家”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恶劣、寒冷荒凉,因而心灰意冷,但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下面出场,而是借助惠嫂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没有着意于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的叙述方式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3.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4.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的倩影

王充闾

到了南京,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寻访秦淮河。《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淮河的描写,确实给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

由于古文化的积淀,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闪现着它的玫瑰色的丽影。①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

可是没料到,当听说我要去寻访秦淮河时,市文联的同志却苦笑着摇头。他们告诉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带便已萧条破败了,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河水浑浊。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②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诗情画意,那个白舫青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梦一样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满失望的神色,朋友们半是劝慰半是憧憬地述说,南京市政府已把彻底整治秦淮河列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将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恢复其天然姿色。我终于打了退堂鼓,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

回来后,我把这些想法讲给几位朋友听,他们多数人都不以为然。③有的说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我却至今不悔。特别是读到文洁若的散文《梦之谷中的奇遇》,对作家萧乾的行止,更是赞其通脱,引为同调。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萧曙雯的姑娘。二人心心相印。不料,一小人从中插足,有意娶萧曙雯,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可是,当发现码头上有歹徒持枪环伺,她只好悄悄溜回。她知道,若是萧乾只身出逃,他们会高兴地放他走开;如果二人同行,萧乾就会死在这伙恶棍手中。

尘海翻腾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这对情人南北分飞,各自在布满荆棘的坎坷路上建立了家庭。八年后,作家萧乾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梦之谷》。他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再见一面当年恋人——书中的女主人公盈姑娘啊!

六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有机会旧地重游,回到汕头的“梦之谷”,并且得知萧曙雯仍然健在。可是,经过一番斟酌,萧乾毅然决然放弃这个此生难再的机缘。他不愿让记忆中的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在一瞬间,被了无神采的干枯老眼、霜雪般的鬓华和佝偻着的龙钟身影抹掉。

留恋少时风华,是人同此心的。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感情会日益浓重。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

“长江一去无回浪”,古今中外永远不会有时间的收藏家。我们仿佛看到雪莱的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时间的精灵——神色仓皇的御者,正赶着一匹匹肋生彩翼的飞马,拖着一辆辆雕花镂彩的神车,踏着香风彩云向前飞奔。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就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努力探求无限的时空,最后,总是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面前惊愕不已;诗人则力图通过无穷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艺术形象,去追求和把握浩渺的时空,④但是,结果只是一连串的浩叹:“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今朝零落已可惜,明日重寻更无迹。”(陆游诗句)

那年春天,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应邀来营口市讲学。闲谈中,已离休的市文化局局长,提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首次来营口访问演出时的情景。“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我还保存着当时我们的合影呢!”老局长说着,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递过去。这位表演艺术家眼睛刷地一亮,说:“太宝贵了,赠给我吧。我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留影,全都损失了。”她坐在镜前,静默良久,看着三十年前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充满对昔日风华和峥嵘岁月的忆念。

我即兴题赠一首七绝:

卅年回首感千重,妙艺人人赞化工。

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

她看了苦笑着,说:“您这诗看似慰语,实际上正是憾词。”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同登喜马拉雅山,不幸遇上雪崩。男青年被雪堆埋得不见踪影,女的却活着逃了出来。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终于在第二十个年头,在雪堆一角,找到了恋人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而自己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韵,垂垂老矣。这虽然也是一种驻颜之术,无奈说来实在是太惨苦了。

人们也许会问:那位女士苦苦奔波二十年,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只是为了要见上一面情人的年轻、俊秀的倩影吗?——这在她记忆之窗上,本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且会久而弥新。那么,除此之外,又要追求什么呢?或许是要重温昔日的恋情,寻觅那一经失去便再也不会重现的纯真诚挚的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留给亲人、朋友一个美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它所附丽的却是珍贵百倍的真情诚意。如果有朝一日,那位女士发现日夜思念的意中人竟是一个骗子,那么,再美好的形象也会随之而化为丑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援引古诗文中描写秦淮河秀丽、繁华胜景的名句,强调它给作者的印象之深,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清末民初秦淮胜景就已经荡然无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秦淮河也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
C.作者即兴题赠的七绝既是对那位女表演艺术家的慰勉,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
D.作者转述林清玄一篇文章中讲过的悱恻动人的故事,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秦淮河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空灵朦胧的美,点扣题意。
B.句子②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再也找不出”“像梦一样地”这些短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与怅然若失之情。
C.句子③中“痴情可哂”“理想主义”这些点评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至今不悔”,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
D.句子④引用陆游诗句,意在表明时间飞驰,难以挽留,要珍惜韶华,这处引诗呼应段首句,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3.本文题为“心中的倩影”,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心中的倩影”?这些“倩影”是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和说明。
4.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
昨日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1年的夏天,关中西府的古周原上,绿汪汪蓬勃了一个春天的小麦,被阵阵暖风催逼着,摇身一变,就都透透地黄熟了,风摇着金黄的身姿,招引来勤劳的农人,下地挥镰,弯腰收割起来。我是割麦农人中的一个,在我的身后,是我割倒打成捆子,一簇簇复又立起在地里的麦子。我甚至听得见麦捆子的絮语,一簇说我可香可香了呢,说着还问着另一簇,你闻得见我的麦香味儿吗?被问着的那一簇麦捆子,很是不屑地摇摇散乱的麦穗儿,回答说谁又不香呢?我也香呀!……就在麦捆子相互争香的时候,御风而来的风先生,热烘烘撵到我的身边,帮我把弯着的腰扳直,指示我往麦地边的大渠看。我看见送报送信的邮递员骑着他的绿色单车,风驰电掣般骑行在大渠边的道路上,赶到我家的麦地边了。

邮递员一脚离开单车的脚蹬,撑在路上,从他单车的帆布兜里,抽出两本杂志,冲着地里割麦的我喊:吴木匠,你的杂志来咧!

1.文中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的词语“绿汪汪”“透透地”“热烘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辣椒红辣椒

任瑞娟

“陆伯走了。”肖冰的声音低沉。“啊?”我大吃一惊,我们都明白“走”的含义。“就是路那头的陆伯。”肖冰以为我忘了。

肖冰说的路严格地讲,是一条田埂。田埂左边儿是一方鱼塘,右边儿是一块稻田,稻田连着一座丘陵,上面种满橘子。田埂的两头,一头儿是部队的几栋红砖家属楼,一头儿是部队医院。即使在医院工作,住在家属楼,大家下班后也都习惯了绕过鱼塘,走一大圈儿回家。田埂成为路是由陆伯开始的。

“怎能忘了呢?陆伯是英雄。”我揉了揉发酸的鼻子。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洒满水珠的红辣椒绿辣椒,想起了陆伯爽朗的笑声,我竟然也笑出了声。“你怎么还笑?”肖冰不解地质问我。

那是一个暖意融融的午后,我正在晒被子,越过低矮的院墙,看见一个人雄赳赳地从田埂那头儿走过来。我迅速背起双手,挺直腰杆堵在了田埂这头儿,酝酿着情绪,要给走过来的这个人讲一讲军民鱼水情,讲一讲踩老百姓的田埂是错误的。彼时,我刚从军校毕业,时刻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觉悟。

近了,又近了,那人走到了我跟前。我的嘴张了张,又张了张,最后却没有发出预先想象的强硬声音。

这是一个看起来太像“老兵”的老人,面孔严肃,腰背笔直,头发和胡子短得像毛刺,雪白生硬。他满脸皱纹,目光却很犀利。上身是洗得发白的长袖衬衣,一看就是部队的老款制式衬衣,衣袖卷在肘上;下身穿着同样看起来很有岁月感的军裤,系着一条老式军用腰带。

“这是田埂。”我说。“当然是田埂。”老人没有表情。“田埂不能踩。”我努力地表达。“田埂就是用来走路的。”“这是老百姓的田埂。”①老人将我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温柔的笑意,突然大笑起来,中气十足的笑声惊起了正在稻田里觅食的麻雀。“小伙子,做得对!”老人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径直从我身边挤了过去,走了。我愣在了原地。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起陆伯的身影。有时是挥舞着竹竿,竹竿上挂着鲜艳的布;有时就是大踏步地走过来,经过医院大门绕过围墙走到村里去,再从村里走回来,好像在巡逻。

田埂被陆伯的脚压成了路,陆伯也成了大家嘴里的“路那头儿的陆伯”,我很不以为然,但村里的老百姓却好像很喜欢陆伯。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绝对是那种敞开了心扉的大笑。

肖冰住在家属楼,肖冰说陆伯是个很勤快的人,至于别的,他也不知道。

一天,肖冰过生日,下班后,我拎着蛋糕绕过鱼塘走到了家属楼。家属楼旁边的空地上多出了一块菜地,里面绿油油地长着蔬菜,陆伯正在浇水。我明白了肖冰说的勤快。还没等我开口,陆伯充满喜感又有点夸张的声音已经到了耳边:“嗬,小伙子你来了。”我走上前:“陆伯,忙着呢?”“来,参观一下我的菜地。”陆伯放下水管说。

陆伯的菜地一派生机,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但品种单一,都是辣椒。“陆伯,您好像不是本地人呀。”我记得上次对话,陆伯明显是南方口音。“我是浙江人,我不吃辣椒,只种辣椒。”陆伯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幽默。我刚想问原因,就被自己的发现打断了,一棵棵辣椒沿着竹签绑好的架子旺盛地生长着,架子上却挂着一根根写有名字的布条:傻柱,黑伢子,蛮伢子……一棵红辣椒旁边布条上的名字是陆有福。

“这是我的班!”陆伯看着我不解的表情解释说:“他们几个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牺牲前没有吃上,现在我给他们种上。”正如我的猜想,陆伯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您的班,您是班长?”我的心咚咚咚地跳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所在班的战友们都牺牲了,只剩我一个。”陆伯望着远方,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燃烧出一片壮丽的金红。

“向英雄前辈致敬!”我郑重地抬起胳膊敬礼,立刻被陆伯制止了:“他们才是英雄,我受了重伤,但好歹活了下来。”

我的眼睛有点酸涩,看着那些茂盛的辣椒,很认真地说:“同时长绿辣椒和红辣椒的辣椒苗一定不好找吧?”②陆伯愣住了,好一会儿才仰头大笑起来。陆伯的笑声音域辽阔,豪爽干脆。

陆伯笑中含泪:“他们太年轻了,就像绿辣椒,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明白了吗?”陆伯边笑边抹眼泪:“绿辣椒红辣椒……”

此时此刻,生气的肖冰显然不明白我在笑什么。我觉得,陆伯一定希望我记住那些绿辣椒红辣椒,那是一座群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肖冰告诉“我”陆伯走了,“我”先是大吃一惊,接着笑出了声,表现出“我”对陆伯的离开并不难过。
B.陆伯的老款制式衬衣、很有岁月感的军裤、老式军用腰带以及他的身姿,都体现出陆伯现在的职业。
C.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说明他与村里百姓关系融洽,也说明他是一个开朗的人。
D.听了陆伯的故事,“我的眼睛有点酸涩”,“我”是为牺牲的年轻英雄,也是为坚守岗位的陆伯而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说“陆伯走了”,再回忆与陆伯认识交往的过程,这样造成了悬念,增强了故事性。
B.画横线句子把夕阳比作燃烧的大火球,以此象征年轻英雄们辉煌壮丽的生命,以及光照世人的精神价值。
C.肖冰是次要人物,虽然小说对其着墨不多,但他在文中起到了牵针引线的连接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小说最后一段,既在情节上照应了开头,使小说更加完整,也在思想上深化了主题,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对陆伯的神态描写,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绿辣椒和红辣椒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寓意深刻。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红薯

许心龙

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人遐想。

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令人欣慰。①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

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②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

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

就在老鼠也饿得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

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锄头给砍了个稀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亢奋地拿起锄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剐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奶奶不无自豪地说。

在我们镇被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

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薯,须臾也不能分割。④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

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其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

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秋高气爽、丰实高产的景象,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
B.“红薯”一词在标题中重复出现,并且作为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不断叠加分量,是小说抒情的载体。
C.小说多次写到土堆上裂出的沟纹,凸显奶奶对土地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一切拥有一种质朴自然又深沉丰富的情感。
D.“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等都表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使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被霜打之后的红薯叶颜色的变化,引出下文红薯丰收的情节。
B.句子②“插入”“抠出”“嚼”几个动作,写奶奶在红薯地劳作时生下五叔,突出其对红薯的依赖。
C.句子③既强调收成不好的年景里红薯的珍贵,又表明奶奶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仍不放弃孩子的前途。
D.句子④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与沟里躺着的水泥筒子的今昔对比,暗示了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3.请以奶奶这一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小说结尾写奶奶梦到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且“枝繁叶茂”。这样写有何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未名”——但并非“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的。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了。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

(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侥幸”一词真切写出作者庆幸自己能在韦素园病殁之前还能见他一面并与之谈天。
B.作者所思所想的过程中运用了四个“忽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C.该段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D.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又写高兴中夹着悲哀,由喜至悲,情感令人难以捉摸。
2.文中“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言简意赅,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作者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回忆,如此安排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有何作用?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娘亲

羊倌

莫团长背着葡萄走进侯五叔家时,五婶一眼就看出这孩子不舒服。五婶摸摸葡萄的额头,吓得叫起来:这孩子头烫得跟火烧的一样,得赶紧治。五婶走东家串西家找齐了草药,洗净了在瓦罐里煮。葡萄迷迷糊糊地被五婶灌了半碗,又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睡。五婶拉过破烂被子给他盖上发汗,见葡萄直打哆嗦,又找来几件衣裳搭在上面,葡萄还是打哆嗦。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衣物给他盖了,五婶急得团团转,突然灵机一动,心想自己不就是一团火吗?五婶毫不犹豫地脱鞋上床,将葡萄搂在怀里。

葡萄在迷迷糊糊中,仿佛闻到了一种从没有闻到过的味道。他肯定这味道就是紧紧搂着自己的女人的味道,他甚至觉得她就是自己从没见过的娘。葡萄睁开眼睛,黑眼珠往上翻着,嘴唇翕动了老半天,喉咙里才发出一个类似咳嗽的声音。

五婶拿着袖口仔细地擦着葡萄头上的虚汗问:孩子,醒了?葡萄眨巴一下眼说:我渴。

五婶赶紧起身去倒了一碗水来。几天的高烧,葡萄浑身发软,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五婶扶起他,把碗送到他嘴边。葡萄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说了句:还喝。五婶再舀一碗递到嘴边。葡萄又一口气喝完,用袖子抹抹嘴角,望着五婶,身子慵懒地往后倒去。

葡萄这时虽然不知道她是谁,但从山东一路走来,解放军和老百姓的那种鱼水关系,葡萄全都看在眼里。莫团长敢把他交给像娘一样的老百姓,一定不会错。

五婶盘着腿坐在葡萄的对面,俩人深情地看着。五婶问:孩子啊,咋病得这么厉害?你这是淋雨了还是冻着了?葡萄了一声就给五婶讲自己的经历。

葡萄轻描淡写地讲,五婶却听得惊心动魄,泪眼汪汪。听到大冷天葡萄被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兵连浇六七桶凉水,让他冻成了冰人,五婶再也忍不住了,发了疯似的将葡萄紧紧地搂在怀里,似乎想用尽全身心的热来温暖这个孩子。

葡萄一怔,眼泪夺眶而出。

葡萄出生不久就没有了娘,他感到抱着他的人就是娘。葡萄再也忍不住了,就用他那无力的双臂紧搂着五婶,哽咽着看着五婶的眼睛说:我没有娘,我就叫你娘吧。

五婶一惊,望着葡萄毫无血色的脸和薄薄的嘴唇,刚刚止住的泪水又流出来了,说:那敢情好!那敢情好!!我也没有儿子,你就当我儿子吧。

葡萄病好以后,人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他也知道这个像娘一样的女人,大家都叫她五婶。

以前葡萄是莫团长的跟屁虫,一场病过后他成了五婶的小尾巴,一有时间就往五婶屋里跑,娘长娘短地叫不停。五婶做饭他来烧火,五婶洗衣他来提水,五婶下田他来扛锄头。

莫团长看着眉开眼笑的五婶说:五婶啊,国民党兵的几桶水给你浇出个儿子来。五婶笑了笑说:团长说得不对,我儿子是你这个团长送给我的。我昨天还想呢,你就是送子观音啊。

一院子的人都笑了。葡萄也跟着笑。

…………

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葡萄清脆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团长有令!团长有令!!紧急集合!

五婶还没有睡,她欠起身子,透过窗棂,看见士兵凛然而立,站在凛冽的寒风中仿佛一点都不觉得冷。葡萄也傲然挺立其中,威风凛凛,英姿勃勃,看不出一丝一毫的害怕。五婶心一紧!

莫团长站在最前面说:同志们,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将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血战。这场战斗将会非常残酷,很多兄弟可能因此把命搭上,但我要说的是: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我们都要英勇向前、浴血奋战。我们是军人,军人不牺牲,难道让老百姓去牺牲吗?葡萄和大家一道,振臂高呼:不能!不能!不能!莫团长大手一挥说:出发!

就在这时,莫团长身后传来一道决绝的声音:等一等!

莫团长蓦然回首,一脸错愕地望着五婶。

五婶脸色阴沉地问:莫团长,要是你的人偷了我的传家之宝,该当如何处置?莫团长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五婶,不是我姓莫的夸海口,这种事不可能发生!五婶说:听莫团长意思是我无中生有了?莫团长说:五婶,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不是五婶忘记放在哪儿了。五婶冰冰地说:我还没有老糊涂!

莫团长憋红了脸,说:五婶有话就直说,我一定给你一个交代。五婶说:我出嫁时,我娘给我的家传玉手镯,我放在枕头下却不见了。莫团长问:你怀疑是我的人偷了你的手镯?五婶委屈地说:这院子里出出进进的都是你的人,我敢怀疑谁?五婶的话又噎得莫团长半天回不过劲儿来。莫团长转脸对葡萄说:小子,现在全团就你嫌疑最大。你想撇清就把背包打开,身上的东西也都掏出来,让五婶和大家看看。

葡萄委屈地看着五婶。莫团长不相信我,你得相信我啊。我们可是娘儿俩,你叫我儿子,我叫你娘的啊!

五婶的脸冷得像一块铁。

好,我掏。

葡萄一样一样往外掏,一枚弹壳、一把弹弓、一小袋炒面、半卷纱布、一个小本本……掏着掏着,大伙儿就发现,葡萄伸到背包里的手突然迟疑了一下,接着整个人僵在了那儿。

莫团长催促道:怎么不掏了?

葡萄咬咬牙,用尽了全身力气慢慢地把手从背包里拿了出来。大伙儿看见他攥着一只手镯。

一切都发生得这样意外和突然,战士们如同被雷击一般,目瞪口呆。

葡萄的面色霎时变成了灰色。他哆嗦着,汗珠从额头上不断地流下。他飞快地看了莫团长和五婶一眼,放声大吼:不是我!我也不知道这东西咋跑到我包里来的,我真没拿!

莫团长怒不可遏地呵斥葡萄:混账东西,丢我团的人!

他咆哮道:特务连,把这狗东西给我绑好了,打完仗再发落他。大家出发!

…………

战斗打得昏天暗地,敌军败退。大王庄重回到人民手中。

葡萄逃走了,杳无音信,这可急死五婶了。

月亮还在天上悬着,带着诡异的气息在云雾中穿行。在尸横遍野的旷地上五婶边跑边喊:葡萄——葡萄——你在哪里?还有活的吗?没有人回应,只有风在哀鸣。

五婶挨个儿地翻动尸体,扒出葡萄尸体的那一刻,五婶一下子就呆了。葡萄身上被打出了很多窟窿。五婶好半天才缓过气来,她用尽全力将葡萄紧紧地搅在怀里,大大的、圆圆的,闪闪发亮的泪珠成串地顺着她的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土地上、葡萄的身上。

这是这孩子第一次参战,没怂。打得很勇敢!莫团长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他想掰开五婶的手,让战士抬走葡萄的尸体。五婶死命地搂着,不肯松手。松手吧五婶,看这孩子伤的,都成了血人了。让卫生员给他洗把脸。五婶呆坐在地上,松开了紧攥着的手。莫团长在五婶身旁坐下说:葡萄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手镯不是他拿的。五婶垂下眼睑说:是,是我放在他包里的。莫团长淡淡地说:我知道。五婶一惊:你知道?莫团长说:关他的时候我就后悔了,我冤枉这孩子了……五婶越说越来气:那你还关他、绑他、看着他?莫团长说:五婶想留这孩子一命,留下就是了。我们打江山、求解放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着?他还不到十四岁,应该活下来,可……还是死了。五婶突然抓住莫团长的手说:我们要给他正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葡萄》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作者并不着重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笔触指向葡萄、五婶等战争中的小人物,叙写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B.“月亮还在天上悬着,带着诡异的气息在云雾中穿行”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争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暗示后文情节的发展。
C.“大伙儿发现,葡萄伸到背包里的手突然迟疑了一下,接着整个人僵在了那儿…”“迟疑”“僵”两处细节描写,表明了葡萄此刻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也为后文真相揭晓,五婶不愿自己儿子上战场冒险从而“诬陷”他埋下了伏笔。
D.小说中语言不论是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质朴、自然、平实的感觉。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例如:“孩子啊,咋病得这么厉害?你这是淋雨了还是冻着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较多采用了对话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在对话中交代了主人公葡萄的身世,不花专门章节来介绍,使行文结构更加紧凑。
B.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写到了“被国民党官员连浇六七桶凉水”“我们打江山、求解放不就是为了更多人活着”,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C.“她用尽全力将葡萄紧紧地揽在怀里,大大的、圆圆的…葡萄的身上”,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五婶的泪珠,重在表现五婶对于葡萄牺牲的心痛难忍,也反映了五婶对于自己“诬陷”行为的悔恨。
D.小说的叙述张弛有度,在五婶救助葡萄、认葡萄为干儿子、莫团长帮五婶搜寻“传家宝”等段落时不吝笔墨,在写战争的状况时,则语言简练,一笔带过,让读者能松一口气。
3.小说主要塑造了葡萄和五婶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4.E·M·福斯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阐述圆形人物中提到:“圆形人物的发展离不开人物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离不开人物与社会历史的碰撞所生发出来的行动、思想、语言、心理的衍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都只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绱鞋。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直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较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方捉回两只小虫。约当下午三点左右时,赶忙走到一个刻花板的老木匠那里去,很兴奋地同那木匠说:

师傅师傅,今天可捉了大王来了!

那木匠便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打得赌点输赢!

我说:输了替你磨刀成不成?

嗨,够了,我不要你磨刀,上次磨凿子还磨坏了我的家伙!

这不是冤枉我,我上次的确磨坏了他的一把凿子。不好意思再说磨刀了,我说:师傅,那这样办法,你借给我一个瓦盆子,让我自己来试试这两只谁能干些好不好?我说这话时真怪和气,为的是他以逸待劳,若不允许我,还是无办法。那木匠想了想,好像莫可奈何才让步的样子:借盆子得把战败的一只给我,算作租钱。我满口答应:那成那成。

于是他方离开车盘,很慷慨地借给我一个泥罐子,顷刻之间我也就只剩下一只蟋蟀了。这木匠看看我捉来的虫还不坏,必向我提议:我们来比比,你赢了,我借你这泥罐一天;你输了,你把这蟋蟀给我。办法公平不公平?我正需要那么一个办法,连说公平公平。于是这木匠进去了一会儿,拿出一只蟋蟀来同我的斗,不消说,三五回合我的自然又败了。他用的蟋蟀照例却常常是我前一天输给他的。那木匠看看我有点颓丧,明白我认识那匹小东西,担心我生气时一摔,一面赶忙收拾盆罐,一面带着鼓励我的神气笑笑地说:

老弟,老弟,明天再来,明天再来!你应当捉好的来,走远一点,明天来,明天来!

我什么话也不说,微笑着,出了木匠的大门,回家了。

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总而言之,人虽小小的,两只脚跑得很快,什么茨棚里钻去也不在乎,要捉我可捉不到,就认为这种事很有趣味。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因为“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而轻视学校学习并时常逃学可知,“我”所上的学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
B.“我最欢喜天上落雨”,是因为可以赤脚在街上走路,在被水浸没的地方穿行,甚至还可以泅水,“看人在洄水里扳罾”,足见平日父母对“我”要求严苛。
C.从“我”家到新的学塾里去,要穿过热闹的街巷,“我”得以有更多机会观察各种店铺中的各种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我”更加觉得学塾学习生活无趣。
D.文章结尾处的议论,点明了正是儿时逃学四处游荡的经历,使“我”形成了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性格,带有对当时学校教育进行反思的意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我”多彩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街市生活画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的强烈兴趣。
B.“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一句中,“跳动”一词,将“死”的猪肉写成了“活”的,丰富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C.本文写“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的园子主人,既突出“我”的顽皮和捣蛋,又写出园子主人的豪放、爽直,表现出当地良善与野蛮交织的民风。
D.本文借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城外庙里殿前廊下、街道店铺内外、山地田塍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文中与“我”斗蟋蟀的老木匠充满童趣。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老木匠“童趣”的具体表现。
4.“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