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术论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8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阳迷笛音乐节结束之际,上演了荒诞的偷盗闹剧,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

这些引经据典的嘲讽笑骂,给人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仿佛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小偷之地。尽管没有人真的会把这些地域黑的笑话当真,但它们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却足以加固了人们对南阳,乃至河南整体的偏见。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

地域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受害者,同样也是河南,也就是位于今天商丘地区的宋国。宋人作为愚蠢的代名词,几乎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共识。在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所谓妇人之仁常常被作为宋人愚顽固执的案例。关于宋人各种愚蠢的段子,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更是盛行不息。从孟子的揠苗助长,到庄子的适越卖冠,再到列子的负暄献芹,乃至于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智子疑邻——可以说,如果战国的思想家们想要编出一个愚人的寓言故事,那么宋人乃是当仁不让的头号人选。愚人的代表除了宋人,就是郑人。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了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

为何那些愚人会成为宋国与郑国的土特产?

宋国固然有宋襄公这样妇人之仁的愚顽案例,但孔子祖先正是宋人,战国时代纵横天下几半的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则曾为宋之漆园吏。至于郑国,比宋国更加无辜,郑国的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贤相,是孔子推崇备至的君子。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那么,为何战国诸子,包括身为宋人的庄子自己,都会去自黑宋国呢?

近代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中如此解释愚宋的原因:盖宋人当战国时,其民最愚,故诸子以宋人为愚人之代表也。真正将宋国黑成愚人大本营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以后。恰恰正是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的背景下,才频繁涌出的这样一大批宋人愚蠢的地域黑寓言。郑人愚蠢的寓言绝大多数出自韩非子的笔下,原因亦复如是,而且对韩非子来说,还有个更特殊的原因:郑国是被他的母国韩国灭亡的。宋人可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愚顽的名声,因为宋人是殷遗民的后代,而周人在灭亡殷商后,虽然为了笼络殷遗民而对其畀以官爵,允许其臣服于自己建立诸侯国,但依然将其视为殷顽对其戒备有加,将其置于周人同姓诸侯国之间看管起来。处在这种征服者目光之下的宋国自然容易成为群体鄙视的对象,而随着宋国在战国时期被瓜分覆灭,这种长期以来的鄙视心态就更容易化作地域黑的嘲讽,毕竟,还有什么比嘲讽一个亡国之民更遂心应手也更安全的呢?

地域黑在很大程度上,其初始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种拜高踩低的心态。尽管先秦诸子很可能只是能近取譬,将已经亡国的宋郑两国作为愚人寓言的工具,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正是通过自己造作的高明寓言,将两个战国时代血腥食物链中被踩在脚下的地域污名化,而他们经典的寓言故事,又让宋人与郑人作为愚人代表的印象深入人心——尽管,这只是副产品。

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对方。甚至在两国交聘的正式外交场合,也要想方设法黑一把对方,让对方的使臣难堪。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一场对话。南北朝唇枪舌剑的地域黑,更暗藏一种政权合法性竞争的争斗,尽管南北朝连同说出这番南北地域黑妙语的刻薄之口,一并被扫进了历史尘埃当中,但是那种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清代雍正帝对南方的地域黑,则是刻意为之。雍正帝固然用地域黑当作敲打南方的武器,但这种看似义正辞严的地域黑背后,真正敲打的,却是他那一颗不安自卑的内心,雍正帝深知,比起南方所谓的风俗浇薄,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才是黑暗得不可告人。因此,他要用所谓的义愤来掩饰内心的羞愧。这也就是所谓的移羞作怒。

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但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当某种群体现象出现时,偏就更容易被当作全,而被地域黑加以炒作。偷盗行为确实发生了,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偷盗这一现象,用来大做文章,编造出各式各样地域黑的段子,除了博人一笑,造成刻板偏见,别无他用。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的地域黑并不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

(摘编自李夏恩《南阳迷笛音乐节余波:地域黑背后的问题并不好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中,南阳迷笛音乐节的偷盗事件引发了全网针对河南的地域黑;历史上,地域黑最早的受害者也是古代商丘所处的宋国。
B.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的宋国人在寓言中往往以愚蠢、固执等负面形象出现。除此以外,郑国人也成为了愚人的代表。
C.孔子的祖先、墨子、庄子、子产是宋郑两国有代表性的君子贤才,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
D.宋国因为是殷商遗民,后来又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成为嘲讽的头号对象。而韩非寓言多嘲讽郑国人也因郑被韩所灭。
2.根据材料中横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运用拟人手法和成语的褒义贬用,表明地域黑并非针对某地,而是无差别抹黑。
B.“‘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借助耻辱柱化虚为实,写出寓言塑造郑人愚蠢形象的威力。
C.“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一场对话”,前者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
D.“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立互黑思维的危害。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黑”的一项是(     
A.中山国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南楚好辞,巧说少信。(司马迁《史记》)
B.亚裔面孔的形容词:数学高分、热爱学习、不爱社交、严肃刻板。(媒体报道)
C.他住的那间公寓房间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钱锺书《围城》)
D.在法国,只有巴黎和遥远的外省,因为巴黎还没来得及将它们吞噬。(孟德斯鸠)
4.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条不超过6个字。

5.转载本文的公众号下有一则这样的留言:“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请结合文本回应这位读者的疑问。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提出的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那么中国的周朝即当欧洲之希腊,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归纳起来有十项。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要强于儒家的思想。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②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   “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③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④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⑤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⑥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①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②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③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④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⑤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 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逻辑错误产生恶果,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 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 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据链。

⑥下面看一个著名的故事:楚人有常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⑦在这个故事中,那位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①的要求,从而闹出了笑话,为后代贡献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有删改)

【注】①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其内容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其逻辑要求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逻辑作为论证话题的,但是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而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以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推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使逻辑更严密,可以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不能作为“虚拟论敌”的“武器”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行攻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与“自相矛盾”的楚人犯同样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一位小伙子在给女朋友的信中写到: “我爱你如此之深,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B.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亲。
C.某电站外高高悬挂一块告示牌:   “严禁触摸电线! 此为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惩处!”
D.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因为我确实扎实全面地复习了相关知识,所以有信心考上,但没有一点把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 请结合材料一通过进行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危险无处不在,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明知如此,还故意从事着可能有害而且能够避免的行为呢?典型的例子是吸烟。今天有超过10亿人心甘情愿地吸烟成瘾,尽管这些人知道吸烟会危害他们的健康。由于种种原因,数百万人从事着其他明显不自然和有潜在危险的活动,比如晒人工日光浴、滥用麻醉品或蹦极跳。

对于环境中的许多危险化学品,我们也心甘情愿地把疑虑搁置在一边。我会购买用可疑物质制造的油漆、除臭剂之类的产品,我怀疑其中一些有毒,甚至会导致癌症,但我还是宁愿不调查。一个例子是亚硝酸钠,它是一种用来保存食物的化学物质,可以防止肉毒杆菌中毒,可以使肉看起来显现诱人的红色,但它也与癌症有关。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强制降低亚硝酸钠水平后,胃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为什么我们仍然允许食物中含有少量亚硝酸钠呢?我们为什么还允许建筑商使用含有已知致癌物甲醛的刨花板来建造房屋呢?我们为什么允许一些公司用已知会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化学物质污染我们的空气、水和食物呢?

对于这些难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有一个得到过充分论证的主要因素是:我们评估成本效益的方式。我们习惯上会把短期内的成本效益看得重于未来的成本效益,经济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为“双曲贴现”,这使得我们在对待长期目标时能够多一些理性,而对待我们即刻的欲望、行为和乐趣时,则稍欠理性。因此,我们能够容忍潜在有害的东西,甚至从中找到乐趣,因为它们在现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提升,超过了我们对其最终代价或风险的判断。

剂量往往在这些判断中起关键作用。基于对便宜肉类、便宜木材的长期健康风险与短期经济利益的估计,美国政府允许食物中含有少量的亚硝酸钠、刨花板中含有少量的甲醛。美国大多数州支持赌博,因为赌博可以带来收入,尽管社会会为赌博相关的成瘾和腐败付出代价。

关于为什么人类有时会做一些有潜在危害的新奇事情,我认为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进化论解释。其中主要的是,我们实际上不认为许多新奇的行为是有害的,因为我们不认为它们是新奇的,我们在心理上愿意把我们周围的世界看作是正常的,因此也是良性的。我从小到大都认为,乘汽车或乘飞机旅行、吃罐头食品、看电视,这些都是传统的、普通的事情。

形成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习惯,质疑自己的一切行为可能导致巨大的痛苦。因此,虽然理性的人应该或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环境提出疑问,但我不会这样做。粉刷房子的墙壁是标准的做法,我们认为油漆中含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只是一种住在房子里而不可避免的潜在副作用。进化的逻辑表明,对于不健康的新奇行为以及我们环境中的类似方面,当它们经常发生时,人们就会感到习以为常。

把我们周围的世界当作正常而接受下来,人类这一固有的倾向可能具有潜在的消极影响,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导致失配和进化不良。环顾你的周围,你看书的时候可能正在坐着,并且在借用人造光线阅读文字。也许你正穿着鞋子,也许你还正喝着一瓶汽水。你的祖母可能会觉得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这些环境条件如果过量的话都有潜在的危害。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对于阅读、久坐、喝汽水这些新奇事物来说,都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就像大家都知道太多酒精对肝脏不好一样,吃糖太多会导致龋齿,缺乏体力活动会使身体变差。但是,当得知我们日常做的许多其他事情如果过量也存在潜在危害时,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其实原因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它们。

这就引出了人为什么经常做一些新奇却有潜在危害的事情的第二种进化论解释:我们经常把舒适误认为幸福。谁不喜欢享受安逸的状态呢?不用长时间劳作,不用坐在坚硬的地面上,也不会感到太热或太冷,这真是太爽了。现在,我是坐在椅子上写这些字的,因为坐着比站着更舒服,我屋子里的温度被设定为舒适宜人的20℃。上午晚些时候,我可以乘电梯到办公室所在的楼层,不用费力爬楼梯。今晚,我将会睡在柔软而温暖的床上。

就像我的大多数人类伙伴一样,我以为任何舒适的东西对我来说一定是好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真的。伤脚的鞋子就像太紧的衣服一样,通常都不太好。但是越舒适就越好吗?当然不是。大多数人都怀疑过软的床垫可能导致背部问题,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好逸恶劳是不健康的。但是,让人追求舒适的本能凌驾于更好的判断之上是人的天性,并且我们往往无法认识到,某些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舒适发展到极端就会有害。

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正常但是很舒服的东西确实很新奇,但又可能对健康不利,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这些事情你可能现在正在做:穿鞋、阅读和端坐。这些行为可能会促进进化不良的恶性循环,因为它们有时导致的进化失配,如足部异常、近视、背痛,激发了对症疗法的发明,如矫形器、眼镜、脊椎手术,但是我们在预防这些问题发生方面做得很糟糕。其结果是,这些疾病变得十分普遍,以至于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正常的,是难以避免的。但它们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解决方案并不是放任它们的原因不去解决,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待什么才是正常的,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好的鞋子、书籍和椅子。

(摘编自丹尼尔·利伯曼《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如今全球有超过10亿人心甘情愿地吸烟成瘾,说明吸烟有多种原因,没有简单的答案。
B.“我会购买用可疑物质制造的油漆、除臭剂之类的产品”中的“我”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即“我们”的意思。
C.美国大多数州支持赌博,不是不知道赌博的危害、代价,而是着眼于长远,这些州认为赌博可为财政带来收入。
D.作者认为,在对诸如近视、背痛等的对症治疗上,人类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预防这些问题发生上做得很糟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强制在食物中降低亚硝酸钠水平后,胃癌发病率显著下降,可见,食物中过量的亚硝酸钠是造成胃癌的元凶之一。
B.从文中“质疑自己的一切行为可能导致巨大的痛苦”一句可知,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着清醒认识。
C.文章以太多酒精对肝脏不好、吃糖太多会导致龋齿等现象为例,旨在说明“许多疾病源自平时自身不良生活习惯”的观点。
D.文章用语准确,富有分寸感,如,运用“可能”“甚至”“少量”“大多数”等一系列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中“双曲贴现”这一行为的一项是(     
A.小明沉迷网络游戏,尽管他懂得这对视力有损害,对学习也有影响,但他仍不管不顾地继续玩游戏。
B.小丽体重偏重,但喜欢喝含糖饮料,小丽知道这不利于健康,但总改不了饭前一杯含糖饮料的习惯。
C.秦始皇明知大兴宫室会劳民伤财,但为了自身享乐,他不顾国力,仍执意修建规模巨大的阿房宫。
D.《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说理上化深奥为浅显”是该文论述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的?
5.针对“危险无处不在,可人类往往置之不理或毫无觉察”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

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第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是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这两者都是不得中行但却守性恒一。所以,如果不能与中行之人同处,也愿意转而求其次,与狂狷为伍。

而“中行”“狂狷”的死敌则是“乡原”(或叫“乡愿”)。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人过孔子之门不入,则孔子恨之,唯独对于乡原不入者,孔子毫无恨心。因为“乡原”是大道的死敌。所谓“乡原”,即是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合之,即是“伪君子”。

狂狷是孔子儒家关于道德人格的理想规定,是孔子儒家的正统。“乡原”对于孔子儒家正统来说则是异端。但是在孔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具体的封建主义实践中,这种正统思想遭到了扭曲,乡原反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于是,历来有独立思想、坚守儒家正统思想者就会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但乡原者在夺得政治和物质利益之后便成为当权者,于是,反乡原者反倒成了异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明代中叶的李贽,清代的郑板桥等即是如此。

宝钗、袭人尽管身处大观园中,但大观园是一个小社会,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诞生狂狷与乡原的地方。薛宝钗、花袭人等之所以受到自嘉庆以至清末民初的评红者的口诛笔伐,原因即在于她们都是属于孔子所说的“乡原”,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死敌。而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之所以受到这一时期的评红者的推崇与同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不是“中行”之人,但他们对“乡原”嫉之如仇、揭之为快,他们是作为儒家正统思想之补充、辅助的狂狷之士。

这些评红者并没有把林黛玉、晴雯等的保持人格独立视为“反封建”,也没有把薛宝钗、花袭人的人格堕落视为代表封建主义。这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的范畴中展开其道德评判,站在儒家正统立场否定宝钗、袭人,肯定黛玉、晴雯。正因为如此,这些评红者可以在表达上述道德判断的同时,肯定《红楼梦》中符合理学精神的人物。

(摘编自陈维昭《拥,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
B.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
C.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
D.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期,原本是异端的“乡原”反而会成为社会主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
B.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
C.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
D.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     
A.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着眼者唯林黛玉。余窃谓此书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愕之事。”
B.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
C.姚燮:“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
D.解盒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实非爱其才与情也……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
4.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5.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情节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宝钗将黛玉带至潇湘馆,劝她不要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哲学的批判让我们始终保持反思意识

张汝伦

①生活中存在大量不合逻辑的事情,一个宽容的人、宽容的社会就是建立在多种可能性上。手段有效时,目的是否正当?现代知性思维并不考虑这些,才会有科学带来的双刃剑。既有前所未有的福利也有前所未有的威胁。此时就彰显了哲学的意义。

②哲学不会提供疏通下水道的具体答案,但会思考堵塞的根本原因;它不会非此即彼,而是思考事物更多的可能性;它不会因为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它不太会去单纯思考手段的有效性,而是会根据目的的正当性来判断手段的合理性。

③只有知性思维的世界具有隐患。知性思维的缺陷,证明了哲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与符合知性思维的科学相比,哲学好像还是有点玄,它似乎是无视常识,甚至是反常识的,这使得很多人对哲学不屑一顾。什么叫常识?最新版的《辞海》说,是普通知识;《牛津高级字典》定义:从生活经验而不是专门研究得到的一种好的实践判断。定义有很大的出入,但按照字面的意思看,就是大家都认可的看法或者判断。常识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常识还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在18世纪是常识的事情,在今天很可能是荒谬;在日本文化里的常识,在印度就未必是。所以,用哲学的行话来讲,常识具有相对性,因此哲学不可能站在常识一边。

④黑格尔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哲学是超越常识、反对常识的。在辩证理性来看相反相成是对立者自身存在的条件,对立者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个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它扬弃并包含对立者在自身,这是黑格尔、马克思都坚持的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从常识立场出发,康德等哲学家都是荒谬的,因为常识无法理解它们。所以要理解真正的哲学,就必须对常识持批判的态度。

⑤说到批判,人们总理解为否定。其实作为哲学术语,它的基本意思是分析、辨析与在此基础上的评判,评判可以是赞扬,与古人的“明辨”接近。哲学从内容而言,是追求整体性的永恒真理。从基本方法而论,则是追求批判思维的方法,即不教条独断地贸然肯定任何东西。

⑥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山培根和笛卡尔不相信知识是可靠的,都觉得必须对知识本身持批判的态度。培根批判四假象,揭示人们在知识问题上可能的四种误区。笛卡尔则要找到一个知识得以产生的绝对可靠的原点。康德则干脆对产生知识的理性能力进行批判,考察它的条件、范围和可能性。中国古人也同样如此,切问、近思、慎思、明辨,都是批判思维的要求。当前互联网的流行助长了从众心理、跟风风潮,就是缺乏批判思维。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近年以来流行的庸俗实用主义。百余年来,西方思想家在我国各领风骚三五年,实际我们并没有悟透他们的思想。即便黑格尔、康德,进入中国超过120年,我们也没有批判地进入他们的思想。结果,我们肤浅的拿来主义并没有把西方思想智慧真正拿来,充其量拿来些教条。

⑦所以我们要有哲学的批判精神,有笛卡儿和康德的怀疑精神,不把任何人的思想和真理当做绝对真理。

⑧哲学的批判方法可分成两个层面,其一是不满足于事物的表面和第一感觉,对事物仔细地分析和辨析,看看它是否包含根本的问题,尤其是检查它的预设有无问题。比如我们常说“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它没有说出的前提就是自然是没有生命的,是完全被动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是绝对主动,自然是绝对被动。但是恩格斯说过,“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一定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他认为,自然实际上可以作为主体,对人类施加我们对它造成的伤害,甚至百倍于我们对它伤害的报复。

⑨其二是总体性思维。把一切问题进一步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当中来考察。比如,今天环境污染很严重,大家都在想对策如何治雾霾:5年还是30年?哲学家虽然不能提出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案,但他不会把环境问题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会从天人关系,人对自己和对自然的态度,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定位,以及人类的价值观等等来思考。因为义利问题不明辨,人是不可能自觉保护环境的。

⑩由此可见,哲学的批判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避免一叶障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条片面、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而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和全局观点。

1.第③段画线句论证的隐含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哲学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重的是分析根本原因,而非获取具体答案。
B.不同于科学的知性思维,哲学运用的是具有批判性的辩证理性思维。
C.哲学批判不是对所思考对象作出简单的否定判断,而是公允的评判。
D.导致我国当下缺乏哲学批判思维的根本原因是庸俗实用主义的泛滥。
3.能够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A.生活中大量不合逻辑的现象是哲学存在的必备条件。
B.如果能对常识保持批判态度,就能理解真正的哲学。
C.在哲学家们的眼中,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绝对真理。
D.人们只有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才能进入哲学批判。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下列成语或俗语中包含某种大家公认的常识,试运用文中所介绍的哲学批判方法,选择其中一则,写一段反思文字。
①成语:老马识途
②俗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而又显现为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比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泰山闻名四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D.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保护好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B.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中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
今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吗?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

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

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
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
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
D.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
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
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
D.《乡土中国》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
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某班级在教学教材某一单元时,组织同学分小组开展常州文化现象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主要做法
第一步:制定方案              
第二步:开展调查深入地开展观察和调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第四步:分析比较              
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常州文化风貌
今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丰富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周期性开展,实现了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也使民族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
B.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有丰富的形式,而且具有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意义。
C.因为传统节日与文学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它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并且产生了娱乐性。
D.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说明有些节日的诞生,是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王安石的《元日》等诗,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中起了主要作用。
B.第5段运用对比手法,论证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C.文章提到了端午节,说明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有所转变,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D.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当现代文明销蚀传统节日时,文学作品可以将其完整保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也能直接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源、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B.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可见,文学相较于科学,对人类更重要。
C.老舍的《四世同堂》和沈从文的《边城》的人物都在节日的时空中活动,推进情节。展现性格。
D.苏轼在丙辰年的中秋,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歌,体现了传统节日与文化的融合。
昨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

材料二:

材料三: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是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的产物,而科技进步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结果。科技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并将其与劳动力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和扩大生产活动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又都导致了生产力的跃迁,显著加快了产业变革、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只有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只有有了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技才能进步。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往往都建立在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之上。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等领域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往往也会加深人们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促进理论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既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质性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产物,而基础理论的创新往往需要持续的、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推进基础研究和实现基础理论创新突破,必须尊重基础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坚持长期投入、“静待花开”。

材料四:

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首批入驻企业天津灵境智游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春节前夕正式上线了“奇妙趣游”小程序。春节假期,许多年轻人通过小程序在线打卡盖章,深度体验古文化街的人文历史。“企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天津打造了一份数字化文旅地图,让古文化街‘活’起来,‘动’起来。”灵境智游总经理张楠告诉记者。天津以天开园为载体和抓手,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自主创新成色越来越足,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截至2023年年末,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1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9%,居全国第三。

1.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熟的今天,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B.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中,更广范围地劳动对象是物质基础,更高科技含量劳动资料是动力源泉、高素质地劳动者队伍是条件保障。
C.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积极培育6G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D.自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到2025年升至18%。
2.结合材料三、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
B.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能够带来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并且直接形成新质生产力。
C.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质性的力量,促进基础理论认识的深化。
D.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灵境智游科技有限公司上线了“奇妙趣游”小程序,为天津打造了一份数字化文旅地图。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一项是(     
A.天津大学马雷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B.继首次实验室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后,不到两年时间,又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
C.持续优化梯度培育机制,确立以基础硬件、软件系统、信创+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D.新一代8通道脑电采集国产芯片去年在津研发成功。
昨日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