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6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颂(节选)

张炜

橘颂(节选)

张炜

老文公等待儿子一家从海外归来,独自住了很久。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橘颂”的猫。冬日将尽,大洋那边的人仍难确定归期。他看着窗外说:“让我们去山里住一段吧。”橘颂睁大眼睛看着他。老文公抚弄它的额头:“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

三月的早晨,风很凉。橘颂贴紧老文公的腿,忍住颠簸。

车子爬坡、转弯。山更深了。啊,出现了一条宽河,对岸是幢幢相连的房屋:从河边到山腰,高高低低好大一片,全由石头砌成。真像一座老城堡。

车门打开,立刻听到了哗哗的河水。

司机打量这座石屋,点上烟深吸一口:“这能住人?”卸车。不少纸箱,杂七杂八。书可真多。

他来过这里两次。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那时他一边走,一边对老伴儿介绍逝去的祖父:他是这片大山里最富裕的人,在河的南岸建起一处很大的院落。老人大概想清静一下吧,又到河的北岸盖了这座孤单的石屋。

它坐落在隆起的崖顶,东西南北各有两间相连。他的印象中,通向灶屋的过道旁总有码得整整齐齐的劈柴,穿过它往前,有一个小厅,出门就是台阶,由它下到一个曲曲折折、宽窄不一的回廊。它连接起复杂的地下空间。这里到处堆积了陈年旧物,墙上悬挂的东西稍一碰就会脱落:蘑菇,野枣,薯干,大蒜串。有各种闲置的器具,它们大半朽坏了。

整个下午都在忙。需要打扫的地方实在太多,他干得不急,不像是擦拭,而是抚摸。这座石屋的年纪太大了,是真正的山里老人。“而我,刚刚才八十六岁。”他这样说着,看了看仍在蜷睡的橘颂和桌上放着的一沓书稿。

橘颂不知什么时候倚在他的腿上,在看对岸。“颂,你能看到灯光吗?”

他和它一齐看着。橘颂那沉思的眼睛,纯洁的眼睛,询问的眼睛,还有,陌生的眼睛,热烈的眼睛,冷峻的眼睛……后来,他的目光凝住了:一片模糊的石屋中,西南方的高处,迸出了很小的一点亮光。橘黄色,十分微弱。

“哦,灯光。”

第二天一早,他让橘颂伏到背上。“响们去村里了。看看老乡亲,还有猫和狗。”

他们寻找一座桥,没有。河心的水不宽,最窄处有几块大石头,要踏着它们过河。水流有二十多米宽,中间有些急,发出哗哗声。一条黑色的鱼蹿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

上岸后,脚下是滑腻的青石,他一手揪紧肩上的橘颂,一手扶着矮墙。一幢幢石屋,屋顶长了许多瓦松,石缝里有墨绿的苔藓,墙头垂下一束束藤蔓。踏着一路上坡往前,街巷的石头被踩得发亮。

他们来到宽敞的十字街口,这是村子的中心。有店铺,走近了,发现门窗紧闭,门锁已经锈蚀。“这么大的村子,一定会有人啊,会有不止一个店铺。咱们耐心些。”老文公拍拍背上的橘颂。

转过几条宽宽窄窄的巷子。石屋依山就势,有的卧在小块平坦的低地上,有的垒在高高的平台上。穿过一道道拱门,钻进又深又长的石巷,让他再次想到了古代城堡。

“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老文公坐在石台上,擦着汗水。橘颂坐在一旁,一只黑鸟在一边枝头上跃动,是乌鸦。橘颂站起来。乌鸦飞走了。一只小蜥蜴先是从石隙里探头,然后飞奔而出。橘颂跳过去,小蜥蜴昂头盯视,下颌飞快翕动。橘颂退后一步。小蜥蜴不见了。

他走到一条窄巷的尽头,迎面是一个高高的小窗。窗内好像有人。他看清了:是个女人。她正从高处看着他们。

他举手问候:“您好!”

窗内的女人把头探出。她五六十岁,头发有些花白。

“您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人!”老文公大声说。她一直伏在窗上。“嗯,我看到了。”她的声音很轻。他觉得她在看猫。说:“这是橘颂。我们住河对岸。”

她从窗前离开了。一会儿,她踏着石阶下来,站在十几米远处,一脸欣喜:“我昨夜看到对岸的灯了,知道有人来了!”

“我姓文,人们叫我‘老文公’。”她仰起脸,没说什么。他问起店铺,还有人去了哪儿?“啊,没有店铺了。这里只剩下三个人。”

“空村?这样一座大村?”他四下看着,歪着头,像问橘颂。“我叫李转莲。”她说,“我昨夜望见对面的灯了。”

老文公也想起了晚上看到的光亮,喊:“啊,明白了,原来是您的窗子!”“我想买肥皂、酱油和盐,蔬菜和肉,一些日用品。”老文公说。

李转莲点头:“有一辆串乡车,十天半月路过一次。只停一会儿。您老信得过,就交给我办吧。”“我要弄个浴室,所以还要一只莲蓬头。”

李转莲大笑:“我名儿里也有‘莲’,忘不了。爱干净的大叔,一看就是学问人。”他再次感谢,又问:“您说村里还有两个人,他们是谁?”“老棘拐’和重孙‘水根’。”老文公念一遍他们的名宇,离开了。

这是第四天。他们一直留意听着远处传来的喇叭声,没有。“谁知道呢,也许车子再也不来了,三个人的村子没有生意好做。”他叹气。

第六天,响起了笃笃的敲门声。

是李转莲。她站在门口,提了一个篮子。篮子里是两棵白菜、一瓶酱油、一瓶醋、一把葱、一块豆腐。“没有鱼和肉,也没有莲蓬头。”李转莲把东西一一放好。

她看到了桌上厚厚的一沓纸。老文公把展开的花布合上,拧紧钢笔。她说:“这布和我家窗帘一样,都是转莲花儿。”

老文公知道“转莲”就是向日葵。他这才注意到,布上真是那种花的图案。“这么大一摞啊,写得密密麻麻,这要写一辈子吧?”橘颂跳上桌子,挨紧了布包。

老文公咳一声。左胸有些痛,他拍了拍那儿。“哦,全是字嘛,您刚才见了。”李转莲站起,搓着手:“那我回了,你有什么要我做的,就告诉一声。”“我和橘颂挺好的。”他挺直了身子。他把她送到门外,一直看着她踏上河心的石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分有两处,一处是建在南岸的院落,一处是建在北岸的石屋,遥相呼应,宛如静止的历史传奇,充满神秘感。
B.老文公打扫石屋卫生时“不像是擦拭,而是抚摸”,让读者感受到老文公对久别石屋的深情以及对过往人事的回忆。
C.“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村里仅剩三个人,说明老文公与村里绝大多数人奔赴的方向是相对的。
D.李转莲热情帮助老人买生活用品,却不敢回应村里人烟稀少的话,说明她竭力隐瞒人们都离开村子的真正原因。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大”字用得传神,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想了解山里的春天之“大”会是怎样的,但本文并没有描绘。
B.小说插叙老文公第一次来石屋的往事,表明石屋年代久远,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也让石屋更加增添了历史感。
C.老文公与“橘颂”的对话推动了惰节的变化,他与“橘颂”的对话何尝不是与自己的对话,表现了他孤独寂寞的处境。
D.《橘颂》娓娓地讲述了前辈的故事,描绘了隽永的画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营造出一个孤寂而又蕴含着人情味的“田园”世界。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从小说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其散文化特点。
2024-03-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橘子(节选)

沈从文

保安队队长带了一个尖鼻小眼、烟容满面的师爷,到萝卜溪来找橘子园主人滕长顺,办交涉打商量买一船橘子。长顺把客人欢迎到正厅堂屋坐定后,赶忙拿烟倒茶。队长自以为是个军人,凡事豪爽直率,开门见山就说:

“大老板,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有点小事特意来这里的。我听人说你家橘子今年格外好,又大又甜,我来买橘子。”

长顺听说还以为是一句笑话,就笑起来。“队长要吃橘子,我叫人挑几担去解渴,哪用钱买!”

“喔,那不成。①我听会长说,买了你一船橘子。装头又大,味道又好,比什么‘三七四’外国货还好。带下省去送人,顶刮刮。我也要买一船带下省去送礼。我们先小人后君子,得说个明白,橘子不白要你的,值多少钱我出多少。你只留心选好的,大的,同会长那橘子一样的。”

长顺明白来意后,有点犯难起来,答应拒绝都不好启齿,只搓着两只大手微笑,因为这事似乎有点蹊跷,象个机关布景,不大近情理。过了一会儿才带着点疑问神气说:

“队长要橘子送礼吗?要一船装下去送礼吗?”“是的。货要好的,我把你钱,不白要你的!”

长顺这一来可哽住了。不免有点迟迟疑疑,微笑虽依然还挂在脸上,但笑中那种乡下人吃闷盆不甘心的憨气,也现出来了。

同来师爷是个“智多星”,这一着棋本是师爷指点队长走的。以为长官自己下乡买橘子,长顺必不好意思接钱。得到了橘子,再借名义封一只船向下运,办件公文说是“差船”,派个特务长押运,作为送主席的礼物,沿路就不用上税。到了常德码头时,带三两挑过长沙送礼,剩下百分之九十,都可就地找主顾脱手,如此一来,怕不可以净捞个千把块钱,哪有这样上算的事不做!

如今办交涉时,见橘子园主人一起始似乎就已看穿他们的来意,不大好办。因此当作长顺听不懂队长话语,语言有隔闻,他来从旁解释,“滕大老板,你照会长那个装一船,就好了。你橘子不卖难道留在家里吃?你想想。”

可是会长是干亲家,半送半买,还拿了两百块钱。队长可非亲非故,并且照平时派头说来,不是肯拿两百块钱买橘子送礼物的人,要一船橘子有什么用处?因此长顺口上虽说很好很好,心中终不免踌躇,猜详不出是什么意思来。也是合当出事,有心无意,这个乡下人不知不觉又把话说回了头:“队长你要橘子送人,我叫人明天挑十担去。”

队长从话中已听出支吾处,有点不乐意,声音重重的说:“我要买你一船橘子,好带下去送礼!你究竟卖不卖?”

长顺也作成“听明白了”神气,随口而问:“卖,卖,卖,是要大船?小船?”“要会长那么大一船,货也要一样的。”“好的,好的,好的。”

在一连三个“好的”之中,队长从橘子园主人口气里,探出了怀疑神气,好象把怀疑已完全证实后,便用“碰鬼,拿一船橘子下省里去发财吧”那么态度答应下来的。队长要一船橘子的本意,原是借故送礼,好发一笔小财,如今以为橘子园主人业已完全猜中机关,光棍心多,不免因羞成恼,有点气愤。

同来那个师爷鬼伶精,恐怕交涉办不成,自己好处也没有了。就此在旁边打圆场,提点长顺,语气中也不免有一点儿带哄带吓:“滕老板,队长出钱买,你难道不卖?预备卖,那不用说了,明天找人下树就是。别的话语全是多余的。③我们还有公事,不能在这里和你磨牙巴骨!”

长顺忙陪笑脸说:“不是那么说,师爷你是个明白人,有人出钱买我的橘子,我能说不卖?我意思是本地橘子不值钱,队长要送礼,可不用买,不必破费,我叫人挑十担去。今年橘子结得多,队长带弟兄到我们这小地方来保卫治安,千辛万苦,吃几个橘子,还好意思接钱?”

因为说的还是“几挑”,和那个“一船”距离太远,队长怪不舒服,装成大不高兴毫不领情神气,眼不瞧长顺,站起身来,把眉毛皺皱,斜眼知会了一下同来的师爷,就昂着个头顾自扬长走了。到院子心踏中一泡鸡屎,赶上去踢了那白鸡一脚,“④你个畜生,不识好歹,害我!”

长顺觉得简直是被骂了,气得许久开口不得。因为二十年来内战,这人在水上,在地面,看见过多少希奇古怪的事情,可是总还不象今天这个人那么神气活灵活现,而且不大讲理。

那丑角一般师爷有意留在后边一点,唯恐事情弄僵,回过头来向长顺说:“滕老板,你这人,真是个在石板一跌两节的人,吃生米饭长大生硬硬的,太不懂事!队长爱面子,兴兴头头亲自跑到你乡下来买橘子,你倒拿羊起来了:‘有钱难买不卖货。’怎么不卖?我问你,是个什么主意?”

长顺说:“我的哥,我怎么好说不卖?他要一船橘子送人,可送得了?”

师爷愣着那双鼠眼说:“嗨,你这个人。你管他送得了送不了?送不了让它烂去;生蛆发霉,也不用你操心。你只为他装满一只‘水上漂’,还问什么?你惹他生了气,他是个武人,要是派人来砍了你的橘子树,你难道还到南京大理院去告他?”

这师爷以为如此一说,长顺自会央求他转弯,因此站著不动。却见长顺不做声,好象在玩味他的美妙辞令,并无结果,自觉没趣,因此学戏文上丑角毛延寿神气,三尾子似的甩甩后衣角,表示“这事从此不再相干”,跟着队长身后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长想以“送礼”为名,运一船橘子下去发一笔横财,又经师爷从旁怂恿,于是到萝卜溪来找长顺买橘子。
B.长顺觉得买一船橘子“送礼”不合情理,但他并不清楚队长的真实意图。队长心中有鬼,以为被人识破,因而恼羞成怒。
C.长顺说“队长带弟兄到我们这小地方来保卫治安,千辛万苦”,主要是想缓和紧张的气氛,未必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言。
D.“大理院”在文中指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当时官官相卫是常态,因此师爷断定即使橘树被砍掉,长顺也不敢去状告队长。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队长之口,写出了“买橘子”的起因。会长并未料到,无心之言会给干亲家招来麻烦。
B.句子②可视作对上文“吃闷盆不甘心”的一种解释,这也是长顺迟迟疑疑、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C.句子③是师爷逼迫长顺就范的托词,“磨牙巴骨”这类方言俗语,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D.句子④表面上是骂白鸡,实际上是指桑骂槐,骂长顺“不识好歹”,说他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好人。
3.画波浪线段落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是社会生活的横断面,能培养读者对生活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读了本文,你对当时的“官”与“民”有着怎样的认识?
2024-03-05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T8联盟) 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艺

周荣池

教书先生识得字也不多,但他先教“人口手”这三个字。这点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人活着首先要为了一张嘴,为了这张嘴就要动手。手上的力气和技巧是活下去的依靠,为了生存的手艺也并不那么尊严。并不是村庄不需要尊严,是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空洞的东西。那些是城里人以及后未成为城里人的农民后代们自以为是的心思。他们已经非常地疲惫,闭上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想那些高深的念头。

营造的匠人就都是大师傅,嘴上抽着烟,耳朵上还有别着抽不完的,他们的眼神都是颇有骄傲的意味的。他们砌房造屋,这在哪个人家都是浩大的工程,做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大本事的。所以很多人愿意吃很多年“萝卜饭”,一分工钱不要去拜师学艺,就是为了将师傅的这份骄傲学过来——学会手艺在村里叫做“把师傅的大腿下下来”。

木匠有几种,有做船的长料木匠,有砌屋的高料木匠,有箍桶的圆料木匠,还有做犁耙的犁木匠。村里的木匠是个痢子,一年四季戴着帽子。痢子是高料木匠,砌房造屋打家具。他戴着帽子,耳朵边央着一支划线的扁平的铅笔,帽檐下的稀疏的毛发可以看见。但是,没有人敢取笑他这一点。他偶尔也会在做活的时候,将落满木屑灰尘的帽子拿下来掸一下,大家即便是看到了也不作声,都知道痢子是护头的。

痢子是大师傅,带着徒弟来做工。徒弟吊线的时候,手抖抖索索地从墨斗中抽出线来,偏偏就没有弹好,他手里的尺子一下子就打到手上。别人也不敢阻拦,师傅打徒弟也是顺事,更有人在边上说,木匠打老婆——有尺寸呢。这小木匠被打了也不敢作声,主家还要为他解嘲开脱,小木匠干活嘛,本来就是东一句(锯),西一句(锯)。大家都笑了,师傅仍旧板着脸,徒弟也不敢出声,只有默不作声地干活。

砌房造屋,木匠既要做屋架板壁,又要打家具物什,是核心的工种。最为神奇的还不是他们做的那些活,而是他们在砌屋上梁时候说的喜话。上梁是大事,要请三朋四友来摆大席喝酒。主家买了喜糖喜烟交给木匠师傅,上梁时候散给邻居亲成,并说那一套喜话来。平时话不多的痢子木匠,说出一大套吉利话来,大家鼓掌称叹:

日出东方喜洋洋,手拿金斧亮堂堂,今日今时安金梁,金柱竖在金面上。金榜架在金柱上,金人站在金榜上,两条金龙盘金柱,两只凤凰绕金梁。紫金梁上插金花,富贵荣华发主家。

福斧生来喜洋洋,福日福时上福梁,福禄梁上贴福字,福子福孙福满堂。天官赐福平地得,福正福旁福吉祥。

木匠肚子里还不止这么一段喜话,说是有好些套说辞,但这又不及一件事情神奇。说是有一人家上梁出了点蹊跷事,量好尺寸的屋梁引上屋顶来,竟然尺寸有点长,大家傻了眼,痢子木匠二话不说抢起斧子朝那屋梁砍去一段,放上屋架刚好够长。

这个故事很神奇,很多年都不曾被忘记。

瓦匠很辛苦,但四叔偏偏要学瓦匠。他跟着师傅去安徽学,铁了心地要学这门手艺。他从小有兔唇,大概很有些自卑,所以话不多,但是认定的事情就偏偏要做。 就像他在安徽做活,看中了当地的一个女孩,两厢情愿,可是女方父母不答应。他狠下心来定要结这门亲事,便回来请了族里人一起去安徽谈,哪知道那老头也很固执,刚看见他们进村就拿了一根大木棍要打,众人劝说才收了手。就这么执拗的人,到底是娶到了那外地的老婆,手艺也学得极好,是远近闻名的一把好瓦刀。

手艺好的瓦匠在于能把茅厕和厨房砌好,这是个真正的细活,尤其是搘锅①。一日三餐离不开大灶,搘锅架起来的是三口铁锅,实际上是热腾腾的生活。小锅煮饭,中锅做菜,里锅则很少用,烧水或者人多时才用。锅之间空隙的地方安着的是汤罐,烧饭的时候火带热了水,老根子常说的那句口头禅——汤罐水带热了,就是这个意思。

搘锅的讲究一是高度适宜,这样的锅烧起来快,省草。二是细活,贴磁砖以及在过烟的墙上画各种围案,最多的是画年年有余,其实就是一条鱼。烟墙头上还设有供奉灶神的灵位,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年后个把月便被油烟熏染模糊。搘锅也算是大事,要专门热锅,举行仪式,用鲤鱼来祭祀。搘锅的瓦匠还要说喜话,四叔的搘锅技术好,喜话说的也有意思:

新锅烤得亮堂堂,九天仙女下厨房,水缸不脱长江水,仓里不脱万年粮。办酒请来李太白,烧饭请来王母娘,请来灶君保平安,子子孙孙幸福长。

后来四叔不做瓦匠了,很多瓦匠也不干了,有了机器之后瓦匠其实也并没有消失,但是成了一个苦活。一个不再需要太多技术和艺术的行当,让人做得不仅觉得苦,而且确实没有什么滋味。自己做得没有滋味,别人想来也毫无生趣。

很多人带着他们的双手消失了,那些手艺也慢慢地失传。曾经就是这些常靠着力气生活的手艺,养活了村庄,给了生存以尊严。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多想过关于尊严这个话题,但是我知道我们这些农民的后人明白,在那些粗糙的手掌间,握着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尊严。

(节选自《村庄的真相》,有删改)

注: ①搘锅:砌大灶。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教书先生先教“人口手”三字的解释,自然引出“为了生存的手艺”,然后叙写了木匠痴子和瓦匠四叔两位“营造的匠人”。
B.作者在叙写四叔学艺和娶妻的文字中,用了“偏偏”“狠下心来”“执拗”等眼,流露出对四叔的欣赏,着力刻画四叔的执着与坚持。
C.瓦匠本就是一个苦活,也没有什么技术和艺术,因而让人觉得没有什么滋味,也就没有什么人再愿意干瓦匠了。
D.文章在人与事的叙述中,回忆了过往,也思考了现实,其中有对匠人的赞美欣赏,也有对手艺没落的淡淡伤感和对手艺价值的深深认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结尾都用了议论的方式写到了“尊严”,首尾呼应,启发读者对“手艺”与“尊严”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意旨。
B.文章刻画两个典型手艺人形象时,不是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更凸显了他们“手艺”的高超。
C.文章选取具有“村庄”味道的人和事,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且多用方言俗语,显示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和乡村生活气息。
D.文章既写了木匠痢子,又写了瓦匠四叔,选材上紧扣“营造的匠人”,可谓“形散神不散”,凸显了文章中心——他们对营造手艺的钟情热爱和不懈追求。
3.本文写营造匠人都直接引用了他们所说的“喜话”,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木匠子和瓦匠四叔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手艺人的尊严”?请加以分析。
2024-01-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身份:魔术师

李颖

父亲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开始了他的另一种身份:魔术师。

作为一名魔术师,他有着一段难以启齿的过往。母亲曾当着父亲的面旁若无人地告诉我,父亲小时候曾经是一名叫花子,是那种马戏团也算不上的、三个同村孩子组成的走街串巷卖艺的叫花子。

母亲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一定会附带说一件他们结婚的事情。在那样一个人群被划分成各个阶层的年代里,父亲,以一个划为贫农成分的良好出身,以一个已经三十八岁高龄、在大家心目中已经沦为老光棍行列的身份,以一个不名一文的工人形象,拎着一口破旧的木箱,娶了比他小十二岁的我的知识分子母亲。在那个年代,母亲应该是有足够的理由感谢父亲的,因为纵然她的美丽遐迩闻名,却因出身仍旧差点终老娘家,在那个女孩十八岁就能出嫁的年代,她已经二十六了,终于能够嫁出去了,①她的书香门第高攀了一贫如洗的父亲

从母亲不断重复的关于叫花子和结婚的故事里,以及父亲涨红着脸讪讪的笑意中,我大致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父亲小时候确实是要过饭的,在三个小伙伴组成的要饭队伍中,父亲一无所长,专管拿着盘子讨钱。另两个会翻筋斗,会劈叉。某一天,其中一个伙伴突然轻松地变出一条红绸,惊呆了父亲,惊呆了那个只会翻筋斗和劈叉的伙伴。他们用崇拜的眼光盯着红绸伙伴。

红绸伙伴很得意,不屑地把唾沫甩到两个伙伴的鼻尖上:这叫魔术,懂不懂?魔术!

父亲仿佛被他这个词猛地推了一个趔趄,他寂寞了。即便在三个要饭的小伙伴中间,他也是被鄙视的那一个。事实上,他的童年一直是在不断的趔趄中跌跌撞撞推推搡搡度过的,他被继父推出家门要饭,被有钱的人家傲慢地推到马路上,被抢食追赶的穷伙伴们推倒在地……他不断地爬起来,不断地被推倒。他从没有抗争,是的,他的字典里没有尊严这个概念,哪怕是一瞬间的念头。

多年后,父亲当兵了,父亲参加工作了。他当了四十年的港口工人。工会会员,是父亲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身份证明。父亲喜欢单位上开职工代表大会,他有神圣的选举权、投票权,他还喜欢八·一建军节,不出意外会领到老兵才有的慰问金。他更喜欢工会主席笑眯眯地叫他一声李师傅……

父亲终于在要退休的时候,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梦想了。他花一块钱从地摊上买了本魔术入门的拙劣的印刷品,但他不识字,所以只好要我一句一句念给他听。

他下班后就常常躲在房里不出来,翻看着那本书上的图片,用几根木条,敲敲钉钉,几天后就做了一个箱子。然后,他当着我们三姐弟的面,变了一个蛋出来。然后又变了一个蛋。

他变魔术时手一直抖啊抖。这是一种病。只要做稍微精细的活手就会颤抖。对于玩魔术这件事,我的母亲不闻不问,只跟我们说过一次,然后再也没有评价过:一个手一直在抖的人怎么可能玩得好魔术。

变出蛋来的那天,我们三个前后左右围着他的道具箱,把他的破绽看了个精光。弟弟欣欣一直在旁边指出来:假的!箱子里面还有个暗箱!

作为一个在无数个夜晚给他念魔术道具制作方法的女儿,我知晓他魔术里的全部秘密。

他有好些年都沉浸在魔术这个秘密之中。在即将退休的最后一年,李师傅会玩魔术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单位上都传开了。父亲很兴奋,而我们姐弟很窘迫。工会主席上门邀请他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一个!他兴奋地在家里搓着手走来走去,现在他最大的问题是,他需要一个帮手。

我立马躲到了我的书桌上,他的眼光落在他唯一的儿子欣欣身上。

欣欣像他父亲的任何一个儿女一样,对他玩魔术这件事心怀鄙夷,觉得这是一件不可告人的丑事。②他居然要蹦到舞台上去丢光全家人的脸了!他的一切我们都了如指掌,他笨拙、他猥琐、他狼狈,他的手一直在战抖,他的箱子是假的!欣欣绝不答应。

但是父亲平生第一次暴怒了,他似乎要把一生储集的训斥、责骂、管教全部一次性地补回来,③他眼眶通红,青筋直暴:你去不去?!

欣欣妥协了。于是我们看见单位上元旦晚会的舞台上,欣欣耷拉着脑袋,当着上千观众的面,不情愿地配合这个自己瞧不起的父亲,在台上表演了一出蹩脚的魔术。

那晚,父亲化了一个浓艳无比的妆,这个妆容像极了所有躺在棺材里的人,那样鲜明,那样艳丽,那样骇人,让人一见难忘,颧骨上的腮红使他瘦削的脸越发凹进去了,浓密的眉毛像两把利剑,黑色的眼影令他深抠的眼眶抠得更深了,他薄薄的血红的嘴唇配在干瘪的脸上是那么不相称,他穿着明显大了N码的地摊上买来的廉价西装,可疑的布料成分闪着不合时宜的光芒,他在电视上学来的奇怪的鞠躬动作显得那么滑稽可笑,听着台下或善意或鄙夷的笑声,我坐在人群里如坐针毡。我在心里默数着下面稀稀拉拉的掌声,窘迫、自惭,所有这些负面的词汇一个不漏地向我袭来,无法抬头面对台上小丑般的父亲。我落荒而逃。

我的父亲,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演出

那一晚,他是主演,而我们,是不愿意配合的配角和观众。

我在他死后多年才明白,那个夜晚,那个粗糙的舞台幕布下,他其实是在试图用魔术来掩盖他的一生,来涂改他的一生,来变走他的一生。

他一定认为,他的魔术能抹去他贫穷自卑无人问津的一生,变出一个光明灿烂鲜花簇拥的一生。

事实上,④他潦草的一生一直都处在崩溃的边缘,在他的晚年,他曾想把一切推翻重来,他曾用魔术试图救赎过一次自己。而我们,与夜色一起合谋,冷冷地忽略了他。

(节选自李颖《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花城》2015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当着父亲的面“旁若无人”地告诉子女他的“难以启齿”的过往,点出了父亲、母亲在家中不同的地位。
B.父亲小时候讨过饭,走街串巷卖艺却一无所长,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当魔术师的梦想。
C.父亲工作后喜欢开会,喜欢建军节,喜欢被人叫“李师傅”,作者连用三个“喜欢”,表现了父亲因自卑而产生的虚荣心。
D.文中的父亲看似可怜、可悲、可笑,像一个小丑的形象,其实也有可爱、可亲、可敬的一面。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高攀”是反语,表现了母亲内心对婚姻的不情愿态度。
B.句子②连用七个“他”,对父亲的不满、讨厌甚至愤怒之情扑面而来。
C.句子③运用神态、语言描写,从中可以读出父亲性格朴实、不善言辞。
D.句子④用“潦草”一词,概括了父亲一生的贫寒、窘迫、自卑、落寞。
3.作者为什么说父亲的这次魔术表演是他“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演出”?
4.有评论家认为,与一般写父亲的文章不同,这是一篇“非典型”写父亲的散文。对此你怎么看?试谈谈你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京上任

贾平凹

抓纲治国的第二个年头,礼泉县委接到通知:王保京任县委书记。

但是,已经是第五天了,县委机关里还没有见到王保京的面。

这时候,正是礼泉县北部山区遭受着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旱:十七个月,五百零十几天了,没下过一场透墒雨!

因为缺水,麦苗好不容易从地缝里钻出来,却发不了枝,分不了蘖;因为缺水,麦苗刚长到五寸高便要吐穗,许多穗却又吐不出来,卡死在脖子里了;①因为缺水,挣扎着出了穗的,只能顶个蝇头般大的瘪壳壳,在热风中摇晃。

中午。北山的田埂上,走着一个戴草帽的人,一个地道的,泾河岸上的庄稼人:敞着怀;一个裤腿挽在膝盖上,一个裤腿吊在小腿上;反抄着手,手里捏着一块土疙瘩;土疙瘩捏碎了,细细的土面儿从指缝间流出来,一股热风,立刻就吹散了。这土,这原是长庄稼的土呀!现在,绕着北山,缠上了一条一扯百里长、十几万亩面积的旱腰带,在勒着北山,勒着全县,勒着他的心。

他忽然想抽一支烟,他本来没有这种嗜好,但现在却想抽得厉害。掏出个纸片片,就近扯了一片干枯的树叶,揉碎了,卷起个喇叭头来叼在嘴角,却苦于没有火。火,他抬头看一眼那悬在空中的一盆火,火!火一样的土地上,什么东西能长绿呀?

一个老汉从山包后转出来,他喊了一声,老汉没听见,又走过山包去了。他追过去,他突然忘记了要火,他看见山包那边有一片绿!火焰山上还真有绿地啊?!他扑过去,跪在地边,嘿嘿嘿地笑。这是红苕苗呀,这是旱地里的勇士呀,苗儿正绿,那薄薄的叶上,看得出叶脉,有深绿的汁水在流动。他喜欢得要去逗那叶儿,又怕撞坏了它。老汉过来说:

“长得疼人不?”

他给老汉甜甜地笑着,他问老汉为啥红苕长得这么好?老汉告诉他:红苕最耐旱,只要能逮住苗,就有收成。他乐了:

“这是宝!这是宝!咋不大量种红苕呢?”

“可惜大家都不注意这玩意,往年只种一点尝个鲜。”

“要大种,不大种不行!咱们就在这红苕上打它个翻身仗!”

他说得十分认真,然后就在边地转着看。老汉问他来干什么,他才记起应该向老汉讨个点烟的火。但一摸嘴,那喇叭头烟卷早不知遗到哪里去了。而且怪得很,竟连一点想抽烟的欲望也没有了。

天黑的时候,戴草帽的人已经站在山下的烽火大队的村口了。烽火,这是他的所在队。在这片埋葬着他祖宗的土地上,他滚爬奋斗了几十年,领着全村的贫下中农,硬把一个穷得苍蝇不拉蛋的荒滩,变成了全省有名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队。

在棉田里参观的各社负责人,已经得知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就是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了。这当儿,他们发现他了,立即跑着围上来,人们亲热地喊着他的名字:

“保京!”

有人提议为他鼓掌。因为他有双喜:一、今年大旱,烽火粮棉却丰收在望;二、他担任了礼泉县委书记。热烈的掌声立刻爆发出来。

王保京,在掌声中并没有眉开眼笑,他冷静地站在水渠里,看着这些战友,胸部起伏。他感激战友们的祝贺,他从他们的掌声中得到了一种鼓励;他从他们的眸子里看出了一种期望。他看着面前的麦浪在翻涌,整个平原都仿佛在颤动;但山上呢?过去,他领着一个大队,一个大队搞上去了。如今,面前摆着礼泉县这辆战车,他这个赶车的,将要使出多少劲呢?他觉得胸口有一团热乎乎的东西在翻腾,他突然说:

“伙计们!党把县上担子让我挑,挑得咋样,全凭伙计们的帮劲呀!用不着客套,用不着寒暄,谁也知道谁能吃几老碗饭。咱们肩上挑的是几万人口的嘴,是社会主义的大旗啊!”

“今年山下丰收在望,为啥大旱之年丰收?是前几年山上山下的贫下中农,合力修了宝鸡峡渠的结果!因为‘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山上的一个水利工程没有开工,遭了大旱。眼下只有栽红苕!栽红苕又缺苗子、人力,这是礼泉县眼前火烧房子的急事啊!”

紧急大事,就要迅速动员全县人民抗旱救灾!

这些各个公社的带头人,③这些降龙伏虎的“干家子”,沉默起来了,新县委书记的话砸在他们的心窝里,丁当价响!北山遭灾,他们是知道的;北山的灾情,他们也曾耳闻目睹;他们也为北山人民着急过。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北山还有长绿的希望,山下还可以支援去栽红苕?!这位身穿粗布褂子的泥腿子书记,上任的第一把火,是从这儿点起的!他们几乎没有再作什么考虑,就大喊起来:

“帮!当裤子脱袄也要帮!”

保京说:

“帮,怎么个帮法?平原社队,一是要寸土必争,进行增种,每条田埂,每条路旁,村口,巷院,凡是能种的,都种;能种一苗的,算一苗。二是组织劳动力,带上红苕苗,带上水,带上干粮,上山!栽它四万亩红苕,收它个几千万斤,看看是什么火色?谁家没有红苕苗?”

“有!”

“都有!”

保京笑了。

“我上任的第一次公社干部会议就算结束了,都回村,我给咱搞场电影看看,吃的,住的,烽火包了!”

但是,没有一个公社干部在这里过夜。他们只拿了简单的行李,都跑回去了。边远公社的一个老书记也要走,保京生气了,强命留下,因为他知道这老汉有肝炎病。但是,当晚上保京来请他去吃饭时,人不见了,桌上留个纸条:

“保京,你不要怪我,这是啥时候呀,能待能住吗?我走了!”

保京捏着纸条,没有再说什么。④他打开了窗户,窗外,星月当空,满地银白。顿时,他感到浑身每一块肌肉都凸鼓鼓的了,他在心里说:

礼泉县,是大有希望的呀!

1978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直接点出“礼泉县委书记上任至今还未露面”与“县北部山区旱情严峻”两件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保京发现老人种的红笤时既兴奋又笃定,“要大种,不大种不行!”展现了保京敏锐的治灾头脑和果断的做事风格。
C.保京在会后提议“搞场电影看看”,吃住“烽火包了”,又强留边远公社的老书记,体现其圆滑世故的处事手段。
D.礼泉县的“大有希望”,既源于红笤为旱灾带来的转机,也源于公社干部身上展现的团结合作、一心为公的精神。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因旱灾而干瘪的严峻景象,具有感染力。
B.画线句②中“冷静”一词写出了保京没有自满于已有的功绩,“胸部起伏”则显示他的内心并不平静。
C.画线句③中公社干部们之所以“沉默”,是因为保京一番心系灾民、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他们心生羞愧。
D.画线句④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窗外静谧明亮的景象,烘托了保京此时感动愉悦、温暖敞亮的心情。
3.主人公王保京登场时,小说隐去了他的姓名,称他为“戴草帽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火”这个意象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2-11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散(节选)

陈翔鹤

在魏朝最后一个皇帝,少帝曹奂的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的某一个初冬早晨,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注]同他十三岁的女儿阿凤、八岁的儿子阿绍和婢女阿勤,正在他住宅外院里打铁。这个小小的铁工场,就设在那棵枝条茂密、绿荫几乎遮遍着半个院子的巨大的柳树下面。铁砧墩的旁边不远就是一口深井。井旁边有个石水缸,正好作为打铁时“淬火”或“退火”之用。一到夏天,嵇康还喜欢将井水汲了起来,灌注到那围绕着大柳树的沟渠里去。这一泓清汪汪的沟水,使人看了觉得十分凉爽。而烧铁炉和附带的一个鼓排(风箱),以及煤渣铁块、大锤小锤等物,统统被安置在靠柳荫的一个墙角落间,上面还搭有席篷,看来倒有点像间小屋子。

虽然时间已到初冬,但洛阳的天气却并不怎样寒冷,柳树也还没有脱叶,因此嵇康此刻只露髻、短褐、马裤、赤脚草履,正挥动着大锤,在被阿凤用长铁钳子紧紧夹着的一块红铁上,一锤一锤地直打了下去。在起初几锤,铁花子还几乎如浪涛般飞奔四散,不过愈到末后,铁花子便愈加减少了,嵇康的锤下得也并不如以前的有力。这时阿凤才如释重负似的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怎样,不行了吧?我就是在开头的几大锤上,特地需得人帮忙,并且也只觉得开头的几大锤有意思。阿凤,你看,这有多好啊:铁渣滓子好像流星一般四下乱溅,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多有意思!阿凤,现在好啦,你站过一边,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打吧!”

嵇康说罢,便将阿凤手中的铁钳子接了过来,另外换上一个手锤,自己一下一下地继续去打那块已不大冒火花的红铁,看来他是想把这块铁打成一个锄头的毛坯子。阿凤站在一旁注视着她父亲的动作,有时用手去拢一拢自己额上掉下来的头发,或者擦一擦汗珠。这个发育得比她实际年纪还要健壮高大的女孩,身材的窈窕均匀颇有点像她的母亲,可是因为自来就娇生惯养的,所以在神气上却总不免要时常带着几分娇纵直憨之气。但对于打铁,她倒也很感兴趣,算得上是嵇康的一个好助手,不过体力有些不及阿勤罢了。

“姐姐,你去看看,阿勤总是爱在炉子里边乱翻乱抄的,她动得,就不许我动!向家叔叔又不来,他来了就不要阿勤管啦!”阿绍走了过来,面带严肃地说。这个身穿绀青色绢袄子的八岁小孩,头上梳着两个丫角,平时总不大轻于言笑,身体却并不比他姐姐健康。他脸色有点苍白,而且经常带着一种严肃而又很自信的表情。因此,全家人都叫他“小大人”。

“好啦,好啦,不用你管,你去玩吧。”嵇康扬起头来说。

“真是,阿秀叔叔许久都不来啦,讨厌!……”阿凤说时,还用娇憨的语气“呸”了一口。

“这不好。小孩家可不准这样!拿去,换一块新的来。不要紧,没有阿秀,我们也可以办得了!”嵇康认真地说。

于是阿凤便将那块现在已经发黑的铁夹了过来,送到火炉里面,去换阿勤已经烧好了的另外那一块。

他们父女和站在炉边烧铁的婢女阿勤,就像这样地继续工作着,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大家都静默无声,严肃而且兴味盎然。这其间,只偶然可以听见从嵇康口中发出来的嗬嗬的声音。这就算是他在工作中的一种表情,而且也算是他对于铁和火花的一种礼赞!

关于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在当时国都洛阳城,特别是在诸名士中间,固然早就流传开,而且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不过流传得最快,而且被当时人视为美谈的,却在嵇康与贵公子钟会两人之间的关系上。据说有一天,嵇康正在家里打铁,他的好朋友向秀还在一旁“鼓排”。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他本来是想来同嵇康交朋友的。不想嵇康却毫不理睬他,竟旁若无人似的挥锤不顾。向秀也仍旧鼓自己的排,同嵇康一样连头都不抬一抬。

等到钟会碰了一鼻子灰,起身要走时,嵇康才忽然问了他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那个来客也回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

“了不起!这一问一答都很好,真可谓一语破的,旗鼓相当,盛名之下,话不虚传啊!”

“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一般人哪里敢呢!”

“打铁不好,这很有失中散大夫的身份。而且也会因此得罪人。”

“他们两家不会因此便‘兴怨’‘修怨’吗?嵇中散也太纵情任性啦,予人以难堪,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当时洛阳城里的人们,就这样纷纷评论着这个在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

(有删改)

[注]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大将军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弹了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表明打铁给嵇康心灵带来极大震撼,令他内心感到阵阵疼痛。
B.阿绍向阿凤埋怨阿勤乱动却不许他动,阿凤埋怨向秀叔叔许久不来,两个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同样纯真可爱。
C.阿凤负责夹换铁块,阿勤负责在炉边烧铁,嵇康负责出力气打铁,分工明确合宜,这说明了打铁是家中常事。
D.向秀在小说中虽没有正式出场,但通过阿凤、阿绍姐弟之口及旁人口述的向秀在钟会面前的表现,可见向秀与嵇康关系亲密,志趣相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较为具体地描写嵇康住宅外院里“小小的铁工场”的环境、格局,为下文进一步表现他爱好打铁做了铺垫。
B.小说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出嵇康清高自傲、不慕名利、鄙视权贵、纵情任性、洒脱不羁的形象。
C.小说善于通过刻画神情来表现人物,如阿凤、阿绍姐弟俩一个娇纵直憨,一个严肃而又很自信,相映成趣,鲜活生动。
D.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比如写嵇康打铁生活就比较舒缓自然,而写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
3.结尾处引述洛阳城里人们的评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是一篇历史小说,请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外

铁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作者没有用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通过一家人去照相前“妈烙了一篮子饼子带上路”这一细节,体现出台儿沟到县城路程远。
B.一家人辗转三天才到县城,路上妈嘱咐山杏“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表明一家人对照相的期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C.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山杏一家人照相时瞪圆双眼、紧张局促的表情与照片中的姑娘神情柔美自然形成反差,表明一家人没看到自己的照片很失望。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小镜子“落满灰尘”的细节来描写,足见山杏家的生活还停留在为生计而奔忙的状态,较少关照精神层面的需求。
B.小说描写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从中反映了乡村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渴望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
C.小说构思独特,以小见大。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重大的主题,文章却通过照相的琐碎小事来反映主题。
D.小说以一种少女审美的眼光传达出对于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整体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情韵悠长,引人深思。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意外”的含义。
4.山杏和台儿沟的姑娘们一样,心中也有对美好的强烈向往。结合文本分析二者对这种向往的相同点。
2023-11-2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没有讨到,不要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选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尺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B.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D.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E.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2.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2023-11-19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榆碑(节选)

马金莲

那棵老树有多老呢?没人说得清楚。开发商派人来找老董。老董三年前就到太阳花园西大门做保安了。

老董被人喊了去,面对几个衣冠楚楚的头头。

你就是老董啊?一个头头迎头问。他似乎只用潦草几眼就把眼前这个人看透了,很笃定地笑笑说,你是这儿的旧人啊。

老董有些欢喜,赶紧点头说,是旧人,是旧人。对于太阳花园坐落的这片土地,老董是最旧的旧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他只想待在这片老地界上,看看眼前的发展,再回想曾经的村庄,再抓住一切机会给愿意听的人讲讲老盐碱地的过往,算是用这样的努力为一座村庄做了祭奠。

难道头头是想打听盐碱地的往昔?老董心有些热,赶紧点头说,是啊是啊,我打能记事起就在大滩地里撒欢了。那时节没鞋穿,天天光着脚……老董注意到头头的脸有一点奇怪,正在极力忍受痛苦——老董意识到自己话多了,也偏了,好像……不是头头想听的。

头头可能终于把眼前这个老年保安琢磨得差不多了,咳嗽一声说,西大门要挪了知道吗?

其实老董早一步知道消息了,是从老安那听来的。按说扩建小区、挪门这样的事是轮不到他们这种角色操心的,但老安提到了老榆。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滩地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老榆是唯一活着的物证。当然,如果人也算证据的话,老董算一个,老安算一个,还有一些在太阳花园以老保洁、老保姆等身份讨生存的人,也算。

既然你是这的旧人,肯定知道那棵树了。你还记得它长了多少年了?头头的手指向小区外头。

老董赶紧点头说,对啊,老榆比我的年岁还大哩,哦不不,我哪能跟老榆比?它可比我大多了,我爷爷穿开裆裤的时节就常爬上去折榆钱吃来着……说起老榆,老董的话不由得多了,嘴里絮絮地说着。

能有那么老?老董的叙述被头头打断了。老董看到头头的眼神里有质疑,也有不耐烦。

我还能记错?老董急了。这可要命了,他这辈子就算偶尔会撒个什么小谎,但关于老榆他绝对没有撒谎,他有啥必要撒谎哩?

老董说得太投入、太激动,没顾得上细看头头的嘴脸,人家转身就离开了,剩下老董,还有几个围观的人。他发现头头走了,才收住叨叨的舌头。

老董十分沮丧。下班后喊了老安喝酒。老安叹口气说,老伙计,情势不太好啊,西大门要往前扩,和前头那条马路接上,这么一来,这片地就都能开发了,你看老榆它是不是有点那个呢?

老董瞪大醉眼,这一片都要开啊?那……那……那老榆咋办?老榆总不能站在大门口吧?

你也觉得它会挡路?现在明白头头为啥找你了?老安伸出老指头点着老董的额门。

老榆挡在哪儿?老董扭头看。灯光璀璨,把夜色弄得支离破碎,他看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身影,那是老榆。老董亲眼看着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他很喜欢这种好,这些和记忆里的大滩地生活太不一样了,可他从来都没有踏实过。没事的时候就到处走走,走着走着就走到老榆面前去了。远远地看上一眼,它在那里静静地、无声地站着,不,如今它更像一位佝偻着老腰的百岁老头儿。这样的姿势丝毫不影响它的仪容,相反,让它显得更有人间和日月的味道。

现在老董更明确了自己为啥选择留在西大门,因为这里有老榆。

老董还是刷宫斗剧,还是守在玻璃房里看进门的每一辆车被放行,或者阻拦。他装作看不到老榆。可既然非挪不可,那么老董希望它能被挪到好一点的地方,同时挪的时候,能对它轻柔一点。老董心里熬煎上了。

他注意到老榆身边有了动向,时不时地冒出来几个人,或站在远处,对着老榆指点;或走到跟前,摸摸、看看,讨论着什么。

大门要挪,老榆会怎么样?老董没心劲看宫斗剧了。

西大门悄无声息地就挪成了。新门已经在老榆前方外围了,这回老榆变成太阳花园内的一棵树了。老董路过的时候看了看,老榆的身子还是那么弓着,浑身的眼睛还是那样半开半合一样,不看世人,又看着世界。真是没心没肺没肝啊,都啥时候了!

老董盘算出一个主意,拿不准,就给外地念书的孙子打电话。孙子听完就急了说,这事得管啊,它可是我们大滩地的活历史,是老古董、是文物,不但不能伤害,按道理还得好好保护起来呢。孙子用微信写了一段文字发给老董说,你打印出来,交到信访办去。

一张收费一元,太贵了。老董看着洁白的纸上黑黑的文字,认得出老榆,前头加了“百年老树”,他心里不疼钱了,印了二百张。老董避开大滩地的所有老伙计,一个人去完任务。骑着破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街头时,老董有种悲壮感,他觉得这就是无名英雄的感觉吧。几乎所有的单位门口他都放了一张打印稿,剩下最后一张,他贴在了西大门的入口挡杆上。杆子每抬一次,落一次,明晃晃的白纸黑字就抬一次落一次,好像在替老榆呐喊。

老榆身边吸引了一拨人,都扯着脖子望它身上的白纸黑字。最先被吸引的是晨练的人群,接着是进出上班的,紧跟着物业的人来了,然后老董看到了前几次在这里转悠过的小头头们。老董在岗位上尽职尽责,装作对老榆的事一点都不感兴趣,一颗心忽悠悠地荡漾着。

老榆被保住了。据说连市长都发话了,要保护老榆,保护百年老树。老董心情那个灿烂啊,又重新刷起了宫斗剧。

(选自《中篇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三次写老董“赶紧点头”回答头头问话的细节,表现出内心的欢喜和对大滩地、老榆的热爱。
B.太阳花园小区要扩建,百年老树“老榆”面临被挪的危险,体现出在城乡变迁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C.老董喜欢讲大滩地的过往,喜欢已经现代化的大滩地,但心里不踏实,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
D.城镇化进程中,留守的旧人既有对乡土的眷恋,又有对都市的向往,这篇小说揭示出这些人复杂的情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细节表现人物,运用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老董的形象。
B.老董刷宫斗剧的行为变化,侧面揭示出人物内心的起伏,照应了故事情节的变化。
C.小说补叙了老董从老安那听来的西大门要挪的小道消息,使故事内容更完整真实。
D.小说语言质朴,“那老榆咋办?”“真是没心没肺没肝啊”语言描写生活化十足。
3.“老榆”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小说标题“榆碑”在文中寓意丰富,试简要分析。
2023-11-1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她在他们身上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看看她的女儿——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她常常稳重的坐着,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呜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春药材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白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你不卖梨糕了?”“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白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

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这样更好,他将永远保留一个美的印象。他的姨表妹早出嫁了。她终于得到她希望的幸福。她的丈夫是个好人,在一个小县城里当邮务员,他们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泼皮。有时候她偶然也想起他,当她低着头打绒衣或为孩子们缝小衣裳的时候,嘴角上会忽然现出笑容。她在心里自问:假使他不走开,他们的情况又当怎样?

我们生来喜欢后悔,常常觉得先前我们错过的是最好的。请不要说这种话:那么我们应该含垢忍辱,一生老死乡井吗?请不要这么责问我,你如果高兴,我将告诉你:你不妨顺从你的志愿尽量往远处跑,当死来的时候,你倒下去任凭人家收拾;但记住一件,千万别再回你先前出发的那个站头。至于孟安卿,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最先实践者和理论创始人。鲁迅的乡土小说也最能够体现五四乡土文学揭示病苦、批判蒙昧的启蒙精神。然而,启蒙的任务不只是批判封建主义制度,而是在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家园,建造未来美好国度。于是,在1930年代,废名、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

(选自《此心安处是吾乡--论193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原乡情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安卿心怀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始了“狩猎”,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但他内心仍旧爱着表妹。
B.孟安卿成为“肖像兼风景画家”之后,他“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表明孟安卿已经厌倦了自己作为画家的职业和生活,所以他返回了故乡,渴望过安稳的生活。
C.文章写人笔触细腻,形象鲜明,姨表妹的大眼“像在人家心上打闪”、嘴唇“像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活泼、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形象。
D.姨表妹在孟安卿出走后嫁给了一个邮务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她安于真正适合于她的幸福之中,但也偶尔会想起孟安卿。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太太有实际本领,是生活能手,她非常希望“正像两棵花儿”的孟安卿与女儿结婚成为夫妻,孟安卿的出走使她非常气愤。
B.卖纸烟的人没有认出孟安卿,并且“不相信有这个人”,这使得孟安卿觉察到很多都已发生改变,人很难且没有必要再回到从前,于是选择了离开。
C.“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代表着追求梦想的生活必然是孤独的、充满压力的,尽管如此,失望之下的孟安卿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走向车站。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较为客观,以淡化的情节、舒缓的叙述节奏自然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了文章主旨。
3.出走多年之后孟安卿再次回到果园城,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复杂。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依据“祥林嫂”和“孟安卿”两个人物形象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变化。
2023-11-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