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33 道试题
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的黄鹤楼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翼然于长江之滨,屹立在历史的长河。这座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的江南名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曾是军事要点,更是文化标点,自唐宋以来留下无数的题咏之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航标。

物以文名,文以人名,何人为最?遍数楼上灿烂人物锦绣文章,黄鹤楼是谁的?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经典永流传,流传的是诗心,诗心一个“愁”,愁上黄鹤楼;黄鹤楼是李白的,诗仙三上黄鹤楼,极目四眺,豪情万丈,正想题诗,却发现了崔颢的墨宝,沉吟良久,发出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恨不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黄鹤楼是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黄鹤楼还是范成大的,“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美文千千首,楼上人人愁。一个“愁”字,贯通长江天际,连通古今文人。

但是,我想说,黄鹤楼不是他们的。

岳飞从军二十载,驻守鄂州(今武昌)七年,是南宋政权在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四次北伐从这里起兵,人生篇章从这里起笔。

南宋绍兴三年,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六州。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任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岳飞奉命从鄂州统军向北出征,打响第一次北伐战争。由于军纪严明、斗志高昂,指挥有力、运筹得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在三个月内一举收复六州,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的交通要道,扼守住南宋朝廷的命门。

襄阳六州大捷,使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未沉醉于功名利禄,而是念念不忘北伐大业,不断上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失地,却屡屡被朝廷拒绝。

一日,悲愤中的岳飞登上满目疮痍的黄鹤楼,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低吟这首《满江红》,字字皆愁,句句含悲。只有感受到国家遭难的切肤之痛,体恤到百姓疾苦的锥心之伤,才有如此之心忧。愁更愁,愁更重。

千古名楼,万千美文,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这首词同《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慷慨悲怆、深切忧思。两首“满江红”,一腔爱国情。如果说“怒发冲冠”是仰天长啸、悲愤呐喊,“登黄鹤楼有感”则是蹙眉低吟、怒吼在喉。“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震耳之醒鞭、战马之长啸,一样的忧国忧民,一样的悲壮豪迈,一样的气吞山河。高远宏阔的立意,炽然灼然的情怀,承担天下的壮志,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黯然失色

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

武昌古城是历史的标点,是岳飞辉煌的基点,也是灾难的起点。岳飞在驻守武昌的七年里,先后被特封为武昌县开国子、武昌郡开国侯、武昌郡开国公,岳元帅的帅府就设在今天黄鹤楼下的武昌司门口。他的四次北伐、挺进中原都是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人生之路的终点,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公元1141年4月,岳飞被解除湖北路宣抚使的职务,调往临安任枢密院副使;10月被诬告谋反,投入大理寺狱;次年1月27日,一代忠臣岳飞被朝廷斩杀。天日蒙灰,江河呜咽。

但是,岳飞驻军当地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护民战将。公元1163年,即岳飞被害21年之后,宋孝宗赵昚为岳飞平反,武昌的老百姓敲锣打鼓,率先为岳飞建庙;公元1170年,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上书孝宗皇帝,请求在今武昌大东门外为岳飞建庙,孝宗皇帝亲书“忠烈庙”为匾额,并拨建庙专款;公元1204年,岳飞死后63年,南宋皇帝宋宁宗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赠太师、谥武穆岳飞,追封鄂王。世世代代的湖北老百姓深深地缅怀这位保家卫国的英雄、安抚苍生的恩公,今天武汉市的岳家嘴、忠孝门、岳飞街、报国巷、报国寺、报国庵、洪山岳松等众多纪念地和遗址,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都是人们致敬岳飞、赞美英雄的载体。

巍峨雄伟黄鹤楼,镇国护民岳飞像。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地标地位的黄鹤楼,从浩若烟海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了岳飞雕像为镇楼之宝,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别有深意、敬爱有加。敬立岳飞铜像前,只见英雄勒马北望,忧思萦头。基座上,是一行他的手迹:还我河山!

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形容岳飞军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气势威猛,不可抵挡。
B.黯然失色:与两首《满江红》相比,其他诗歌都失去了光彩,显得暗淡无光。
C.独具慧眼:选择岳飞雕像为黄鹤楼镇楼之宝,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D.忧思萦头:指岳飞始终被忧愁缭绕,思念着祖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和创作的灵感源泉。
B.崔颢的《黄鹤楼》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C.两首《满江红》语言洗练明快,结构层次分明,表达了岳飞的慷慨悲愤、深切忧思。
D.本文在黄鹤楼和岳飞的交融之中,展现出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和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3.作者在第3段中引用大量前人诗词,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说“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今日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歌唱晚

张子影

碧海金波,夕阳耀目,白鸥帆影,渔歌缭绕。

2023年的秋天,我来到了广东汕尾。晴空丽日,清风旖旋,三角梅姹紫嫣红。

一天下午,我房间的门被人轻轻敲响,打开门的瞬间,我眼前一亮。五个衣饰鲜艳的女子站在门前,个头高矮错落,年纪长幼不同,她们一身渔女装扮,穿着自家织制的蓝白双色相间的戏服,领口袖头缀着精致刺绣。姑娘们明眸皓齿,像五朵美丽的鲜花,将整个房间都照亮了。

她们都是汕尾渔歌队的队员,刚刚排练结束,听说从北京来了作家,就一起过来,邀请我去看她们晚上庆祝丰收节的文艺演出。

那是难忘的一晚。在海边临时搭起的简易舞台上,一群穿着渔家彩衣的女子,载歌载舞。她们的歌声,仿佛带着海水的味道,时而悠扬深情如微波荡漾,时而粗犷狂放如惊涛骇浪,此起彼伏,宛若天籁,在深邃幽蓝的夜空久久回响。

这群唱歌的渔家女子中,就有下午来房间找我的那几位,她们是一家人四代同台,最年长的曾祖母八十多岁,最小的曾外孙女,年仅六岁。

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是分布于广东汕尾的登家渔民世代口耳相传的古老民歌,与广州咸水歌、客家山歌并称广东三大民歌。汕尾渔歌,被誉为海洋音乐的活化石。2014年,汕尾鱼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汕尾渔歌何时起源,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专家们的研究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汕尾渔歌来自海上生活的蛋民。

汕尾自古为闽粤水陆交通要道,蛋民居住在水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之前。当地海域辽,海岸线绵延漫长,蛋家人以船为家,以海为生,凭借交错纵横的水道,溯河进退,出海劳作,不论是嫁娶还是往来,都在风推浪涌的舟楫间进行。

开门见水色,闭户闻涛声,蛋家人彼此的交流主要通过歌声,他们用歌声互通信息,表达情,驱散寂寞,激励精神。情有所感,心有所动,迎风踏浪间,且吟且颂,皆发成歌,所谓来航去舶,擢歌相闻。久而久之,渔歌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表达。

元、明时期,汕尾渔歌在沿海地区被广为流传,大约在清代时,渔歌传唱达到鼎盛。这一点,从清初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可见一斑:蛋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身也。这段描述生动有趣,可见那时适龄男子在婚娶时,除了家世、出身、体力和捕鱼技艺,能唱善歌是另一个重要加分项目。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渔歌也有广泛的分布,且风格多样。例如,分布在舟山群岛一带的东海鱼歌,以大连、烟台为主要分布区域的渤海渔歌,旋律简洁,曲调奔放,音域高亢,多用于协调统一劳动的节奏,类似劳动号子。汕尾渔歌则与其他地区的渔歌不同,它旋律柔美,曲调婉转,以绵抒情见长,美妙动人。

那个夜晚,在海浪声与点点渔火中,我听着渔歌,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响,一些模糊的面容次浮现,令人恍若隔世。

沿着绵长弯曲的海岸漫步,面对辽阔的大海,我不得不感叹,汕尾渔歌的产生,真是得天独厚。

在汕尾采访期间,我听到了许多关于汕尾渔歌的奇闻趣事。

早期的渔歌并没有文字记录,只在蛋家渔民中靠口传心授、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来自省城的专业音乐人,为了搜集和记录渔歌来到汕尾,某日夜晚,他偶然遇到一户人家娶亲。盛家人嫁娶新娘是半夜出门,祖母、母亲等家中的成年女性,倚门送嫁,为女儿唱叮咛歌,教导女儿出嫁后要勤劳贤德。音乐人听到这缠绵悱恻的歌曲大为感动,可苦于自己的外人身份,不得已只好躲在船下偷听偷记,却被前来接亲的男方当成了偷鱼贼。误会很快解除,渔哥渔女们没想到,他们世代传唱的渔歌,竟然是了不起的音乐活化石。那晚,船头船尾上高挂的大红灯笼格外喜庆,新郎、新娘欣喜异常,当然,他们的渔歌也唱得特别酣畅淋漓。

提及汕尾渔歌,就不能不提渔歌队。1958年,汕尾新港渔歌队在作曲家施明新、汕尾渔歌王黄琛等音乐工作者的建议和指导下成立,这是一支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队伍,成员全是纯粹的蛋家渔人,她们定时排练,定时学习,还经常去外地交流演出。

1960年,广东省举办全省业余文艺汇演,一群身穿蓝白两种色块相间的大襟衫、梳着发警、别着银头钗的渔家女子站上舞台,别具一格的观感和天籁般的歌声令人耳目一新。一曲终了,所有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这是汕尾渔歌队第一次走出汕尾。

2018年,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晋京专场展演举行,徐圆目,钟献元夫妇携儿子、孙女一家三代以新港渔歌队队员的身份登上舞台,与百余名渔民歌手一起,用渔歌演绎了一幅蛋家的民俗风情画卷,汕尾渔歌出圈了。

汕尾是一片古老丰饶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全国十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这片土地刻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印记,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汕尾渔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如何把一种地方性的文化变为能够被更大范围的人们接受的文化,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好传统文化,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汕尾人做出了值得重视的努力。

如今,汕尾渔歌已逐渐走向全国,甚至影响到海外,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重新焕发青春,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虽已离开汕尾多日,但那些伴着海浪涛声的歌曲,还一直在我心中回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二段景物描写明媚优美,为全文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也与汕尾渔歌的优美动听相得益彰。
B.文章插入对汕尾渔歌的介绍,使内容更为丰富,让读者对汕尾渔歌的由来、发展等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C.文章标题“渔歌唱晚”化用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一句,与汕尾渔歌相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D.文章在描述汕尾渔歌时,对其队员进行了群体描写及个体刻画。突出了他们对渔歌的热爱,人物形象鲜明。
2.文章结尾说,“我”离开汕尾多日,但汕尾渔歌“还一直在我心中回响”,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文章具有报告文学的一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顽石之歌

管桦

我在高举着现实并且预言着祖国幸福和庄严未来的时刻,在行进的路途中,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

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只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

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而你的音调包含的是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所领悟?

雨后清凉的湿风里,一些青年男女,身上散发着山野神圣的芳香,缓缓朝山外走去。他们还在低声谈论着这山谷最深处的那块巨大的顽石,那因无法补救苍天而被遗弃在大荒山下的宝玉。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这些青年男女,从我身边走过去的时候,或转回头,或侧着脸,向我凝望。他们回顾的眼神里,隐含着惊讶。因为已经到了游人归家的时候,我却独自一人向深谷跋涉而去。

在这荒僻的深谷的最深处,我站在一块浑圆的卓然独立的巨石前,沉思冥想:这就是引出曹雪芹震撼世界的灵魂语言的那块顽石吗?这就是曾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幻成一块莹洁的扇坠大小的美玉吗?你投生在一度强盛后来渐渐衰微、零乱的末世家族!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在那女性为封建的脚步所践踏所侮辱的时代,有谁像你那样大胆地指出男女应该平等,指出女人比男人更纯洁、更美丽、更善良?当人们都匍匐在权势的脚下时,有谁像你那样挺然站在人生的高处,蔑视因途穷而更显罪恶的权势?

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统领着人们愤怒和爱的全部力量。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任何强加于你的光荣、美德、崇高,都不能扭曲你的灵魂。恐吓和棍棒只能使你战栗,却丝毫不能改变你心灵的爱和恨。你的精魂气魄,胜过世代赞颂的历史人物荆轲。一个是瞬间的勇猛,一个是勇敢无畏地同整个时代对抗。你堪称末世的英雄,且长久地承受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族毁伤的痛苦。谁能理解你的胸怀?你的爱比天空海洋还博大深沉,在祖母、父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三春、秦钟、妙玉、袭人、晴雯、北静王以及无数人的身上,你都给予了你的爱。

但是,你并不夸耀自己对他们的爱,各种性格的风趣使你赞叹。你认为每一个女性连同那些地位卑下的使女,都是完美的奇迹。啊,贾宝玉,一个与世界同样广阔的清新的男子,从头顶到脚踵都散发着灵光。你的强烈的不可抵抗的魅力,吸引着所有人。为美丽的、充满生气的女性包围着,似乎同她们在一起,洋视着她们,跟她们接触和交谈,你的灵魂就能快乐了。可是,当你赖以生存的庞大显赫的家族,已至末世的时候,你的灵魂中有过快乐吗?

高耸云霄的贵族府邸,好像一只巨大的航船,雄伟地、壮丽地结合起来的整体已经腐朽了。在追逐船只的恐怖的阴云下,在怒吼的风暴中,在凶险的波涛上,不管多么英明干练的船长,不管多么富有经验而又勇敢的水手,都不能拯救它的沉没。在这航行到末世的船上,正直与欺诈、忠厚与卑鄙、光明与阴谋、刚强与懦弱、廉洁与腐败、入世与出世、希望、声名、光荣、财富,一切都逃不出覆没的命运,谁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求的天赋与幸福,连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爱情也不可能。在高大的贵族府邸运终数尽的末世,只有宝玉你明白:一切的追求,不过只是把希望埋在明天废墟之下的梦幻。于是,在你宽恕那些傲慢的蠢人之后,在你安抚过那些被侮辱被损伤的婢女之后,在你悲哭过溺爱你的无量恩慈的老祖母之后,悲哭过遭遇不幸命运的姐妹们之后,你走向无涯无际白雪茫茫空无一切的原野。

当我向山外走去的时候,天空已飞满了霞光。归巢的鸟儿,互相呼唤着,朝那曹雪芹攀登过的最高山峰的丛林飞去。啊,曹雪芹,你就是这样站在人生高处,痛饮掺和着眼泪的苦酒,击剑吟唱你的顽石之歌的吗?即使你和宝玉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勇敢,同样的痛苦,同样的心灵,你的顽石之歌也并不只是你少儿时代的回忆和你走过的足音的悲愁的回声。你寻求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因无法补救苍天,收集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忧伤。但你无尽的痛苦和忧伤,充满了伟大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你对末世的功名利禄绝望的时候,仅仅以笔墨倾泻你感情中的一切,却留下不朽的功名。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一切伟大的神圣的创造是幸福的,痛苦也同样是幸福的,因为一切伟大神圣的东西都是从痛苦的母腹里诞生。你以为我意在使人惊奇吗?不,我只是在你隐居过的山野,在你歌唱的顽石跟前沉思过后,对你歌中包含的众多意义做一个浅浅的领悟。

(有删改)

文本二: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作者对曹雪芹居处的拜访,不只是一次对景色的观赏,更是一次读者灵魂与作者心灵的深入交流。
B.文本一认为曹雪芹的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无数学者反复追寻探求,仍难以与其同频和鸣、真正领悟。
C.文本一结尾部分,作者热情讴歌曹雪芹,认为曹雪芹的伟大、光彩和魅力来自他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
D.文本二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当时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作者详细描绘宝玉的外貌后,插入《西江月》。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云雀引出“顽石之歌”,由青年男女的谈论引出顽石,由虚到实,自然过渡到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深思。
B.文章多用问句加强语气,把作者的思想态度表现得更加鲜明,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C.文章用雄伟壮丽但已腐朽的巨大航船来比喻末世贵族府邸,以阴云、风暴、险涛来隐喻当时的社会背景,生动形象。
D.文章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隽永,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富于诗性美。
3.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大量使用此手法的好处。
4.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文本二多用贬词评价,文本一却热情歌颂,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亲近(节选)

鲍尔吉·原野

羊羔给马头琴写信:

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

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鸣鸣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

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

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

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彰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

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

爱你的羊羔。

马头琴给羊羔回信:

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

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

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

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

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

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

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

爱你的马头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封书信围绕“马头琴”展开,又大量融入了与马头琴相关的草原意象,全面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
B.作者笔下的自然万物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贴合小羊羔天真稚气的“性格”特点。
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表达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平等相处、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
D.马头琴最后对小羊羔的引导指点,真情切意,细致入微,表达了一位草原“长者”对“后辈”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祝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以物观人、以物观物的视角,深入自然万物的内心世界,用人类的语言为万物传达心声,摆脱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B.“白马”“黑河”“白云”“红枫”“青章”“蓝莓”“黄百合”等,大量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
C.“亲爱的小羊羔”“亲爱的马头琴”在文中反复出现,双向呼唤,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让感情显得真挚浓郁,亲昵热忱。
D.作者对马头琴声音的描摹,受到白居易《琵琶行》影响,以声摹声、以象摹声以及留白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字表达能力,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
3.经国务院批准,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璀璨瑰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假如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的代言人,请结合本文对马头琴作以介绍。
4.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敏于观察、敏于剖析、敏于文字的好散文家。”请结合文章,试做分析。
7日内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情感

①可能是虚构越发远离真实,脂粉过重让美人日渐打折,我现在对作家笔下的文字心存怀疑,便自立法门。其中之一,看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描写,来衡量其真伪与深浅。这是一张PH试纸,灵验得很。普里什文说过:在大自然中,谁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心迹

②一直喜欢普里什文。没有一个人能够如普里什文倾其一生的情感和笔墨,专注书写大自然。

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花,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开放了。谁能够有这样的眼睛?在一支支春水流过的地方,如今是一条条花河。走在这花草似锦的地方,我感到心旷神怡,我想:‘这么看来,浑浊的春水没有白流啊!’谁能够有这样的情感?春天暖夜河边捕鱼,忽然看见身后站着十几个人,生怕又是偷渔网的,急奔过去,原来是十来株小白桦,夜来穿上春装,人似的站在美丽的夜色中……谁能够有这样的心思?

④只有普里什文。这样的眼睛,是大自然的眼睛;这样的情感和心思,和大自然相通。也可以说,这样的眼睛、情感和心思,属于大自然,也属于童话和赤子之心。

⑤我信任的另一位作家是于·列那尔,缘于他曾经这样写过一棵普通的树,他把树枝、树叶和树根称为一家人:他们那些修长的枝柯相互抚摸,像盲人一样,以确信大家都在。就是这句,让我感动并难忘。他还曾经这样描写一只普通的燕子,他把它看作和自己一样写文章的人:如果你懂得希腊和拉丁文,而我,我认识烟囱上的燕子在空中写出来的希伯来文。他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将树和燕子视作与人一样。确实,我们不比一棵树和一只燕子高贵和高明,甚至有时还不如。

⑥很多年前,读迟子建的小说《逆行精灵》,里面有一段雨过天晴后阳光的描写,至今记忆犹新:阳光在森林中高高低低地寻找栖身之处,落脚于松树上的阳光总是站不稳,因为那些针叶太细小了,因而它们也就把那针叶照得通体透明。

⑦更多年以前,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说到他曾经在一次候车的时候看到一只麻雀,发现麻雀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只会蹦跳,不会迈步,只不过是移动步幅大时蹦跳,步幅小时才迈步。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他说:法布尔经过试验推翻了过去昆虫学家‘蝉没有听觉’的观点,此时我感到我获得了一种法布尔式的喜悦和快感。

⑧如今,谁还会在意落在松树上的阳光,因为松针细小而站不稳这样的小事?谁又会为注意麻雀和其他小鸟一样会迈步,而涌出一种法布尔式的喜悦和快感?观察的细致入微,来自潜心专注。眼睛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的粗心麻木,缘于心已经粗糙如搓脚石一般了。

⑨去年,读李娟的一篇文章。她说花的形状和纹案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她说花开成的样子,一定有着它自己长时间的,并且经历相当曲折的美好想法吧?她说花散的香气,多么像一个人能够自信地说出爱情呢!她还说那些没有花开也没有名字的平凡的植物:哪一株都是不平凡的。它们能向四周抽出枝条,我却不能;它们能结出种子,我却不能;它们的根深入大地,它们的叶子是绿色的,并且能生成各种无可挑剔的轮廓,它们不停地向上生长……所有这些我都不能……植物的自由让长着双腿的任何一人都自愧不如。

⑩感动的原因,是她和上述那些值得信赖的作家一样,有这种本事,平心静气,又气定神闲,内心里充满平等,又充满真诚,把大自然中这些最为普通的一切,细腻而传神地告诉给我。只有他们才有这种本事,信手拈来,又妙手回春一般,将这些气象万千的瞬间捕捉到手,然后定格在大自然的日历上,辉映成意境隽永的诗篇、生命永恒的乐章。

⑪谁能够做到这样?这样对待大地上一朵普通的花、一条普通的河、一棵普通的树,或一只普通的燕子或麻雀?我们会吗?我们可以把花精致地剪成情人节里的礼物,可以在河里捞鱼或游泳,可以到原始森林里去旅游或野炊,可以在落满雪花的大树前或爬到树上去拍照片,但我们不会有春天里第一朵花开时瞬间的感觉,不会注意到阳光在松针上站不稳、麻雀会迈步、燕子会写希伯来文字这样的细微处,更不会面对平凡不知名的植物而心怀自愧之感。

⑫想起英国的作家乔治·吉辛。几乎和这位李娟一样,他也曾经注意并欣赏过平凡的小花和无数不知名的植物,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在《四季笔记》一书里,他这样说:世界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呢?在阳光普照的春晨,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人如此呢?

⑬我是吗?是这每五万中的一个?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心迹   心迹:内心真实的想法
B.浑浊的春水没有白流   浑浊:含有杂质不清澈
C.也属于童话和赤子之心   童话:儿童的故事
D.定格在大自然的日历上   定格:停留、确定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PH试纸”形象地写出“对大自然的态度”在衡量文字真伪方面的重要性。
B.第②段作者解释自己钟爱普里什文的原因,也为下文引用普里什文的文字作铺垫。
C.第⑥段引用迟子建描写阳光的文字,意在表明细致入微的描写最能表现作家功力。
D.第⑫段作者借英国的作家乔治·吉辛的话升华了全文的主题,卒章显志,启人思考。
3.第⑪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4.在作者看来,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太阳打个招呼

刘亮程

有几年,我认为村里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没人给太阳打招呼。

太阳天天从我们头顶过,一寸一寸移过我们的土墙和树,移过我们的脸和晾晒的麦粒。它落下去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它打个招呼。至少村里有一个人在日落时,朝它挥挥手,挤挤眼睛,或者喊一声。就是一个熟人走了,也要打个招呼的,况且这么大的太阳,照了全村人,照了全村的庄稼牛羊,①它走的时候,竟没人理会它。

我五岁时,太阳天天从我家柴垛后面升起。它落下时,落得要远一些,落到西边的苞谷地。我长高以后看见太阳落得更远,落到苞谷地那边的荒野。

我长大后那块地还长苞谷。好像也长过几年麦子,我觉得不对劲。七月麦子割了,麦茬地空荡荡,太阳落得更远了,落到荒野尽头不知道什么地方。西风直接吹来,听不见苞谷叶子的响声,西风就进村了。刮东风时麦子和草一块在荒野上跑,越跑越远。有一年麦子就跟风跑了,是六月的热风。②人们追到七月,抓到手的只有麦秆和空空的麦壳。

我当村主任那几年,把村子四周种满苞谷,苞谷杆长到一房高,虚土桩藏在苞谷中间,村子的声音被层层叠叠的苞谷叶阻挡,传不到外面。苞谷一直长到十一月,梆子掰了,苞谷杆不割,在大雪里站一个冬天。到了开春,叶子被牲畜吃光,杆光光的。

另外几年我主要朝天上望。天上一阵一阵往过飘东西,头顶的天空好像是一条路。有一阵它往过飘树叶,整个天空被树叶贴住,层层叠叠,飘过村子,没有一片落下来。另一阵它往过飘灰,远处什么地方着火了,后来我从跑买卖的人嘴里,没有听到一点远处着火的事,仿佛那些灰来自天上。更多时候它往过飘土,尤其在漫长的西风里,满天空的土朝东飘移。那时我就说,我们不能朝西去了,西边的土肯定被风刮光,剩下无边无际的石头滩。

可是没人听我的话。

王五说,风刮走的全是虚土。风后面还有风,刮过我们头顶的只是一场风,更多的风在远处停住,更多的土在天边落下。

冯七说,西风刮完东风就来了,风是最大的倒客,满世界倒买卖,跟着西风东风各跑一趟,就什么都清楚了。

韩三说,西风和东风在打仗,你把白沙扔过去,他把黄土扬过来。谁不服谁。不过,总的来说,西风在得势。

在我看来,西风东风是一场风,就像我们朝东走到奇台再返回来。风到了尽头也回头,回来的是反方向的一场风,它向后转了个身,风尾变风头,我们就不认识了。尤其刺骨的西风刮过去,回来是温暖的东风,我们更认为是两场风了。其实还是同一场风,来回刮过我们头顶。走到最远的人,会看到一场风转身,风在天地间排开的大阵势。在村里我们看不见,一场一场的风,就在虚土桩转身,像人在夜里,翻了个身,面朝西又做了一场梦。风在夜里悄然转身,往东飘的尘土,被一个声音喊住,停下,就地翻个跟头,又脸朝西飘飞了。它回来时飞得更高,曾经过的虚土桩黑黑地躺在荒野。

我还是担心头顶的天空。虽然我知道,天地间来来回回是同一场风。但在风上面,尘土飘不到的地方,有一村庄人的梦。

我扬起脖子看了好几年,把飞过村子的鸟都认熟了。不知那些鸟会不会记住一个仰头望天的人。我一抬眼就能认出,那年飘过村子的一朵云又飘回来了。那些云,只是让天空好看,不会落一滴雨。我们叫闲云。有闲云的天空下面,必然有几个闲人。闲人让地上变得好看,他们慢悠悠走路的样子,坐在土块上想事情的姿势,背着手,眼睛空空地朝远望的样子,都让过往的鸟羡慕。

忙人让地上变得乱糟糟,他们安静不下来,忙乱的脚步把地上的尘土踩起来,满天飞扬。那些尘土落在另外的人身上,也落在闲人身上。好在闲人不忙着拍打身上的尘土,闲人若连身上的尘土都去拍打,那就闲不住了。

这片大地上从来只有两件事情,一些人忙着四处奔波,踩起的尘土落在另一些人身上。另一些人忙着拍打,尘土又飞扬起来。③一粒尘土就足够一村庄人忙活一百年。

那时村里人都喜欢围坐在一棵榆树下闲聊。我不一样,白天我坐在一朵云下胡思,晚上蹲在一颗星星下面乱想。

刘二爷说,我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朝西看。因为我们是从东边来的,要去西边。我们晚上睡着时,脸朝东,屁股和后脑勺对着西边。

要是没有黑夜,人就一直朝前走了。黑夜让人停下,星星和月亮把人往回领,每天早晨人醒来,看见自己还在老地方。

真的还在老地方吗?我们的房子,一寸寸地迁向另一年。我们已经迁到哪一年了。从我记事起,到忘掉所有事,我不知道村里谁在记我们的年月。时至今日,我把时间过乱了。肯定有人没乱,他们沿着日月年,有条不紊地生活,可我一直没回到那样的年月。我只是在另一种时间里,看见他们。④看见在他们中间悄无声息的我自己,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我在村庄里的生活,被别人过掉了。我在远处过着谁的生活。那些在尘土上面,更加安静,也更加喧嚣的一村庄人的梦里,我又在做着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照应标题,然后描绘了太阳照耀整个村庄的情景,阐释了“我们应该给它打个招呼”的理由。
B.文章写“我”小时候看太阳天天从自家柴垛后面升起,落到西边苞谷地和那边的荒野,表明了孤独的感觉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五岁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村庄中发生的事情,并融入自己的感受,角度独特,写法新颖,饶有趣味。
D.文章在叙述中融入了景物描写,但所描绘的景物之态呈现出冷冷的色调,这种氛围烘托出“我”内心的孤独感受。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太阳无人理会之事,暗含孤独之意,为下文写“我”的孤独状态奠定了情感基调。
B.句子②“只有麦秆和空空的麦壳”照应前文“麦子就跟风跑了”,表明了那一年麦子歉收的状况。
C.句子③中的“一粒”与“一百年”相对,夸张地写出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的状态。
D.句子④既写出了“我”在人群中的默无声息,又写出了“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痛苦。
3.标题“给太阳打个招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刘亮程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散文中往往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请结合文中“东风与西风”的相关内容探究其体现的哲学意蕴。
7日内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上的菜地

晚乌

①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

②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我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不会使用,最后闲置在书架上。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开始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③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④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

⑤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⑥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后来又试图用那些故事教导我正在念高中的侄女。女孩缺乏耐心,三言两语便可让奶奶闭嘴不再说话。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

⑦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⑧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

⑨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⑩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说话。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生活,感到寂寥与不安,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让母亲极不适应。
B.母亲习得了藏匿的本领,藏起工具,清理好劳动的痕迹,说明她种菜的行为并不为城里的孩子所接受。
C.全文围绕着菜地来写,不仅写了母亲来到城里后与土地的“交道”,也写了年轻时母亲与土地的故事。
D.母亲在废墟上种菜,因为有菜就有土,有土就有了根。这一社会现象,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
B.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被作者借用来塑造母亲形象,比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
C.文中回忆了母亲在生产队里参加插秧比赛的故事,拓展内容空间的同时,也让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D.作者善于撷取日常的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这种写法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极为相似。
3.“土地”作为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不仅是物质源泉,更是精神家园。请结合全文分析“土地”之于母亲的意义。
4.作者晚乌在谈及创作时曾说:“散文,就是说话,要真实朴素,道出心中的欢喜与哀伤。”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
7日内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都只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绱鞋。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直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较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方捉回两只小虫。约当下午三点左右时,赶忙走到一个刻花板的老木匠那里去,很兴奋地同那木匠说:

师傅师傅,今天可捉了大王来了!

那木匠便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打得赌点输赢!

我说:输了替你磨刀成不成?

嗨,够了,我不要你磨刀,上次磨凿子还磨坏了我的家伙!

这不是冤枉我,我上次的确磨坏了他的一把凿子。不好意思再说磨刀了,我说:师傅,那这样办法,你借给我一个瓦盆子,让我自己来试试这两只谁能干些好不好?我说这话时真怪和气,为的是他以逸待劳,若不允许我,还是无办法。那木匠想了想,好像莫可奈何才让步的样子:借盆子得把战败的一只给我,算作租钱。我满口答应:那成那成。

于是他方离开车盘,很慷慨地借给我一个泥罐子,顷刻之间我也就只剩下一只蟋蟀了。这木匠看看我捉来的虫还不坏,必向我提议:我们来比比,你赢了,我借你这泥罐一天;你输了,你把这蟋蟀给我。办法公平不公平?我正需要那么一个办法,连说公平公平。于是这木匠进去了一会儿,拿出一只蟋蟀来同我的斗,不消说,三五回合我的自然又败了。他用的蟋蟀照例却常常是我前一天输给他的。那木匠看看我有点颓丧,明白我认识那匹小东西,担心我生气时一摔,一面赶忙收拾盆罐,一面带着鼓励我的神气笑笑地说:

老弟,老弟,明天再来,明天再来!你应当捉好的来,走远一点,明天来,明天来!

我什么话也不说,微笑着,出了木匠的大门,回家了。

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总而言之,人虽小小的,两只脚跑得很快,什么茨棚里钻去也不在乎,要捉我可捉不到,就认为这种事很有趣味。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因为“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而轻视学校学习并时常逃学可知,“我”所上的学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
B.“我最欢喜天上落雨”,是因为可以赤脚在街上走路,在被水浸没的地方穿行,甚至还可以泅水,“看人在洄水里扳罾”,足见平日父母对“我”要求严苛。
C.从“我”家到新的学塾里去,要穿过热闹的街巷,“我”得以有更多机会观察各种店铺中的各种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我”更加觉得学塾学习生活无趣。
D.文章结尾处的议论,点明了正是儿时逃学四处游荡的经历,使“我”形成了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性格,带有对当时学校教育进行反思的意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我”多彩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街市生活画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的强烈兴趣。
B.“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一句中,“跳动”一词,将“死”的猪肉写成了“活”的,丰富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C.本文写“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的园子主人,既突出“我”的顽皮和捣蛋,又写出园子主人的豪放、爽直,表现出当地良善与野蛮交织的民风。
D.本文借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城外庙里殿前廊下、街道店铺内外、山地田塍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文中与“我”斗蟋蟀的老木匠充满童趣。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老木匠“童趣”的具体表现。
4.“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7日内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颂

张炜

老文公等待儿子一家从海外归来,独自住了很久。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橘颂的猫。

冬日将尽,春天就要到了。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我是一个老家伙了,身上没有火力,所以更需要火炉。他这样说时,橘颂跳到了膝上,你就是我的火炉。

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他说着,起身弓腰,下巴压在橘颂额上,去一个角落翻找笔墨和宣纸。蘸了饱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写了八个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青黄杂,文章烂兮。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入睡前大洋那边来了电话。因为诸多原因,一家人的归期又要拖延。

一夜睡睡醒醒。总是响着孙子纯稚的声音。①梦中有一双小手搂住颈部,睁眼一看是橘颂。

上午九时,太阳好极了。老文公站在门前,看对岸那片石屋。它在阳光下变幻,从山腰到岸边,高高低低呈现不同色泽,向阳的一面金色闪烁。我如果是个画家,会一遍遍画这个村子。

他一想起幢幢石屋都是空置的,就一阵沮丧。他不会原谅那些离去的人。

身上晒暖了,他要回屋了。

每天十至十二时,是老文公最好的工作时间。他在日历上标出醒目的周末,这一天如果无风无雨,就要去河岸游走。这是橘颂最愉快的时刻。

他一想到这条河、这片山地属于自己的祖居地,就有一种异样的亲近感。这是一代接一代开垦出来的。他不明白为什么老辈人选中了这里。为什么筑起这么大一片石屋。屋子从河的南岸盖起,一直爬向高坡,幢幢相挨,全由一块块石头垒成。那需要多少血汗劳苦,还有耐心。他从来没有进入十字街口那些高大的石屋内部。那是自己的家族老宅,是太爷爷亲手设计修建的。

老文公背着橘颂,在一条条石板路上走着。穿行宽街,迈进窄巷。不知踏向多少石阶,钻过多少胡同,它们曲折回环,让人迷路是很容易的。我如果在小时候,会多么迷恋这种地方。他对橘颂感叹。

现在也不算晚。他觉得只要胸和腰没有发出抗议,还能在这里钻进钻出。这些拱门、石柱、门上的雕刻,真是美极了。这全是用凿子一下下琢出来的。

一只壁虎在石缝间蹿动,橘颂跳过去。石墙上垂下一棵小蓟,它的刺叶掩护了壁虎。再过一段时间,小蓟粉茸茸的丝瓣就绽放了。

高高的梧桐,桐花正含苞待放,它们垂直向上,每一束都像待燃的灯烛。榆树生出了密密的榆钱,可惜太高,无法采摘。那是真正的美味。他仰脸看着树冠说。

橘颂跟在身后,并不跑远。老文公早就迷路了,只好不时抬头看看太阳。街巷多得数不清,因为全是石头垒成,所以极陈旧极结实,面目相似。②石块被一代代抚摸和踩踏,许多地方泛着瓷亮。

身上出汗了。转出一个巷口,老文公一眼看到了那个瘦高的老人,他依旧站在台阶上,身边挨紧了那个小男孩。他呼唤一声:棘拐老哥!

瘦高的老人转过脸来,拐杖捣捣石阶,算是应答。

橘颂一看到水根,就爬到了老文公的背上。

他和橘颂跟上爷孙俩,一起往前走着。老文公不再担心迷路了。

走了一会儿,一连下了几个台阶,看到了前边的十字街口。我答应过,要领你看你太爷爷盖起的大屋,这就去吧。老棘拐往前指指,从腰上摸出一串钥匙。

随着挨近那儿,老文公的脚步也在变快。他一直盯着老棘拐手中那串长长短短的钥匙。

门打开了。门板很厚,门槛很高。院内是石板地,磨得很亮。一进院就是长长的厢房,有雕花小窗,窗前有一棵正在变绿的苍老石榴树。从小窗往里望,什么都看不清。

正屋高敞。屋内梁木很粗,颜色有些深。老文公想在屋里待一会儿,吸着淡淡的松脂气味。老棘拐先一步走出,站在阳光里等他。院里是彩色卵石铺成的图案,那是大丽花瓣,还有一只凤凰。院子左右各有一个月亮门,通向分开的两个小院。这里栽了海棠和丁香,还有不认识的树。太静,花香太浓。

这两个小院,再加前边的大屋,以前做过学校。老棘拐声音沉沉的,看着水根。

老文公明白,水根该上学了。

老棘拐一连打开几间屋子,里面都是堆积的桌凳。墙上有黑板。③老文公走到跟前,看着上面残留的几个大字:天、地、山、水。

老文公揪紧橘颂的两只胖爪,转身对老棘拐说: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每周抽出两个下午,教水根识字。还有,简单的算术。

老棘拐的眼睛变得尖亮:真是这样?

老文公点头。

老棘拐把水根揪紧,让他站到老文公对面,说:鞠躬!

出了小院是长长的有顶盖的回廊,曲曲折折通向不同的石屋。我走糊涂了,这又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老文公惊奇于这座建筑,也惊奇于一直走在前面的老棘拐:这人比自己大,腿脚还这么灵便。

从院里出来,老棘拐告诉老文公:村头儿是自己的远亲,所以才将大石屋的钥匙留给他。人都去了镇子和城里。我不走。村子有几百年了,这里才是家。

老文公点头:村里还有李转莲。

老棘拐的目光转向西南方。那边的高坡上,一幢幢石屋在阳光下闪亮。他点点头:一个好人。

一直是她自己?

她十八岁,男人去支边,一走再没音信。后来有个弹棉花的男人,一走又没音信。

她的命真苦。

老棘拐的目光从石屋那儿收回,看着他:是那两个男人命苦。他们走了,再也喝不到这儿的好水了。

老文公低下头。他在想李转莲,想那个田垄整齐的小院、海棠树、鸡和鹅。那两个男人再也看不到这些了。他在心里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文公在石头村书写大字,穿街走巷,入访祖屋,与留守村民李转莲、老棘拐及其重孙水根多次交流。
B.石头村幢幢空置的冷清石屋、欣欣向荣的早春风光和那些已经背井离乡的村民,这使老文公感到沮丧。
C.老文公祖居地的这一大片石屋是老辈人的杰作,他在这里探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村子的古老与新生。
D.文章通过老文公的见闻折射石头村的变迁,平缓的叙述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哲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梦境与现实结合,老文公梦见了孙子,醒来却只有橘颂,突出他生活的孤单和对亲人的想念。
B.句子②中石块“泛着瓷亮”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村民留下的生活痕迹,使村庄有浓厚的历史感。
C.句子③中黑板上的大字象征着村民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老辈人对子孙远离城市、回归田园的期望。
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坚定,与前文老文公的感叹形成对比,反映了老棘拐对待去留问题的价值取向。
3.屈原在《九章·橘颂》中赞美了橘树“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精神,请结合文本解读小说标题“橘颂”的内涵。
4.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诗性”是如何体现的。
7日内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辞

杨紫烟

花香撵着季节,不几日便到了月末。四下觅香,始见不远处的青砖地上早炸裂了一地果实。急忙奔去察看,只见满地蜜汁飞溅,蜜蜂嗡嗡,蚂蚁奔劳,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抬头望天,一株老树满目翠色,绿荧荧的梢头缀满了若拇指般白亮亮的果实,几乎遮蔽了大半个天空。踮起脚尖,欢喜地去够那枝条,风狡黠地袭来,一颗透熟的果实却啪嗒掉落肩头,摔成一摊烂泥,湿哒哒地黏在衣衫上,忍不住用手指去蘸了那泥,送入口中,甜蜜的滋味瞬间将舌尖湮没。是的,塔里木的桑葚熟了。

塔里木向来多桑,田间、地头、阡陌之间,多有植桑,桑树易长,三五年便枝叶婆娑,虬枝如盖,农人若耕作劳累,正好坐在树下,饮上几口冷茶水,再背靠着树身小憩一会儿,消暑亦解乏。因桑音同,中国民间惯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说,故寻常人家门前是鲜见栽桑的,然而,塔里木的当地人却不屑此说,其栽桑习俗沿袭迄今仍初心不改。在新和县的乐器之乡加依村,栽桑的习俗更是被传承到极致,村里的桑树简直稠密到叶绿掩柴扉,户户桑葚香,不足三里的一条小路,入眼处皆为桑,且色彩缤纷,红桑、白桑、黑桑,花样百出,滋味更各有千秋。曾有人戏谑,若是初夏时节在加依村漫游,根本无须用手去摘桑葚,只需将头仰起,张嘴,保有熟透的桑葚自投罗网。

关于桑树的起源,曾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可以断定的是,桑树确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树种之一。它的历史往前甚至可追溯到商,在河南安阳市商都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曾发现字的象形文字。民间亦曾有黄帝元妃嫘祖为蚕桑之母的传说,足以证明华夏植桑历史之悠久,几乎可与中国五千年历史比肩。桑树更因其超强的繁衍能力与顺应自然能力,在华夏大地数千年不绝,才引嫘祖就地取材发明养蚕缫丝技术,使人类衣可蔽体,安度寒冬。

当目光穿过历史的林樾,复归三千年前,亦是一个明月皎皎的夏夜,兰花的香气如海水涌动,一位青年男子独自徘徊在一株老桑树下,等候他的爱人。阵阵晚风,吹得桑叶惊悸地婆娑,发出沙沙的呻吟,皎洁的月光映在青年的双眸中,他的心和风中的桑叶一般悸动。相思情浓,青年不由将满腹情丝化为诗韵,写下一首诗歌以寄相思,这便是《诗经》《国风·鄜风》里的《桑中》一文。诗中,男子以对话的方式热忱地表达了他的相思之意: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一问,一答,遣词优美,寥寥数语,便将一对情侣于桑树下相悦的故事,娓娓道来,纵使千年后品读,仍觉美好如斯。而此情,此景,皆因桑为媒。

这是桑的生命力。无桑亦无罗敷女,无桑亦无诗千首,桑树可福荫,桑葚以酿酒,桑叶更伺蚕,蚕缫丝,丝成绸缎,终予人以锦衣,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丝绸的华丽,娇艳了千百年来的每一个春天。后来,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一首诗《缭绫》,将以蚕丝而编织的缭绫之美赞美到极致:缭绫缭绫何以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这也是一株桑树的力量,它以身伺蚕,造就了蚕丝的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丝绸史上的地位,并因此为引擎,成就了一个叫张骞的人。

张骞的一生,是与桑结缘的。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但很不幸,在穿越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强行扣留。可怜的张骞,足足被匈奴软禁了十年。这十年,他夜夜梦回长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后来,这个心志高远的男人设法逃出王庭,但他并未回乡,而是再次踏上西去的征途。那时节,西域天高地远,草木稀落,白昼日光毒辣如火,夜里风沙乍起乍歇,前有漫漫长路,后有绵绵追兵,张骞一行饥渴难耐,眼看就到黄昏,还未寻到心仪的宿营地。走着走着,忽然,前方一片绿荫遥遥,张骞惊喜交加,跌跌撞撞直奔那绿荫而去——毋庸置疑,那当然是一片桑林。也恰巧,正是桑葚熟时,张骞有幸饱食了一顿蜜甜的桑葚,而后心满意足地倚在一株老桑树下,昏昏欲睡。那晚,西域的月光格外明亮,天幕黛蓝,星辰如海,夜风飒飒地吹,桑叶沙沙地私语,张骞嗅着桑葚的甘香,沉沉地睡去。那夜,他梦回长安,那条他常常走过的街巷边,几株桑树比邻而立,那洁白的桑椹,正散发出诱人的气息……后来,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时,特意来到这片桑林前,深深地拜了一拜,而后,策马扬鞭,一路向西,最终贯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已远,历史已为云烟,昔日的丝路仍如纽带接续各地,而与它息息相关的桑,在张骞故去两千年后,仍在每一个初夏挺立在塔里木的乡村和城市的道路旁,依旧散发着醇厚的香气,如同当年张骞嗅过的那缕香……那些桑,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穿越历史的尘烟,见证商的兴替,春秋的繁芜,汉的盛大,唐的绮丽,以及塔里木新城的崛起……

五千年来,一场场有关桑葚的盛事,在已远去的西域和今天的塔里木重演,从未消声。就譬如我的窗外,一株新桑正在塔里木的夏风中摇曳,桑叶绿得发黑,洁白的桑葚正垂挂在枝头,酝酿翌日的甜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桑葚成熟的时间,描写了桑葚成熟的盛况,引出下文对塔里木当地人种桑习惯的介绍。
B.文章中用“叶绿掩柴扉,户户桑葚香”一句形容桑树之稠密程度,说明了新和县加依村将栽桑的习俗传承到极致。
C.文章中提及关于桑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桑树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树种之一,在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曾发现“桑”字的象形文字。
D.文章记叙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特意来到一片桑林前深深地拜了一拜,是为了表达他对桑林的感激和志得意满。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说古论今,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向读者展示了桑树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历史的怀想和对未来的展望。
B.文章题为“草木辞”,表达了作者对生于天地间的草木的欣赏,同时也借草木展示丰富的精神世界。
C.文章中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正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D.文章结尾处描写“一株新桑正在塔里木的夏风中摇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
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概括。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三诊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