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1 . 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这要求我们(        
①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②把诚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③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
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良好风尚的形成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基于(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网络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④培养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①能够增强以文化力量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②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③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④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召开
3 . 从中央广播电视台公布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开始,“龙行龘龘”一词被人们广泛关注。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为“(da)”,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作为一个生僻字,它几乎没有被实际使用过,但是中国文字文化积淀深厚,类似的生僻字都在典籍中留了下来。今人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把它们打捞出来,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可见“龙行龘龘”(     
①增强文化包容,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对接时代需求,为历史古韵赋予时代风华
③跨越时空局限,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创新文化内涵,昭示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 . 【精神传承】

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在世代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深刻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正是在反抗列强侵略斗争中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伟大民族精神,书写了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征程上,要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我们应如何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奏响新时代爱国奋斗的最强音。

【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任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继续高举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旗帜,充分激发中国人骨子里的爱国奋斗情怀,才能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高举新时代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原因。
2024-04-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根据这一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
②“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和精神根基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七) 政治试卷
6 . 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有机结合⋯⋯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     
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②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
④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0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政治试题
7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     
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精神根基
③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4-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
8 . 《礼记•礼运》开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这与马克思主义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十分相似,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人从一开始就能够自然接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当时有人就直接将共产主义翻译成“大同主义”。由此可见(     
A.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B.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形态的革命理论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D.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沃土
2024-03-26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政治试题
9 . 从“已欲利而利人,已欲达而达人”“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适已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已而立人者,众之所戴”,到今天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信修睦、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坚固瑰丽基石。以此可见(     
①扶危济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
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25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 . 2023年以来,全民“动”起来的势头明显,体育市场进入回暖期。各地纷纷兴办群众健身赛事活动,扩大场馆惠民开放,盘活城市空闲场地,探索建设15分钟健身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①繁荣文化产业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文化服务质量越高、品种越丰富,越能走进百姓心里
③人民既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
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星金考卷】2024年高考领航卷(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