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精品专辑 > 专辑详情
升学备考 共38套

备考热搜题收藏

共38套| 浏览:15718次| 更新:2024/03/04 | 尊享会员免费下/PLUS会员8折下 立即升级

2024/03/04更新 713次浏览
整卷下载 + 全部加入试题篮

   
从考查方式上看,以简答题为主,有时会以选择、填空或填表的形式考查,预计2024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突出了对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校园生活》,完成下面小题。

校园生活

①每一位作家都有个储存仓库,里面最精彩的东西往往是少年时期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少年时期最纯真、最敏感、最烂漫。这一时期,刚刚踏上人生旅途,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谙世事时候的光彩总如金子般闪亮。

②我少年时期恰好赶上战争时代,不免留下些困苦、惊险的记忆。可如今,在记忆中,当年的生活却只留下美好了。那些纯净的朝气日益凸显出来;阴影,反倒成了俗话中说的“灯下黑”——只见光芒四射,不见灯台下边照不到的死角。

③脑子里时常浮现的,是校园生活,那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④还记得我们唱校歌。半个世纪以前,男女齐唱校歌的半童声,现在还总回响在耳畔。头两句就如行云流水一般:“雁山云影,瓯海潮踪……”

⑤歌词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是散文大家,也是著名的不吃外国“救济面粉”的硬骨头知识分子。在我们中学执教时,他还年轻,曾写过当地生活的一组散文,其中一篇《绿》,后来还被选进教科书。这“绿”写的是梅雨潭的绿色,朱先生形容它作“女儿绿”。

⑥校歌中写到“春草池边”,校园里是有一个池塘,题名“春草”。这两个字的来历是谢灵运的名句。大约十五六个世纪以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在这里任过太守,据说“遨游山水,经旬不归”,两千年来,传为风雅佳话。

⑦谢灵运是历史上山水诗的先驱。我们中国的山水诗,有自己特有的宇宙意识。世间万物,与天地合一,生生息息,完全融合,浑然一体。谢灵运留下的著名诗句中,有一联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字句平易,却道出了生态的自然,一片葱茏的生机。多少人心服中间那个“生”字,粗看很是直白,细品却极天真。我疑心这精妙的用字与我们本地的语言有关。“生”这个字,通常要与“长”合成一个词,我们那里只用一个“生”。遇到单用一个字的时候,别的地方用“长”,我们那里却用“生”。

⑧校园里的春草池,原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它的形状,应该是不规则的,取其富有野趣;也许是椭圆的,是心形的,连环蜂腰处或许还有一弯拱桥,以求具有一种图案美。可是我上学时,这里却建成了长约四五十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又不许游泳,里面尽是些混乱的杂草。池北一排两层楼的教室,池南一行冬青树,却没有种上谢灵运诗里写到的“园柳”。这样的修建,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应该判个不及格。

⑨后来,我在外转了半个世纪,又回到母校,先要去看春草池。池,没有了。老楼有的塌了,有的苦苦撑着。新楼不少,东一个西一个,仿佛都是“急就章”,没有总体的布局。我心里暗暗有一丝莫名的惆怅。

⑩但眼前的另一番景象,不容我怀旧,也不容我思念,甚至没给我留下一点儿叹息的机会。只见楼上楼下,来来去去,满登登都是活泼泼的少男少女,自由,天真,烂漫。我们那时是“云影潮踪”,现在是一片生机勃勃。

⑪好好地听听吧,也是半童声的男女齐唱,如今更多的是无拘无束的欢笑,脚下是更加轻健的奔跑……未来二三十年后,在这一代少年的记忆存储库里,校园生活也必将是最美好的画面。

⑫今天的校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不同以往的朝气。

⑬他们尽管没有“春草池”,无关谢灵运;“女儿绿”没有了,和朱自清关系也不大了。但是,他们有与他们的时代相关的东西。代代都有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忆,因为那都是最富朝气的年月。朝气,也是葱笼的生机。对了,这才是代代相同的东西。还要问为什么吗?只好说是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了吧。

(取材于林斤澜的文章)

1.文章先写记忆中的校园生活,重点回忆【甲】____【乙】____;再写眼前的校园生活,描绘少男少女的齐唱、欢笑和奔跑。校园虽有变化,但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忆”。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画线句中“判个不及格”的理解。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⑫段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的表达效果。
4.“葱茏的生机”在第⑦段和第⑬段两次出现。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分析它们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2023-07-15更新 | 2222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回答问题。

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是我逃遁似的一步跳出了夏天,还是它在一夜之间崩溃?

②身居北方的人最大的福分,便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分明。我特别能理解一位新加坡朋友,每年冬天要到中国北方住上十天半个月,否则会一年里周身不适。好像不经过一次冷处理,他的身体就会发酵。他生在新加坡,祖籍中国河北;虽然人在“终年都是夏“的新加坡长大,血液里还执着地潜在着大自然四季的节奏。

③四季是宇宙最响亮的拍节,四季是天地最绚烂的诗歌。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全然变换与更新;在四季赋予的诗歌中,起、承、转、合周而复始。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春日花性急,几日明媚换来大地的华丽转身,这时的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诱惑着鼻子和嘴唇。春光踏遍,暑气起身,日头热力四射,每一处被炙烤的大地都读懂了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待秋雨的光影缓缓滑过,冬季的静默悄悄来临。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热烈和最壮美的不正是这长长的夏吗

④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遭遇人生至难至苦之境,陷入不被理解,自我否定的情感漩涡;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写文章与他沟通——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⑤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⑥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⑦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是一种壮烈之美。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⑧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沁爽的文字。

⑨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⑩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⑪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有删改)


(1)文章写了作者对夏情感和认识的变化,阅读全文,填写框架图。(字数在20字以内)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作者认为“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热烈和最壮美的不正是这长长的夏吗?”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找出文中与画波浪线句“春光踏遍,暑气起身”同样富有表现力的一个句子,并简要分析这两个句子在表现力上的相同之处。
(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苦夏”是“我精神上的无上境界”。
2023-07-06更新 | 4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二中教育集团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意外
第二次
第三次悲凉
2.请分析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认为母亲“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请结合全文,谈谈母亲给予了“我”哪些人生启示。
2023-07-03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淮草地》,完成下面小题。

淮草地

①村子的西南地,长着成片成片的淮草。据老人讲,这块地冬旱夏涝,不适合种庄稼。生产队一合计,种庄稼不行,干脆种淮草算了。

②我那时不清楚这种蓬勃生长的植物为啥叫淮草。长大后,才知道我们这里属于淮河流域,或许这是它得名的缘由吧。可淮河流域生长的草多了去了,却唯独它叫淮草?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它的学名叫黄背草,最适合造纸和盖屋。但如何得名,仍不甚了了。

③小时候,我们这里住的都是茅草房。虽叫茅草房,上面盖的却是这种淮草,而不是柔弱的茅草。茅草房建筑用材虽然简陋,建造起来其实并不简单:地基用石头白灰粗沙垒就,墙壁用富含淮草根的土坯砌成,山梁用扒钉咬紧的原木搭架,盖上高粱秸秆织成的长席,平铺一层厚厚的淮草,房屋四角坐上小青瓦,这才大功告成。这些建材中,最易得的,就是淮草。

④淮草是最体贴百姓辛苦的,它不娇嫩、不做作。春风刚刚拂过,嫩黄色的长叶子就从干枯的一墩墩的淮草根处探出头来,渐渐变成翠绿,深绿。布谷鸟鸣叫的时候,淮草已长到齐腰深,葱葱郁郁。

⑤夏日,雨后,我们这些孩子往往会结伴前往淮草地。一踏入它的领地,淮草立刻把我们紧紧地包裹。刚才成群的小伙伴,转瞬失去了踪影。淮草,铺天盖地向我涌来。我既兴奋,又害怕,漫无目的地在草丛里穿行。一只螳螂“扑棱棱”地飞到脸上,打得我生疼,我“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小伙伴们马上围拢过来,我立即止住哭声,随着小伙伴,冲入草海。

⑥我们可不是贪玩,而是为了采摘淮草地赐予我们的美味——蘑菇和地软。密密的淮草地里可是有蛇的,那是有毒的土斑蛇。为了防止被它咬伤,我们通常拿着树枝,一边敲打一边前行。寻到淮草较为稀疏的地方,我们便四散开来,寻找白白嫩嫩的蘑菇。

⑦蘑菇喜欢和我们捉迷藏,它们大都散落在杂乱的腐叶周围,不易被我们寻到。这时,找到它全凭运气。有时,正用树枝敲打着淮草,眼前猛然一亮,只见三两朵白嫩嫩的小伞从枯叶间隙静静地探出头来。我不敢声张,悄悄蹲下身子,拨开枯叶,小心翼翼地把两朵小伞拔出,拢在手心,兴奋地对小伙伴们喊道:“瞧,蘑菇,我找到蘑菇了!”【甲】小伙伴们马上围拢过来,一起把目光投射到我的小手上。

⑧双印不服气地说:“这有什么,我一会儿就会找到比这更大的。”这牛可不是吹的,不大一会儿,他就在这附近采得几个大一圈的蘑菇。此时,我也只有眼羡的份了。

⑨蘑菇不好找寻,我们就开始采地软菜。这是一种颜色模样都与木耳极为相似的野菜,只不过比木耳薄,比木耳平展一些罢了。它似乎是和雨水相伴而来的,雨水至,它也至。【乙】一簇簇,一丛丛,喜气洋洋地铺在淮草地的表层。我们放下竹篮,伸开双手,成把成把地往竹篮里捧。不多久,每人都是满满的一篮子地软菜。

⑩收获满满,但我们是不会就此回家的。把竹篮往淮草地中一【丙】        (A.藏   B.丢),我们便奔向淮草地西边的一条浅浅的沟里。这里生长着一种学名叫“白茅”的茅草,它没有淮草高挺的茎叶,叶子却比淮草长得丰茂。不过,这有什么区别——我们关注的,是茅草顶上被嫩叶包裹着的“茅烟”。

⑪下了沟,抽出茅烟,剥开裹着的叶子,露出细细的如棉花糖般的绒芽。含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无比惬意。如果有小铲子,还可以顺着茅草,挖出白白细细的茅草根。这种茅草根,我们叫它甜甜芽。甩掉甜甜芽根须上带的土块,在手心里捋两下,就急急地塞进嘴里,猛嚼几口,甘甜无比。这滋味,可比啃玉米秆强多了。

⑫看看天快晌午,我们结伴回家。晚上,美美地吃着凉拌的地软菜,品着鲜香的蘑菇汤,真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取材于徐世奎的同名文章)

1.作品内容紧紧围绕淮草地展开。作者先写淮草,讲述种植淮草的原因,___,交代把淮草作为建房材料的原因;然后写淮草地,到了夏季,淮草长势旺盛,淮草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冲入“草海”,在那里采摘蘑菇、_________
2.文中【甲】【乙】两句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选出填入文中【丙】处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4.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至高无上的享受”的理解。
2023-06-02更新 | 45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门缝里看戏》,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那年头,我五岁半。

②此前不久,祖父带我到剧场看了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出戏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是那个腔调?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他们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③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④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

⑤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二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⑥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⑦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⑧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⑨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⑩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好无奈。

身后嘁嘁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禾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我不懂唱词,但觉曲调婉转,声情并茂。后来恍然,她们唱的是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女子唱罢《梁祝》,又唱了几首歌曲,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她俩是受老天指派的,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反复受挫、濒于绝望后的失落。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丛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1.文中作者记述了自己小时候看戏的几次经历和心理变化。请根据文意,补全下面的梳理概括。
①之前跟祖父在剧场看《失空斩》,懵懵懂懂,但又感觉神秘玄妙。
②再次去剧场碰运气,连从门缝里看《西厢记》也没实现,____
③碰巧在剧场外听了两位女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感到些安慰。
__________,快乐满足。
2.文中画横线处在语言表达上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意进行品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蕴含了“我”的哪些情感。
2023-05-26更新 | 5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站在高海拔上仰视生命》,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高海拔上仰视生命

①我在青藏高原运输部队当兵十六年,没有涉足过高原神山冈仁波齐,偶然的机会翻阅曲尼多吉所著的《玛旁雍错概说》,才知道西藏有这座威严神秘的大山。

②冈仁波齐山位于西藏阿里高原上,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湛蓝的玛旁雍错湖安静地躺在冈仁波齐与纳木那尼峰之间,纳木那尼峰虔诚守护着这座神山,这是人类灵魂苏醒的地方,也是人类最后一方净土。

③七月是藏族同胞朝山的季节,据说,如果能从山脚下磕长头完成转山三圈,将会百病不染,长命百岁。镜头下的人们不畏寒冷,在乱石堆中,在刺骨的雪地里用膝盖丈量着神山的威严。目睹衣衫褴褛、目光坚毅、表情严肃的虔诚朝拜者,心中不由震颤。生命于人类是珍贵的,其长度和宽度是不可估量的。为了信仰可以抻长它的宽度和长度,可以增加它的韧度。心中有目标,生命恒顽强,在艰难困苦中磨砺生命是对生命的最大敬仰。

④相比于陌生的冈仁波齐,班戈湖则是我熟稔(rěn,熟悉)的土地,它是那曲地区久负盛名的硼砂盐湖。1987年中秋节前后,我们连队去那曲班戈湖执行运输任务。

⑤那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次历险之旅。深秋藏北高原大雪覆盖了枯萎的青草,车队在无路可行的缓坡上乱了阵脚,夜宿矿区道班,翌日整队继续行进。返程那曲兵站秋阳正好,不料,我乘坐的94号车不发电了,司机是我老乡殷中和。眼看着一辆辆装好矿石的车队从我们抛锚的病车旁呼呼而过,殷老兵急得满头大汗。一个小时后终于排除了故障,我们继续驾车前行,可怎么也看不到车队的影子。夜色降临,道旁的残垣断壁处扑棱棱飞起猎隼和硕大的水鸟,幸好有朦胧的月色为我们壮胆,中和脚下的油门也来了精神。

⑥我不停地找着话题跟中和闲聊,中和也放松了紧张的情绪,我们聊着笑着。忽然车速缓了下来,中和嘟囔道:“这鬼地方,路面还结了冰?”顺着灯光我也看到前面白花花一片,立刻意识到是一片水域,大呼一声:“刹车!”话音落时,车子发出了嘎嘎的巨大声响,像一头受到惊吓的老虎卧在湖边,死神与我们就这样擦肩而过,我们坐在驾驶室浑身哆嗦,十多分钟后才渐渐缓过神来。

⑦离开了部队,告别了魂牵梦绕的青藏高原多年之后的某个夏日,火炉炙烤大地,有朋友约我去西藏旅游,因为父母年逾八旬,加上两个小外孙羁绊不得前往,朋友只好跟团去了。两周后朋友返回,为他接风的晚餐简单却有烈酒助兴。酒酣之际我问他去西藏的感受,他只说了两个字:震撼。

⑧他告诉我从川藏公路上西藏,从青藏线下西藏,沿途的雪山,草地,无垠的大漠无时不在摄取你的灵魂。我问西藏之旅震撼在哪里,他说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让人震撼。我举起酒杯敬他满盏,他沉默片刻后接着说,为什么把去程叫“上西藏”,把返程称为“下西藏”,这一上一下只有你懂得。在海拔超过六千米的申格里贡山顶上,我们一行游人踩着薄薄的残雪,俯瞰半山腰处一片游动的云朵,竟分不清是羊群还是残雪。倒是下山途中牧羊女刺破瓦蓝天空的歌声给了我们答案。车泊安多县城,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却丝毫没有减少大家的兴致。踏着夕阳映照下的青藏公路,格桑花把数千米的高原点缀成一汪花的平湖。在藏民的毡房里,我们接受了清凉的自酿青稞酒、酥油奶茶和洁白的哈达。翌日清晨,旅行大巴又缓缓行进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正当大家昏昏欲睡时,有人惊呼:“藏羚羊!”只见远处牧草之上,百十只藏羚羊沐浴在一片金光闪闪的祥光中,我们的心浸泡在潮潮的露水里。朋友端着酒杯,深思似乎回到了那迷人的高原。这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索南达杰这样的藏羚羊守护者为什么要以他的性命换取藏羚羊的生命。

⑨我不禁想起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看到一尊花岗岩军人石雕,这是青藏两省(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当年冒死修建青藏线的英雄们和几十年来牺牲奉献在这条“天路”上的勇士们,都能在这块“巨石”上找到影子。雕像坚硬的面庞,写满了青藏线军人历经风霜雨雪的沧桑,也承载了青藏线军人半个多世纪的荣光。同行的一位西藏哨卡复转军人介绍了雕像的来历后,我们纷纷取下肩膀上藏族同胞赠予的哈达,这哈达应该敬献给没有生命的石雕。那一刻,我分明听到了这尊没有生命的石雕怦怦的心跳声……

(取材于杨宏涛同名散文)

1.文章围绕“高原”与“生命”两个关键词,讲述了不同的经历与见闻带给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藏族同胞朝拜冈仁波齐神山,让我感悟到_____;藏北高原月夜行车遇险,让我想到生命的脆弱易逝;朋友西藏旅游中看到的羊群、格桑花、藏羚羊,让我感受到_________;唐古拉山口的军人石雕,则让我感受到_____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⑧段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写道:“那一刻,我分明听到了这尊没有生命的石雕怦怦的心跳声……”没有生命的石雕为什么能让人听到怦怦的心跳声?请依据文章的主旨分析说明。
2023-05-08更新 | 3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泥墙小院记》,完成下面小题。

泥墙小院记

梁衡

①在大城市里住了50年的高楼,忽然怀念起当年在县城里住过的那个平房小院了。

②河套农村的习惯是没有院子的,平地起房,门前堆放些生产、生活用品,就是一个家。苏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安个房子就是家。这大约与邻近牧区有关,牛马到处即是家,原住民少,住户都是上几辈从内地走西口过来的,而最早的走西口就是春来秋去,搭个窝棚,收几斗粮食就往回走。后来逐渐有人定居,但流动性仍很大,向无砖墙瓦房。我在农村劳动时住的土房子,开门就是公路、农田,一片白云映蓝天,八百里河套在眼前。

③后来到县城工作,有了机关宿舍。但也只不过是在城边空地上修几排平房,不像北京的那种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其善后的细节还得靠住户自己去完成,而我分到的房子又是最西边的一间,紧靠大路,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

④河套农村盖房基本不用砖,这里是千万年形成的黄河冲积平原,最不缺的就是黄土。秋后庄稼收罢,选一块平整的土地漫上水,待水渗尽土还未干时,用石磙子将地碾平压瓷。再用一把齐头大铁锹如切豆腐一般,一脚踏下翻起一块湿土立于平地,横成列,竖成行,如士兵列队。秋阳融融,天高气爽,土块慢慢变干,这就是起墙盖房的基本材料,当地名坷垃,有俗语坷垃碴墙墙不倒,光棍跳墙狗不咬。我们这批机关宿舍也是用坷垃垒成的,只不过多了几层青砖垫底。

⑤怎么修院墙,这倒难不住。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这一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五届大学生,本来就是有难共当,有事同忙的。朋友圈子里有一位杜逵,比我大八岁,我们都叫他老杜。他早分配来几年,人地两熟,是我们这几个城市学生娃荒野求生的主心骨。他虎背熊腰,孔武粗壮,小时在农村长大,放羊割草打兔子,无所不能。在大学运动会上还拿过十项全能第一名。他人极有趣,用方言讲故事,笑得你眼泪直流,而要讲起山村鬼故事,又让你毛骨悚然,夜晚不敢出门。现在新房善后的事他不请自到。我们从河边拉回一车土,七手八脚地浇水和泥,自制了一批土坯,晒干后垒了墙,还留出一个缺口,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靠南墙根又盖了晾房(土冰箱),北窗下垒了炭仓(当地烧大块煤,不说煤而曰炭)。晨昏出入,鸟鸣雀噪,居然也有了家的味道。

⑥虽然有了工作,却专业不对口,不免胸中郁闷,人闲岁月长。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的兴趣。碰巧,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的小册子,便又动了改灶的念头。虽然是干部宿舍,但还是农村的做法,一盘东西大炕占了半间屋子,算是卧室。隔墙厨房一口大锅,烧开水及做饭,蒸、煮、炒、炸、烙都是它。传统老灶,火苗一着就被吸入炕洞,热利用率很低。我就参照小册子上的知识找来一个废脸盆,去底坐于火上,成夹层炉膛。兵法云:围三缺一。在盆的左、右、后三处各开一个洞,逼着火苗反向舔锅底一圈后再从夹层里抽走。这即小学自然课上就学过的水管锅炉原理。新灶盘成后,火焰呼呼作响,开一锅水节省一小半时间,一炮打响。我不禁大喜,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⑦我忙邀圈里的朋友来家吃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炫耀我的发明。厨房新改灶,门外新垒墙,在那个学非所用的年代,这点新玩意足可以让人快乐好几天。当时又逢大家结婚成家的年龄,我就常被请去给新房改灶,沾沾自喜,风光一时。干活时一般是新郎打下手,手上忙,嘴上也不能闲着,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新人们的恋爱故事。那时讲成分,说出身,大学生社会地位低,虎落平阳,在县城里要找个对象都不容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聊天是新郎本科中文系毕业,却找了一个初中文化的县妇联主任,现在看来很不般配。但新郎说:就这,她还通过县委组织部调阅了爷(我)的档案,把我的三代出身都查了个遍。我打趣说:你只身走西口,落魄于此,居然抱得一个妇女主任归,该知足了!

⑧当然,小日子的全部绝不止于垒墙盘灶,最重要的还得学会怎么吃。塞外冬长,土豆、白菜吃半年。在村里劳动时,我印象最深,当年吃的第一口春菜是七月十五日摘的西葫芦。这在北京已是盛夏,而西葫芦也应该算是秋菜了。冬储菜的品种很单调,主要是土豆、白菜。地上挖一深窖,放之其中,窖口覆以厚稻草和棉门帘。而腌菜则主要用白菜、雪里蕻。办法也很粗放,将白菜去外帮,整棵码入缸中,一层菜一层盐,讲究用大粒而不得用粉状盐。我至今也不明白,盐的化学成分一样,为什么要专挑特定的外形。我怀疑就像鲁迅在《父亲的病》里说的,蟋蟀必须是原配,似乎昆虫也要贞洁才能配药,这盐也要不失童贞。雪里蕻则还要多一道工序,洗净控干水,放在洗衣板上用盐粒揉搓后,再码入缸中。到后来,又兴起一种盐水腌西红柿。专捡秋后霜打已经不可能再熟的绿西红柿(名拔蔓子果,意即最后一茬,连果带蔓子一起拔了)腌,为的是便宜。那时市面上已经有了防腐剂,放入一小包半年不坏,青脆可人,很受欢迎。现在知道这如同毒药,绿的生西红柿、防腐剂对人体都有害,可当时无知无畏,是一种穷快乐。一年将尽,秋风送爽,挖窖腌菜真忙,颇有点深挖洞、广积粮的气派。到隆冬季节就少出门了,三五好友晚来天又雪,能饮一杯无?

⑨转眼冬去春来,院子里残雪已渐存无几,柳梢也染上了一抺新绿。一天,我正隔着玻璃窗伏案写稿,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叫:小梁,不好了,你的院墙要倒!我赶忙掷笔出门,说话的正是老杜。只见他围着墙来回走动,一边还用手摩挲着墙面。在两墙相接的直角处,西墙向外倒去,裂开一条上宽下窄的大缝,足可探进一个拳头。我头皮发麻,惊出一身冷汗,这要是倒塌,不但前功尽弃,还可能砸着行人。老杜直摸着脑袋说:咋就给爷(我)出了这档子事?满脸的遗憾。一会又安慰我:不咋,大不了到秋天推倒重来。我说:先看几天,实在不行,又得辛苦你。

⑩这样大约有一周时间,我每天一起床就抬头看窗外,外出回来也先摸摸这堵墙。就这样日出日落,就像朱自清说的,看着日光每天伶伶俐俐地跨过短墙,像做错了什么事慌慌地逃去,裂缝却还在加大。终于有一天,我有了一个大发现,罪魁就是这伶伶俐俐的日光。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挡着短墙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却可以畅畅快快地照到西墙根,冻土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立即跑去找老杜他们,报告这个重大发现。大家即刻来到现场会诊,多数人认为应立即拆掉墙,以绝隐患。我却认为既然是受热不匀惹的祸,何不给东墙吃点偏饭,沿墙基开一道沟挖去冻土,让热气直接化软墙根。众人哄笑:快不要瞎想了,这是一堵上千斤重的墙,又不是一根随风摆的墙头草。我说:试试看,也许它还能自己摆回来。你们先留着力气,试验失败,秋天干活不迟。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尺宽的浅沟,又在墙头立了一根垂直木棍,好参照观测墙倾角的变化。

⑪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五天后,那墙竟开始向东一丝一丝地扳回,而且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那墙回心转意的速度也日渐加快,眼看就能恢复原样了。我每天用铁铲小心清除沟内当日化软的冻土,好让温暖的空气能直接地亲吻冰凉的墙脚。大约过了半个月,那斜墙不但回归正位,连直角处犬牙吡裂的土坷垃,竟也一个一个地重新咬合在一起。我大奇,谁道人生不由己?门口斜墙尚能直!今天晚上一定要用我的风火灶炖一锅酸菜猪肉粉条,和朋友来一场庆功宴了。墙歪自正,一时成了我们这个小区的新闻,常有人驻足或专门跑来观看。直到半个世纪后,当时住在我前排的田聪明已是新华社社长,我们在北京又同住一个院子,他一见面还谈起这件往事。

⑫在那些穷而平淡的日子里,难得抓住这个快乐的小尾巴,作为茶余闲话,当然也少不了起哄。有的说:你这个文科生,无师自通,投错了胎,该去学工。有的说:你京城修道,又沙漠里练功。这身武功可以出国去承包比萨斜塔的扶正了。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意大利,还真的专门去看了一回比萨斜塔。塔因太斜,已不许游人靠近,我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塔影,想现代科技已经能平移一座大楼,能定向爆破一百多米高的烟囱,就不能定向注水,扳回这位固执的斜塔老人?

⑬人的命运就像飞鸟嘴里的一粒种子,不知会跌落何处,又怎样发芽。现在想起来,文革中我们被迫走西口,塞外安家,修墙改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教育学上说,儿童的游戏就是学习,而游戏是无所谓目的的。塞外六年正好是刚走出校门,一个社会人的童年,这些不经意间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多少年后,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难道这书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的火苗里?

⑭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1.阅读文章,梳理情节,补充相关内容。
①在河套平原,我住进无院墙的土房子感觉心胸开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十分满足那自制土坯垒起的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墙因受热不均而裂开,我惊出一身冷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饱含着情感。细读第⑪段中加线的词语,体会其特点。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的含义。
2023-05-04更新 | 44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赠先生一束西湖梅》,完成下面小题。

赠先生一束西湖梅

①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往往藏着伏脉千里的波澜。1928年1月3日,鲁迅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笔:“陶璇卿自杭州来,赠梅花一束。”陶璇卿,即小鲁迅12岁的青年画家陶元庆。

②鲁迅对梅花情有独钟,早年曾有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石印。就在一个多月前,鲁迅给友人的信中还提到了梅花。此刻,西湖边的这束梅花,带着没有消散的体温,从杭州来到上海景云里23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两个艺术探索者生命的温暖拥抱。

③鲁迅非凡的天赋和才华,不只在字里乾坤挥笔纵横江海。我们熟悉的北大校徽、憨萌的猫头鹰,都出自鲁迅的画笔。在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的探索实践中, 鲁迅是引路的先觉者。

④上天眷顾了两个艺术上的同道人。1924年12月3日,陶元庆登门拜访鲁迅。两人第一次合作——陶元庆为鲁迅的译著《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鲁迅盛赞这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

⑤陶元庆很幸运,遇到了珍惜自己的人。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激荡的气韵意象。

⑥鲁迅也很幸运,找到了艺术上相契共鸣的人。陶元庆先后又为鲁迅的《坟》《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创作了书面画。它们的出现,在当时开了一个语惊四座的新境,在今天依然令人惊艳。我好奇地想,为什么鲁迅和陶元庆成了艺术上的知己?答案或许就在鲁迅《热风》里的这段话:“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⑦这里,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不能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流离转徙中完成的。他一改以往的风格,以罕有的温煦之笔,重提往事。书中虽有直指现实的批判,也或隐或显地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图景。百草园,我去过好多次,它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可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充满童趣的乐园!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亭园里一丛一丛草木密缀,一白衣女子走在亭园分岔的小径,怀抱一条残枝,枝头上的花儿已经谢了。画面满目明黄,浓烈如曙日照耀大地。萧瑟的残枝和灿烂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百草芬芳出自孤独的独醒者的灵魂,即便于绝望的黑夜里。正如希望的曙日来自黑夜里的长歌,冬末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长。画言心声,文字所蕴含的,被画笔赋予了形与神,这样的画里有份相知与懂得。

⑧1926年,陶元庆正在浙江台州执教。这年他照着鲁迅寄给他的照片,为其作了一幅炭笔素描像,它成了鲁迅最喜爱的一幅肖像画。画中的先生,面容瘦削,眼神深邃冷峻而满怀悲悯。那特有的精神气质,陶君也是真懂先生的人啊。

⑨1929年1月4日,鲁迅日记里再一次出现赠花记录:“留陶璇卿所寄赠之花一束,书面一帧。”雪季寄花,大概这回还是梅花欤。生命无常,不久陶元庆病逝于杭州。这成了陶元庆最后一次向先生表达敬意。

⑩近百年过去了,总有值得的东西留下来。那幅炭笔素描像,至今仍挂在北京鲁迅故居南房会客室的墙上。春天将要来临,那束盛开的梅花,仍然在温暖的目光里绵延。

(取材于王梅的同名文章)

1.鲁迅先生与陶元庆是艺术上的同道人。阅读第④-8段,补全下面的内容。
陶元庆为鲁迅《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获鲁迅盛赞;_______;陶元庆为鲁迅《朝花夕拾》等诸多作品设计封面,二人成为艺术上的知己;_______
2.文章以《赠先生一束西湖梅》为题,并两次提到陶元庆给鲁迅先生寄赠梅花,颇具雅意。你从中读出了陶元庆怎样的情意?
3.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阅读本文,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认识。
2023-05-02更新 | 5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秋

曹化君

①门卫又换了保安。

②上个保安还没认太清,如果脱去工作装,如果出了小区门,就完全认不得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换了五六个了,比走马灯走得还快。都是自愿离开的。

③罪魁祸首是一个来小区捡拾破烂的老太太。她哪里是来小区捡破烂?是上班,比上班还勤,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来,一大早就来,围着垃圾车瞅,扒,翻,挑,认真耐心的劲儿仿佛有人将一枚钻戒掉进垃圾车,恰好被她看见。

④阳光漫进垃圾车的时候,小区的人陆续出动,恰逢她翻到高潮,垃圾们飞扬跋扈着,仿佛人侵占了它们的地盘似的,四仰八叉地卧在地面、甬路,呼呼冒着浊气与人对峙。有人实在受不住,对她说,请注意点儿公共卫生。她接到宣战书似的,严肃起面孔,调集全身气力,沉闷而很有气势地说,碍你啥事!仿佛再回嘴就要把对方生吞活剥了似的。那人就去找保安。

⑤保安警告她要注意公德,她不理。保安说再这样就不让你进小区了,她便低眉顺眼起来,连说好好好,注意公德。门卫很有成就感地转身走了,才走出去一两步,她可劲儿朝地上吐一口,该怎么飞扬还怎么飞扬,该怎么跋扈还怎么跋扈。保安再走过来时,脸色就不那么淡定了,说话的语气也硬邦起来。她若有所思地清清嗓子,突然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俩人就开始吵。她突然伸出比手臂长出几倍的铁钩子,挑起一撮垃圾抛向保安。保安向队长吐诉,队长脸一沉,这点儿小事都搞不定,要你何用?

⑥下一个保安仍然搞不定这点儿小事,于是门卫开始走马灯似的换人。

⑦小区人一肚子火气没处撒,便给她起了个外号,会说话的苍蝇。会说话的苍蝇和保安又吵起来了。会说话的苍蝇比母老虎还瘆人。会说话的苍蝇比会飞的苍蝇还可恨……

⑧新保安来后的第三天,我去门岗取件。他没话找话地说,听说有个老人每天来小区捡拾垃圾。心想,他定是初来乍到,想找人说说话儿,又不知道说什么。我应付一句转身朝门外走去,看见她,推着三轮往外走。我告诉保安,她就是你要打探的那个老人。

⑨话音未落,保安擦着我的衣角小跑出去,停在她面前,笑灿灿地不知道说了句什么。她瞄他一眼,继续往前走。保安跟在她后面,挪移着,嘴唇不停地翕动着。她忽然转过脸来,望着他,表情软和和的。她忽然开启嘴唇和他说起什么。她忽然脸一沉,蹬上三轮走了。

⑩一天,经过垃圾车,我顺手将手里的破纸箱丢进去,保安走过来说,以后像纸箱这类可回收的东西丢外面就行。我这才猛然想起,有些日子没见着她了,而且垃圾车的盖子总是盖得严实实的,再不用憋气或捂鼻孔了,地面、甬路也干干净净的。不禁佩服起他来,赶走了会说话的苍蝇,既顺了小区人的心,自己又平添一份收入。

⑪又一天,走到大门外那棵光秃秃的合欢树下,保安从玻璃窗里朝我招手。我走进门去,他指着桌上的一个纸箱说,大娘送来的,说是她家菜园里种的,送给大家尝尝鲜,并让我替她谢谢咱小区的人。

⑫大娘?谢小区的人?保安听到我的心声似的,笑说,就是来咱小区捡拾垃圾的那个老人,我给她说,小区的人看她恁大年纪了,商量好把能卖钱的东西放一起,让她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来拿就行。

⑬伸手打开纸箱,翠碧的绿涌进眼睛,又从眼睛溢出来,看哪儿,都是簇新的绿。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请以“大娘”为叙述对象,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________________→大娘被保安警告→________________→大娘结识新保安→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请用第一人称将第⑨段划线句人物说的话补充完整。
(1)保安跟在她后面,挪移着,嘴唇不停地翕动着。
(2)她忽然开启嘴唇和他说起什么。
3.选文最后一段非常精妙,请结合全文,说说“绿”为何“涌进眼睛,又从眼睛溢出”呢?
4.《智慧与生活》杂志设有“生活百态”和“人生哲理”两个专栏,如果你是本刊编辑,收到《绿秋》这篇来稿后,你会考虑将它放在哪个专栏?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由。
2022-12-02更新 | 43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6月广东省中山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