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6258573
阅读下面这首唐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 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E.“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2.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理解词人的形象特点。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022-05-11更新 | 95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现在位于浙江杭县吴山最高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写声惊雷和漫天乌云的景象,烘托了阴沉压抑的气氛,为后文描写暴雨蓄势。
B.诗歌三、四句说天外之风掀起滔天巨浪,暴雨从江的对面飞扑而来,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C.暴雨如倾,诗人并不感到惊惧与焦虑,反而意兴勃发,在有美堂举起金樽饮酒,欣赏羯鼓表演。
D.尾联场面瑰奇,描绘了飞泉如鲛室的琼玉倾泻而出,使诗人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飞泉洗脸。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了风雨,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0-07-14更新 | 17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怀子由作

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①林下:山林田野之间,泛指退隐之处。②眉间添黄色:韩愈《郾城晚饮赠马侍郎》眉间黄色见归期,指有即将归去的征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帆明灭”一句运用通感,生动描写出了江上小船在雾里浪中若隐若现的状态。
B.词作上片后三句直抒胸臆,下片则以景结情,一直一曲,构思精妙,感人肺腑。
C.全词虚实相生,既有颍水东流的实写,又有与兄弟梦中重逢、把酒言欢的虚写。
D.“恨此生”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不应有恨”均表现了伤感之情。
2.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苏轼的形象。
2023-09-19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