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专题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北京 高三 一模 2024-05-15 64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哲学与文化、政治与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时事政治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栉风沐雨,浴血淬火。90年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从巧渡金沙江到强渡大渡河,从飞夺泸定桥到翻雪山、过草地,长征故事广为流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宝贵财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     
①厚植为民情怀,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坚守革命信仰,把长征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之源
③赓续红色基因,敢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④锤炼政治品格,推进中华民族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 从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到“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从荒漠化治理到低碳生活,从杭州亚运会到“贵州村BA”,从中国“神草”到雅万高铁……中国故事精彩纷呈。中国故事(       
①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②意味着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相通,中国和世界相互成就
③表明中国携手各国应对全球性威胁,维护各国核心利益
④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力奋斗,不断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10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0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第一个结合”,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②“第一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党坚持“第一个结合”的结果
④“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一直明确强调的,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4.

“党指挥枪”的三个历史节点示意图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困难重重的时刻,如何使一支成分复杂的工农武装脱胎换骨成为新型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到三湾改编再到古田会议,终于给出了历史的回答。今天,无论使命任务如何变化,人民军队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启示我们(       
①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需要坚持依法执政
②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
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
④实现强军目标,必须筑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5.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说明(     
①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决定的
②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没有本质的、内在的关系
③现实与历史之间是有联系的,当代中国的变革基于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中国经济何以“磁力”不减?陕西杨凌的小麦种子怎样翻山越岭,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生根?巴西铁矿石如何在中国炼出“绿色”钢铁?“中国建造”为什么能又快又好?
在多语种系列短视频《在中国寻找答案》(第三季)中,来自9个国家的主持人与融入中国工作生活的国际“打工人”一起踏上“在中国寻找答案”的旅程。假如主持人带着以上疑问继续寻找答案,适宜提出的问题是(       
①为什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②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什么智慧和方案
④中国是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行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